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闽第一江山

 菖蒲泛舟 2017-09-14

“全闽第一江山”其实是大庙山,据说原来山上有一块宋朝著名画家米芾亲笔所写的“全闽第一江山”石碑,时光荏苒,岁月变迁,碑早已不知去向,山却依旧还在,但问起大多的福州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大庙山的却不多了。

 无诸是越王勾践十三世孙,越亡后入闽,自封“闽越王”。本想着再从头,收拾旧山河,重树古越雄风,却被秦始皇一张破纸降为君长,辖闽中郡。无诸见王号被撤,怒而揭竿,伙同众诸侯先收拾了秦二世,又灭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因从龙有功,汉高祖刘邦正式立无诸为“闽越王”,并派使者前来福州册封,无诸便在这四面环水的惠泽山建台以迎接朝廷敕封,册封后,台成了“越王台”,山也成了“全闽第一江山”了。

 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无诸此时是意气风发,先是在风景无边的武夷山修建了气势恢宏的闽越王城,接着在今屏山一带修筑冶城为都,开创了福州建城的2200多年历史。

 无诸死后,闽人便在这越王台旁建“镇闽王庙”祀之,久而久之,庙成了大王庙,山也成了大庙山。后几度风雨,几经毁建,大王庙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彻底被毁,后人也只能从清代才子俞樾笔下领略当年的风光无限:“庙在山上,前殿祀王,后殿并祀夫人。夫人居左,而王右之,以汉制尚右也。……其巅尚有榕荫山馆,凭栏俯视,海外帆樯,历历可数,亦壮观也。”

 说大庙山没多少人知道,说福州四中相信地球人都知道,其实游大庙山就是游福州四中。

 从盘旋的山坡进入四中校园,映入眼帘的便是下操场(四中因为建在山上,所以分上操场与下操场)与操场边的台子,台基上的字写的是“越王台”,这当然不是原先的台,而是2005年11月由四中校友高某某捐资13万元重建的仿古建筑。

    

                福州四中大门

   

          新建的越王台为大庙山十二景之一

   

              俯瞰越王台及下操场

     

               越王台边的“龙泉”

            

 传说字为宋朝宗室丞相赵汝愚所书1000年前,古人说“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这望的“台”便是越王台。南台、台江也因此得名。    

  经越王台右侧台阶上山,一抬头便看见半山腰处的“全闽第一江山”石碑,这当然不是米老先生写的那块。三百多年前,由一个叫帅守陛的人仿效米老先生字迹,大王庙的住持和尚重立了此碑,文革中碑又遭到了破坏,现由四中的老师们重新修缮,才得以保全。

         

         碑重立于庚午年十一月二十日,为大庙山十二景之二

 从“全闽第一江山”处绕到越王台的左侧,乍看像走进了一个小形的碑廊,其实是到了大庙山另一处不得不看的景点:钓龙台与钓龙井。

 钓龙台不知建于何年。宋梁克家《三山志》载:“昔越王余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祥瑞,遂于所坐之处筑为坛台”。这当然是故老相传的故事,天底下哪有龙可钓的,但流经大庙山旁的这段闽江却因之得名“白龙江”,山也有了个别称“龙岭”(龙顶岭地名也由此来),仿似真有条龙游经闽江,被余善从这口井中钓得一般。故事听听而已,倒是余善后来恃强据险,不惜与汉武帝分庭抗礼,自称“东越武帝”,此故事该不是他早就造好的舆论?

 现在的钓龙台是80年代重建的,井也是80年代由煤渣中挖出的。来了个铁罩加身,那清澈的井水,正如《闽都记》所记:“庙故有井,通江潮,其深叵测,有龙居之,祷雨屡应。”  

 

      

               钓龙台为大庙山十二景之三

   

                 钓龙井

          

              “汉闽越王”、“钓龙台”炉

 登上台阶就到了四中的上操场,著名的“登高亭”、“志社”、“诗楼”、“达观亭”等景点便散布在上操场周边。

      

                         上操场

     

            上操场的黄如论百万奖学金纪念雕塑

            

             上操场上的四中建校100周年雕塑

     

             上操场上的榆园是大庙山十二景之四

     

               碧光亭是大庙山十二景之五

 上操场的尽头是一尊孔子的“万世师表”雕像,看似山穷水尽时,忽见左侧一片翠竹绿树,生机勃勃,亭台奇石,掩映其中。原来是到了另一处尽显大庙山“祥瑞”的地方:登高石与登高亭。

