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投深度解析一:坚持12年,年化收益为何才5.15%

 三板斧的图书馆 2017-09-14

近期集思录有个帖子,作者谈及身边一小伙伴定投50ETF的亲身经历,从05年2月定投到17年4月却总收益不到40%,年化收益率只有5.15%!确实是平庸的投资结果,尤其考虑到承担了股市的高风险但获得的这点收益有点不成正比,但问题究竟出在哪?特别是对比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定投魔力的种种宣传,差异就显得更大了!
●定投不是适合不懂理财的上班族们为未来储蓄长期投资的最佳懒人理财方式吗?难道这个小伙伴坚持投了12年还不够长?
●定投不是可以避免错误择时在牛市少买、熊市多买,长期摊薄投资成本获取更高收益吗?怎么只有这点?
●对于想要获取较高收益却又担心风险的懒人们,除了可获得可观收益,定投不是可以分批进场起到分散投资风险的效果吗??怎么看起来分散风险效果不佳,这小伙伴还是跟着市场来回坐电梯?
●定投不是可以有效利用“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的力量吗?比如月定投1700元,坚持20年,你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又比如月定投1000元30年即可积累三百万养老基金轻松财务自由!那么按比例算怎么这小伙伴定投20年也该成为近六十万的富翁,但怎么12年后也才只有20万,剩下8年达到六十万实现可能性看起来不大,距离剩下18年成为三百万富翁更是好像差得天差地别?
●定投不是可以在长期投资过程中取高补低从而获取市场平均收益达到稳定回报的效果吗?
 年化5.15%怎么也不像市场平均收益啊?!


关于这个案例引起了许多争论,有些是怀疑计算有误,如没有考虑分红等,更多的则是认为定投基金品种选择不力如波动性不够大等,或是定投执行策略选择不力没有及时止盈退出等等,甚至还有人认为定投纯属机构忽悠人的营销手段。关于定投的宣传和看法中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纯属神话,哪些是有缺陷的误区,常见的分析中又遗漏了什么关键要素,对于种种这些问题我将结合该案例来个深度解析,因为内容较多,将分几篇进行讨论。

案例回顾

原帖案例从05年2月开始到17年4月,每月定投1000元。为简化问题这里假定在每月月底按50ETF复权收盘价(非净值)买入,和原帖每月23日买入略有区别,因按复权价格买入也即假定分红用于再投资,不考虑交费易用,也不考虑最小买入单位100股的问题,17年3月为最后一期扣款日,17年4月不扣款,以17年4月底时的总市值作为最终市值,共扣款146期,总投入14600元,和原帖扣款144期总投入14400元略有区别。
结果:


注:这里都是按月进行计算得到月度数据,再进行年化,年化算术平均收益率=12*月算术平均收益率,年化复合平均收益率=(1 +月复合平均收益率)^12-1,年化IRR=(1 +月IRR)^12-1
图表反映更直观:





