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30g ,桂枝 15g, 赤芍 15g ,干姜 9g 白芥子 12g ,丹参 30g ,鸡血藤 30g ,川牛膝 15g ,桑枝 15g ,地龙 15g ,水蛭 6g ,葛根 30g ,川芎 12g 1、 中医学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认识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以糖尿病为原发病,该病名为西医病名,在古代中医学中未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这一病名的论述,但据其临床表现分析,与“消渴” 、 “血痹” 、“脉痹”等相吻合。 《灵枢·五变篇》云: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瘴。 ”是指先天秉赋不足,伴有素体阴亏者多并发本病。 《素问·奇病论》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由此可见饮食的不节,以及嗜食肥甘厚味都是消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情志的失调,或者存在精神过度紧张再加之房劳过度,肾精亏虚等为发病的重要因素。 《内经》主要考虑阴虚胃热的病因病机,也提及肝郁气滞以及血脉不通等机制。 《金匮要略》系统论述了消渴病病因病机,提出厥阴消渴及肾虚消渴之证治,为我们提供指导思想。 《外科正宗》所述,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此因平昔厚味膏粮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灼肾水,房劳过度,气焰精伤,致使经络阻塞,气血痰湿凝滞”而发病。又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损伤,脾之运化失司,产生消渴。消渴发病日久易致气阴的两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运行不畅则血瘀;阴虚则津液亏虚,不能充盈血府,无水舟停,则血液运行不利,出现血瘀。阴虚日久,因阴阳互根互用,故可见阴病及阳,以致阴阳两虚。诚如《医宗必读》所言: “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 。由此可见,痰瘀互生互结,发于血脉,发病日久痰瘀结聚,凝之愈坚, 如《丹溪心法》中所述之“痰挟瘀血,遂成窠囊。 ” ,窠囊,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动脉粥样斑块类似。 后世医家多从脾虚、 肾虚、 肝郁等方面阐述观点,明确了消渴的病因病机。消渴其主要病机:胃火炽盛,阴亏燥热。早期多见于阴亏为本,燥热为标,燥热和阴虚相兼为病。中期多以气阴两虚为本,以痰湿瘀血为标。发展至后期则多见阴阳两虚。这符合消渴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发症的产生原因中以湿痰瘀为主,其中瘀血均贯穿始终,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消渴病当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多见于气阴两虚,本病进一步发展可为气血阴阳俱虚。实证的主要病因以湿热、瘀血、痰浊、燥热为多见。气阴两虚加之痰浊和瘀血阻滞脉络,此为消渴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的病因病机,综上可见该病以气阴两虚为其本,血瘀、痰浊、气滞等因素为其标。 祝谌予认为,糖尿病多以气阴两虚证为本证,常伴阴虚血滞或气虚血瘀,再一步进展可出现瘀阻脉络。血液停滞、脉络不通,郁久化热或热邪内盛,进一步炼津为痰;或者可见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水液内停,聚而成痰。瘀血痰浊留于血管之中与狭窄的管腔相互作用造成血管阻滞,严重时出现血管闭塞。瘀血与痰浊两个因素独立存在又密不可分,两者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循环往复彼此加重,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加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病机可以总结为气阴两虚和痰瘀互结。赵氏认为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为正气的不足,加之外在因素,比如饮食不节与不洁,过食肥甘厚味,导致形体肥胖,还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劳过度,耗伤阴精等众多原因。发病机制可总结为阴虚燥热,其标本分别以燥热和阴虚为主。当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阴虚操热加重,则导致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此类病证皆以阴虚燥热为前提进一步产生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病机基础则是气阴两虚和血瘀。高氏认为糖尿病发病日久, 气损阴伤, 阴液耗伤严重而致阴阳俱虚, 脏腑功能失调, 进而气机阻滞,血液不行,湿浊内停,痰浊瘀血阻于脉络。当发病日久则以肝肾阴虚为主,伴有瘀血痰浊痹阻脉络为主要病机。熊曼琪等的观点是: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以热毒、瘀血为标,属本虚标实之症,其病机关键可归结为气虚血瘀阳气不达。倪氏认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其发病本为肝肾阴虚,营卫不足所致,即所谓“大脉空虚,发为脉痹” ;另外痰湿、热毒、血瘀为标,其变证以阳虚毒陷为主。 总而言之众医家认为消渴病根本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肝肾不足、气阴两虚。其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肝脏、脾脏和肾脏,病程发展过程中,因脏腑功能失调,直接导致内热、湿热、寒邪、痰阻及热毒等各种实邪的产生,实邪留滞于下肢血管,发病日久痹阻脉络,以致血不行无以荣养下肢脉络,发为下肢血管病变,当发病日久正气虚弱,加之外邪侵入等因素, 可进一步发展为脱疽, 此为下肢血管重症, 当防止脱疽的发生。 袁氏、吴氏对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32例进行研究: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药用当归15g,赤芍20g,白芍20g,桂枝20g,细辛3g,甘草10g,通草15g,川椒目15g,怀牛膝20g,炮附子5g(先煎) ,鸡血藤30g,生黄芪15g。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Qd ,2 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3%。 2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另有陈氏、王氏等提出用叶氏通阳学说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其通阳学说要点有四:其一 :通阳必以辛热。热能温通,辛能泄滞。因阳气虚衰的各类病症,叶天士每以吴茱萸、高良姜、附子、桂枝、荜茇、干姜、小茴香等;其二:柔剂通阳。用于治疗肝肾阴亏,发为内风而见言蹇,肢痿者。以温柔润养之品如苁蓉、熟地、当归、鹿角霜、五味子、沙苑子等,所谓“阴药呆钝、桂附劫液,柔剂通阳为宜” 。其三、 “欲驱阴浊、急急通阳” ,叶氏谓“阴凝痰浊阻塞于中,致上下气机不接难续,病势险笃,舍通阳一法,无方可拟” 。阳气不足,导致血瘀于络,因寒湿痰饮水瘀,皆为阴浊久邪,阻碍阳气流行,故多类温通之品皆在可用之列。如胸阳失展,阴浊窍距而为胸痹、闷痛,便可以“辛润苦滑通胸中之阳” ,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姜汁、杏仁、菖蒲、茯苓。血瘀停伏,阳气不运发为胸痹、癥积等,则用桃仁、延胡索、肉桂、薤白、琥珀之类,是为通阳化瘀。其四、 “通阳不在温” 。南方地卑多湿,故湿热壅盛,气机不得通达,或为外感湿热证治之关节。所以叶天士在《外感湿热篇》有云: “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着重强调温邪夹湿,湿热混处,阳气不通不行,但常用的通阳药桂枝、肉桂等不免辛温助热而不能用,所以说通阳最难。验之于叶氏治案用药,主要是通过淡渗化气利湿的药味配伍达到其通阳目的。淡渗常取茯苓、芦根、薏苡仁、通草等化湿利尿。其实, 《内经》早言“淡味渗泄为阳” ,淡渗利尿,湿去热孤,阳气自然通行。陈氏从中医病因病机出发,结合叶氏的通阳学说认为,应用通阳法治疗此病的时候,尤其要注重“柔剂通阳”以及“淡渗化气利湿通阳” ,即选用温柔润养之品如苁蓉、当归、鹿角霜等,淡渗之品如茯苓、薏苡仁等,既可通阳又无伤津劫液之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