分享

寸口脉诊法的科学依据与应用体会

 昵称7614349 2012-05-04

脉诊自古以其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带给世人对中医以无限遐想与几多迷惑。这种“司外揣内”以断知疾病的神奇方法,成为中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内经》则视脉诊为中医诊断首要法宝。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素问·移精变气论》言:“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寸口脉诊法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脉诊方法,《素问·经脉别论》即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之说,《难经》开篇便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可见,研究寸口脉诊法是研究中医诊断第一要务。但近年随着现代化诊断设备的不断出现,脉诊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处于淡化和消沉地位,临床真正意义上通过把脉来诊断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少,这不能不引起诸位中医同道的重视与反思。  

1 寸口脉诊法的中西医科学依据  

1.1 中医科学依据  

    有学者提出[1],中医科学是通过“司外揣内”研究人体“现象-状态”层面的生命规律,这种规律能够反映生命现象与生命状态的关系,具有可重复性,医者通过脉诊等外在现象的体察,能够抓住生命状态和疾病的本质。  

1.1.1 寸口可反映全身之阴阳虚实  

关于寸口反映虚实的说法,早在《内经》就已论述得十分清楚:如《灵枢·小针解》说:“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再如《灵枢·经脉》言:“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气口者,寸口脉也。《难经》则提出了“脉有阴阳之法”,其载:“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是通过寸口脉诊法与明堂望诊,了知全身之阴阳,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在中医诊断里明辨阴阳的重要价值及方法。  

1.1.2 寸口是全身脉气所会聚之处  

《灵枢·五阅五使》大括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可见,诊脉必先明察气口。为何作为“手太阴之本”的气口(寸口)可全面反映脉之情况?《难经》对此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吸脉行三寸……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索问·经脉别论》在此前还有另一论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也就是说,还可通过寸口以诊察脾胃所化生营卫之气,进而知十二经脉之脉气。类似的说法还有《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故气从太阴出……复出太阴”等。那么,在八会穴中,脉会为肺之原“太渊”,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其意义与内涵了。  

1.2 现代医学依据  

    我们知道,动脉血管的搏动情况(包括血流速度、节律、紧张度、强弱、波形、振动觉等)不仅仅反映心脏功能,还与全身病理变化、体质、情绪等相关。现代医学的临床报道中就有过对动脉搏动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说,任何疾病只要影响到循环系统,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动脉搏动产生影响。而显露的桡动脉一部分(即寸口),由于其明晰易辨,其可探知动脉搏动情况;同时也成为西医大夫诊查脉搏或心率的主要部位。另外,全息生物医学认为,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也即全息胚,包含着人体全身所有的信息,与整个机体是信息全等的[2]。寸口脉几乎每个人都会凸显于腕,可以看作是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那么如此以来,通过寸口脉诊法即可察知人体上下的全身状态。实际临床的寸口脉诊,若结合人体全息律,对疾病则可实现相对准确的定位。当然这些依据还不能完全诠释寸口脉法的诊断规律与内涵,还需要将来的进一步研究。  

2 寸口脉诊的个人临床应用体会  

近几年以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一直运用传统中医思维诊治疾病,体会颇多。尤感脉诊法实在博大精深,神奇可靠。大的方面来说,就患者全身阴阳变化、神气状态,通过寸口脉诊,笔者大体能了然于胸;小的方面而言,患者病在何位,病势如何,笔者亦是深有感触。下面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2.1 整体感知  

当三指触脉后,医者需立即进入一个“虚静”状态,指力宜虚不宜实,心气宜静不宜躁。以医者之定促患者之静,以医者之心察患者之气,通过辨查其寸口,大略领悟其神气。禅医称之为“心识”,或“慧然独悟”;传统中医叫“以神驭神,以气辨气”;通俗而言,即是侧重体会寸口脉之振动觉、搏动觉对医者手指的刺激而引起医者身体的反映或心灵的直觉感知。试举两例,笔者曾于2008年3月给一30余岁妇女(北京桐城嘉铭小区)把脉,触脉静定后,以气感气,熟料自己不禁眼泪哗哗直流,遂问曰:“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特别想哭啊?你看,气都传到我身上了。”其先惊,后曰然。遂开养心疏肝之方治之。服后效佳。2006年10月笔者于山东中医院针灸门诊为一50岁左右中年妇女把脉,触脉静心后,遂觉一股寒气直逼我手臂至肘部,我断定其感寒湿太甚,其曰,其所居之地即是又冷又潮之屋。这种整体感知正如元代名医滑寿所言“我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2.2 细致摸索  