IRR就是内部回报率,代表投资者真正获得的收益率,和基金本身的复合收益率并不相同,50ETF在此期间本身的年化复合平均收益率为10.35%,但基金本身收益率只能代表一次性买入持有的投资者业绩,我们的小伙伴并不是一次性买入的而是分146期陆续买入,如果在高位买入较多的话就会导致投资者的业绩低于基金本身,因此基金本身收益率还算得体,然而我们的小伙伴只有获得6.94%的年化收益率,累计收益率也只有55.04%(测算同样比原帖略高但差异不大)。如果对这个有困惑,不妨想象一下下面这个例子:有个投资者年初以100元买入100份净值1元的基金,基金年中涨到2元投资者又追加200元买入100份,年底基金又跌到1.5元,这样全年基金本身收益率为50%,投资者总投入为300元,年底总市值也是300元,投资者实际收益率为零!大幅低于基金本身收益率。
还可以观察到几点:
1、我们的小伙伴的13年定投经历了过山车似的行情,市值大幅波动,尽管波动幅度要略小于50ETF,这是预期之中的,因为他有不断追加投资;
2、累计收益和累计收益率紧密跟随50ETF的价格大幅波动,06、07年大牛市时累计收益率大涨最高接近300%,但随着08年大熊市全都获利回吐还给市场,09年市场大幅反弹累计收益率也跟着反弹到110%,但随着之后5年的慢熊又全部还给市场,之后赶上14年下半年至15年上半年的牛市累计收益率再次反弹到100%,但15年下半年股灾后又回吐近半,总得来讲在投资全过程中除了05年刚开始定投时小亏几个月之后就并没有任何一个时点是亏损的,最差也只是刚好保本,但显然并不是令人愉快的经历;
3、平均成本一直缓缓向上,但除开始几个月外也一直低于50ETF市价,使得其绝大多数时间里并未亏损,和上面一点的观察吻合,这可能也是尽管整体投资经历不算愉快,但我们小伙伴还可以坚持13年的重要原因!而平均成本随时间发展趋于钝化,这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平均的定义就是如此,新增投资的影响度会越来越小。但平均成本钝化并不说明定投不能摊薄成本,我们看到定投确实可以摊薄成本,平均成本一直低于收盘价均价(收盘价均价为从定投开始直到当时的均价),这反映了定投高位买入更少份额低位买入更多份额的效果。
4、尽管平均成本确实可以被定投摊薄,但并不必然定投收益率会比一次性买入更高,我们小伙伴的投资经历充分说明这点。我们的小伙伴并没有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基金本身的收益率才代表市场平均收益),而是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收益,反映在投资者的业绩每年低于基金本身3.42%!(注:其实这里“平均收益“的说法有很多误区,但姑且先这样跟着基金公司的说法称呼,以后再详细剖析这个问题)这点和原帖分析有所不同,原帖认为小伙伴获得一个市场的平均收益,只是无法获取超额收益,但这里分析显示超额收益是较大负数。
此外,如果将定投再延续5个月到现在,将17年8月作为最后扣款期,则9月8日时的业绩将大幅上升,我们小伙伴的年化收益率将达到8.82%,比按算到4月时的水平上升近2%/年,相对改善幅度达到近30%!同时投资者跑输基金本身的幅度也有所缩小,相对5个月前将少跑输近1%/年。这和近几个上证50指数的上涨是紧密联系的,但也说明了定投业绩受近期投资品种表现影响的高度敏感性,尽管已经定投12年多了,但多5个月的近期上涨业绩将完全不一样!如果这位小伙伴仍在坚持,现在应该高兴多了。


高波动神话

所有关于定投中第一大误区就是高波动“信仰“,如很多文章都建议基金定投适合那些价格不稳定、波动大的基金产品,可以利用波动大的特性在低位买入更多高位买入更少,因此债券型基金不适合定投,股票型基金也要尽量选择波动更大的如中小盘股票或者高波动行业股票之类的基金,听起来风险大波动大反而是好事的样子,但这说法到底正确吗?

定投零波动50ETF

我们先来做个思维实验:假设我们的小伙伴在13年投资50ETF中并没有经历任何波动,也就是说价格是线性增长的,这样到17年4月时期末价格和实际情况一样,业绩将如何?




哦!没有波动就没有伤害!在理想的零波动世界中,我们小伙伴将稳稳的获得市场平均收益,投资者收益率和基金本身收益率完全一样,高达10.35%/年。当然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在零波动的世界中再也不用担心在牛市高位买入太多却在之后陷入漫漫熊市——投资者最容易发生的踏错节奏的悲剧,尽管使用定投方式会比大多数投资者更有纪律性,不会在高位比平时进一步追加投资,但依然免不了按原定计划的金额持续买入。当然在零波动的世界中投资者确实也没有机会在低位积累更多份额摊薄成本,但总体而言在该次实验中依然是会比高波动好得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收益率相同时,定投高波动性品种并不必然更好。注意我没有说定投高波动性必然更差,只是不必然更好,下次我们会进一步分析。

