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有哪些二战时期的犹太人遗迹?

 iys小菊花 2017-09-15

二战中的上海,曾被誉为犹太人在远东的诺亚方舟,他们所聚居的虹口区提篮桥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一带,也因此被叫做沪上“小维也纳”。对于远离故土的犹太难民来讲,位于“小维也纳”核心地带的摩西会堂,就是他们漂泊上海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这里,他们祈祷、聚会,他们接受教育、研习经典,低调的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

建成于1907年的摩西会堂最初是一座私宅,后来在俄罗斯的资金帮助下转变用途,成为一所供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战后由于犹太难民或陆续回国,或移民他地,摩西会堂失去了宗教功能,长期为虹口区政府机关所占用。2007年,虹口区政府根据档案馆中发现的原始建筑图纸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并作为犹太难民纪念馆对外开放。

摩西会堂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建筑为巴洛克风格,上下三层,斜坡屋顶,立面采用青砖,辅以水平向红砖作为装饰。首层为拱券门廊,居中的拱券顶部装饰有犹太教的标志“大卫之星”。东侧外墙设有木质楼梯,可达建筑二层。如今内部已还原为1928年时的风貌和布局。

2008年,虹口区政府在对这一区域进行旧城改造时,意外发现了隐藏在当代装修下的旧店招,并把它们迁建在纪念馆院中。当年来沪避难的犹太人为提篮桥带来了咖啡馆、餐馆、酒吧和面包房,而这一切又渐渐湮没于历史,直到七十年后,这座“小维也纳”的街头一角,终于在摩西会堂前得以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