    脉象并不是完全地不可琢磨,也不是所有的都“幽而难明”,其有大致的规律可循。那么若想掌握这个规律,其要点就是一句话——“阳加之于阴谓之脉”。阳气是脉的主导,脉反映阳气在人体的分布状态、抗邪状态以及敛藏与释放状态等。当然在细致探脉之前,还应因人因时因地,大概了解其应该具有的常脉表现。  

2.2.1 浮沉探寻  

阳气在外则为浮,阳气藏内则为沉。浮有两种情况:一是阳激在外,以抗表邪。这里的表邪不仅指外感六淫之邪;还指六腑(腑为表;脏为里)的留滞邪气,如右寸(浮取候大肠,沉取后肺)脉浮且有梗涩感多为便秘或便干,右关上脉浮滑多为食湿停滞、胃气不降,浮弦则为胃寒,浮数为胃热。浮沉体现阴阳表里,脉状显示邪气性质及抗邪表现,里面有极细微的关联规律,需细心摸索。二是阳气不敛,虚浮于外。老年人若平时多现浮脉,这一般是元气大亏,阳气飘散的状态,再观其面色,多红或微红,乃阳气上浮之相,其一般会有失眠、脾气急躁,或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沉也有两种情况,沉而无力为阳气不足;沉而有力比较复杂——若沉滑为阳气祛驱体内痰湿之况,沉涩有力则为阳气驱排瘀血等。  

2.2.2 左右对比  

    这里需记住两个规律:①左主升发,右主敛降;②“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王叔和《脉经》语)。二者需结合体悟,又不可有定势或线性思维。笔者个人的体会是:若男子左脉脉力整体小于右脉,则一为阳气升发不足,平素疲倦易困;再则为疾病预后不佳。若女子右脉脉力小于左脉,而左脉又不是非常盛大的时候,则其性多阴柔不足,且常会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对于孕脉,当代医家常避谈此事;笔者的个人体会是:凡妇女怀孕3月以上者,其双尺脉(全息对应人体下腹的位置)多动、滑有力,且给人以欣悦之感。那么通过摸索、对比其左右尺脉也可辨知男女。初步体会到的规律是:左尺大于右尺或双尺等大者为男孩;右尺大于左尺者未必为女孩,右尺大甚于左尺者为女孩。  

2.2.3 上下推索  

寸口脉三指摸按长度的远心端到近心端,按照人体全息规律,可查知人体从上到下的阳气反映,这种观点早在中医经典古籍中就已有所论述,但笔者多按人体全息来把脉体会。但左右三部脉分属五脏六腑的规律,也要在其中参合琢磨。如,寸脉浮滑有力(范围较小),甚至上浮鱼际,则多为阳气上浮头目之候,患者多为头目疼痛、头晕等情况;寸脉沉涩有小结状感觉,为上浮鱼际,可能为肺内有瘤或痈。更为细节的脉体感受,则更需细心揣摩。上下摸索,可为疾病具体定位;若经过长期、认真的把脉积累,熟知阳气抗邪的各种脉体表现,则又能为疾病定性矣。位、性一定,病症悉知;尤其是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按照“阳气为脉之主导”的理论,也能全面把握了。  

3  小结

    脉象的表现可谓“气象万千,精微细致”;把脉的感受则是“变通之妙,存乎一心”。笔者在给患者开方用药及针灸过程中,恒以寸口脉象及面色为据,若患者自觉症状大好而脉象不佳者,笔者多鼓励其继续治疗;若患者脉象被调治得已经很好,即便是仍少有不适,常劝其回去自我调养,不必再服药。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深信唐代大医孙思邈“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之论,也赞同明代儒医徐春甫“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之说,不断摸索,不断体会,誓将中医古脉法之薪火传承到底。然笔者年纪尚轻,经验有限,脉理体会仅属一家之言,脉诊之路亦是漫漫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中医,为百姓。  

   

[参考文献]  

[1]任秀玲.确立中医学的“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81-882.  

[1]刘兵,王栋,刘学莲.中医官窍疗法[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13-14  

 

    小编注:

    刘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医学博士。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高级讲师。精于脉法,针术,方药。擅治各种疼痛、胃肠病、颈肩腰腿病、糖尿病、肥胖症、咳喘、乳腺病、不孕症、前列腺炎、顽固失眠、视听障碍、中风后遗症、带状疱疹,及疑难杂症。身心同治,广结善缘。 

1.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取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例女口: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如《灵枢·厥病》所载“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均属本法的具体运用。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