定投债基

“你说的例子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立即有人反驳。的确,零波动却高收益的品种世界上是没有的,存在的话一定是麦道夫,风险收益总是紧密联系的,这是最基本的经济法则。尽管上面这个例子以足以说明定投高波动性品种并不必然更好(注意不是必然更差,再次强调),但我们还是进一步再来分析定投低波动低收益品种及高波动高收益品种的情况,先来看看低波动低收益的债券型基金。债券基金我们用招商安泰债券A,这是一个纯债基金,不参与股市也不打新股,并且成立期限较早,结果:




可以看到在债基定投13年的例子中,我们的小伙伴获得了不错的业绩,年化收益率5.71%虽然依然低于基金本身的复合年收益率6.55%,但只略低了0.84%,比定投50ETF相差3.42%要少多了,这主要是因为债基本身较低波动率导致的,投资者就更少踏错节奏。从绝对收益率水平来讲比定投50ETF要略低1.23%,但是从承担的风险来看债基要小得多,债基较平稳增长的曲线和50ETF形成鲜明对比。50ETF风险是债基的7倍多,但复合收益率只有债基的1.6倍,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率更是只有债基的1.2倍,收益风险显然有点不成正比。公平得说对于复合收益率而言这是正常的事,股票风险调整后收益一般要比债券低得多,股票相对债券更高的风险并非多一份风险就能换得多一份收益,而是要多N份风险才能多1份收益,但在本次定投的例子中因为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率比复合收益率相差更少从而显得股票的收益风险比相对一次性买入更差,哦,天哪!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低波动性品种如债基也适合定投,至少不必然比高波动性品种差。


定投波动增大50ETF

“你拿债基和股基比不合适,不是苹果和苹果比!”又有人反驳,“定投股票的话还是高波动品种一定更好!”好吧,通常高波动代表更高风险,更有可能实现更高收益,但并不必然可以实现更高收益,但我们假设可以,让我们再次开启思维实验模式,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假设将50ETF的月波动性增大,无论月收益是正是负都绝对增大4%,也就是说如果是正的,就 +4%,如果是负的则-4%,如果刚好是0则不变,在这种假设更高波动性的品种上看下定投会怎样,结果:




在本次波动增大的50ETF定投中波动性确实如意料之中的增大,体现在年化波动率从32.2%增大到43.3%,同时算术平均收益率和复合收益率也都得到提升,算术平均收益率提升近5%,这是因为定投期间上涨月份(80个)比下跌月份(65个)和平盘月份(1个)多,因此同时双向放大波动会增大算术平均收益率,而同时复合收益率也有所提升,但仅提升0.8%,远小于算术平均收益率的提升幅度,这是因为波动性增大会减损复合收益率,但尽管如此确实以更高波动实现了更高收益,看上去还是个不错的高波动品种。那么如果有一个水晶球告诉我们去定投期间该品种一定能以更高波动实现更高收益(现实中当然并非如此,没人可以保证更高波动品种在某段时间内一定实现更高收益),是不是我们就应该欢天喜地的去定投它呢?如果你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实际投资体验将是非常悲催的,注意到波动增大定投的年化收益率只有5.69%,不仅略低于同时期的债基定投(5.71%/年),甚至和原来波动更低收益更低的原版50ETF定投比都要低1.24%/年!真见鬼!!!由此我们可以再次得到结论,即便定投的高波动性品种在定投期间一定可以实现更高收益,但定投高波动性品种也并不必然更好(但并不必然更差,再次强调)。

那问题出在哪?待续。。。。。。


通过集思录在银河证券开户,或者通过集思录参与IB团购佣金打折的用户,自动获得集思录活跃用户资格。(买基金没有最低5元佣金限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