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水也能致癌?这并不是谣言,但有个前提

 pinbe 2017-09-14


这确实不是标题党,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有这样的警告:


温度超过65°C的过烫饮品被列入2A类致癌物(很有可能对人类致癌)名单。

我们东方人的饮食习惯是“趁热吃”,

老妈端了碗鸡汤,让你“趁热喝”;

朋友泡了杯功夫茶,让你“趁热饮”;

全民以不变应万变包治百病的“多喝热水”。


但一定别忘补充一句“喝之前,吹一吹”。


趁热吃?吃不消。过烫饮食带来的主要风险是对食道的损伤,这可能会增加食道癌变的风险。


为什么是65℃以上?


有关“烫饮致癌”的人群研究证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南美,在这里,人们有喝马黛茶的习惯,而这些茶往往很热,饮用温度超过了65°C。研究发现,喝很烫的马黛茶与食管癌风险增加相关,而冷的马黛茶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风险,也有动物实验显示了65°C以上热水的致癌性。


我们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盖着柔软的黏膜。正常情况下,口腔和食道的温度多在36.5℃~37.2℃,所以适宜的进食温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温也只在50℃~60℃,超过65℃便足以烫伤粘膜。在接触到75℃左右的食物时,娇嫩的黏膜就会有轻度灼伤。幸好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非常丰富,受伤的组织会及时的脱落、增生、修复,所以偶尔一点点的轻伤可以很快恢复。

为什么有些人感觉并不烫?


简单来说,就是你神经反应迟钝了。



口腔、食道黏膜在不断的热刺激下,一直重复着上面的修复过程,黏膜也就不停地增生增厚。增厚了的黏膜对热刺激的反应逐渐降低,爱吃烫的人如果还在追求“热腾腾”的感觉。就会陷入一个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要吃烫食的恶性循环。再加上食道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往往受了伤自己也没有察觉到,于是主人的大脑便错误的接收到如此讯息:我们很好,让高温来得更猛烈吧。

怎么判断高于65℃?



我怎么知道我喝的、吃的东西有没有超过65 ℃呢?总不能随时携带温度计吧?


给大家一个小实验数据: 刚倒进杯子里的开水,测了下大约是80℃;在室温下放个几分钟,就会降到65℃左右。而像火锅这样含油量较高的,温度降得会稍微慢一点。


其实不用拘泥于这个数字,把热饮热食,稍微放一放、凉一凉,用嘴唇抿一抿、试一试,感觉不烫口一般就可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