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会穴——人体致命穴又名死穴,中医确有专长解析神秘死穴

 滚滚车轮y 2017-09-15

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 hngyyjy整理总结出来的一套便于记忆的穴位养生治未病的方法。本方法集图文、理疗手法、功能主治为一体,实时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取老师授课《中药学》视频。

1百会:bai hui

百会别名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1、百会。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名意与百会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

2、顶中央穴。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无它意。

3、天满穴。天,天部。满,满盛也。天满名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理同百会名解。

4、天蒲穴。天,天部也。蒲,古指草盖的园屋,此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卫外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5、巅上穴。巅,顶也。上,上部也。巅上名意指本穴位处头顶,且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2定穴:

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

百会穴——人体致命穴又名死穴,中医确有专长解析神秘死穴

3性能功效:

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4主治功能:

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

5保健养生:

按摩:端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可以疏通经络,提升督脉的阳气。高血压的朋友用此方法,每天坚持,可以使血压稳定并降下来。对于低血压患者,刺激百会穴可以起到升提血压的作用。

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可以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百会为诸阳之会,轻轻叩击可以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当外感风寒出现头疼或休息不好、失眠引起头部胀痛时,可用此方法缓解。

点揉法:以一手的中指或食指附于百会穴上,先由轻渐重地按3-5下,然后再向左、向右各旋转揉动30-50次。如果是体质虚弱或患有内脏下垂、脱肛等症的朋友,开始按揉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后逐渐加重,按摩的次数也可随之增多。

温灸: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温热、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防头昏头痛、失眠、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坚持每天温灸,有保健长寿的功效。

6配伍应用:

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

7理疗手法: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顶部。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为度,每次108下。

8注意事项

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

9现代研究:

1、对血压的调整作用:研究发现百会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

2、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3、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

4、治疗子宫脱: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5、治疗小儿脱肛: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6、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7、降低尿素氮含量: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

8、矫正胎位:艾灸百会穴还有矫正胎位的效应。

10古文摘录:

1、《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3、《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4、《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5、《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 hngyyjy是国内较早专注于中医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专注于中医师承与确有专长的医师资格,为民间乡医转正而奋斗。实时关注即可获取老师授课《中药学》视频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