 这登高石可不得了,据说是远古时坠至上空的陨石,着地时光芒四射,万民鼓舞,皆称“天星落地”,千年前的李纲便把它与越王台合称为“古台石”,可见历史悠久。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逢九月初九重阳节,就有人登上此石,祈求一年好运连连,岁岁高升,儿童也借此快快长高,天天向上,从此便有了“登高石”之说。1996年四中90周年庆时,又是那位高姓校友捐资兴建了登高亭及周围的纪念碑,让学子们辛苦学习之余得以在此休养生息。

   

           登高亭是大庙山十二景之六

   

           登高石是大庙山十二景之七

 

 登高亭左侧有座砖木结构二层西式楼房,坐南朝北,在校园建筑中凸显另类,门楣上宽大的黑匾上醒目地告诉我们,那就是“诗楼”,一座由“志社”营建的全国唯一的诗楼。

 历史上福州诗人辈出,如清末陈衍、陈宝琛、林纾、严复等皆蜚声海内。作为全国诗钟(是近代文人的一种寓锻炼敏捷才思于竞争游戏之中的聚会活动)活动起源地的福州,陈宝琛、陈衍、林纾等人于光绪年间在大庙山“以诗言志”,倡办“志社”,以“诗楼”作为集会场所,由林纾题“诗楼”匾额。民国11年(1922年),大庙失火,殃及“诗楼”,次年由林开襟、林笔邻等募金重建,再次年落成,福州近代书法家萧梦馥曾为志社诗楼撰对联:双树容听法,白云悠人怀。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94年,诗楼成了危房,95年,学校对诗楼进行了修旧如旧,砖还是那些砖,只是柱子由木头改成了水泥。

 作为大清末代帝师的陈宝琛已于民国初年病逝,但他亲笔书写的“志社”匾额时至今日,仍意气风发地嵌在诗楼的门额上。

 

      

            诗楼为大庙山十二景之八

  

             志社为大庙山十二景之九

  

         志社前由潘主兰等题写的书法作品长廊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是陈宝琛出头,召集林绍年、罗金城、林炳章等有识之士,秉承林则徐的禁烟爱国精神,成立“福建去毒社”,希望用民间社团之力推动政府厉行禁烟。

 次年五月,去毒社总部在三山会馆成立,去毒社第一戒烟局就设在大庙山,林炳章作为林则徐的曾孙,义无反顾担任社长。他们凭借自身力量积极宣传禁毒,并免费为吸毒者治疗。而且聘用中、西医师,联手给上瘾者疗理,据传重患者也仅仅半个月就可以断瘾。奇怪的是,他们虽是民间社团,却可以拘留不愿意戒毒的人,强制进行治疗。但可惜的是军阀割据、官僚横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又岂是一个民间社团就能戒除鸦片之害呢?到了1918年,去毒社结束使命,只是在那特定历史环境中留下一段佳话。

 今天,去毒社的建筑已然无处寻觅,在它的原址上是四中的校舍,只有一块1996年设置的石碑淋风沐雨屹立在诗楼右侧,告诉我们这段慷慨激昴的历史。

  

      福建去毒社南台第一戒烟局遗址为大庙山十二景之十 

 达观亭与碧光亭同建于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大书法家蔡襄为之作诗:“峭峻钓龙台,飞亭压其端,旷达四无际,因之名达观”。2006年仲秋由四中五九届校友予以重建,并将“石狮台前社”旧碑移至达观亭墙边。

 这“石狮台前社”旧碑倒没什么,只是这里隐含着一个故事却不得不说。福州民间有四大故事脍炙人口,其一为《贻顺哥烛蒂》:主人公马贻顺约生于清乾嘉年间,在南台石狮兜(今台江区延平路南端)开一家丝线店。故事中说他精于盘算,“算盘打到十四杆”、十分“奸狡利”(吝啬)、“鼻屎当盐食”,故此他的名字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可这块“石狮台前社”碑中却清晰地记着道光六年十一月,台前社民众28人为修路集资立碑于大庙山八角井旁,中载贻顺哥捐番名列第四(金额在10-20之间),这般热心公益事业之人就算平时对自己省吃俭用,又怎能称作吝啬鬼呢?

    

         达观亭为大庙山十二景之十一景

  

       “石狮台前社”碑中贻顺哥的名字恰好被埋入地里

 

 在钓龙台后面的空地上有一棵浓荫蔽日、冠盖如伞的大榕树,这是一棵编网榕,树干与气根交叉生长编成网状,如同巨型鱼篓;这也是一棵飞榕,由鸟儿将种儿播洒,被人敬为神榕;这还曾是一棵骑墙榕,长于墙上,直至围墙拆除,无墙可骑,才放下高傲的身价立在空地中央。2003年,它还被长富乳业集团认养。 

          

            骑墙榕为大庙山十二景之十二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