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渴与血瘀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其本为阴虚,标为燥热。

 GG2010 2023-04-07 发布于安徽

消渴与血瘀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其本为阴虚,标为燥热。随着疾病的发展,阴损及阳,阴虚可致阳气损耗,从而形成气阴两伤、阴阳俱虚,其最终病理为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瘀阻,筋脉失养,脏腑受损,进而出现合并症,包括痹证、痿证、中风、胸痹等。

因此,消渴后期血管并发症的基本病机为脉络瘀阻,是由气阴两伤所致。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见于多种疾病。

在《黄帝内经》血脉理论的基础上,清代王清任通过对血管、血液等的研究和阐述,为血瘀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血瘀证的形成与“血”“脉”密切相关,脉道通利、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则血运通行。血与脉共同构成血行,“血行失度”或“血脉不通”则成“血瘀”。

血瘀证被认为是一种由各种病因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在于“血行失度”与“血脉不通”,即离开筋脉的血液停留于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使身体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注不足,或形成全身或局部瘀血,从而引起代谢紊乱和功能活动障碍。

消渴与血瘀关系密切。《黄帝内经》中认为五志过极、情志失调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因情志不畅、气郁不达,气机不畅,血行涩滞而成血瘀。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提出“瘀血去则不渴”,为消渴病“从瘀论治”奠定了基础。

随着消渴病与血瘀证相关性的研究深入,瘀血不仅被认为是根于阴虚燥热,贯穿于消渴病始末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消渴病的致病因素,其使脉道不利、血液不行,进而导致血管病变的发生。

由此可见,血瘀是消渴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病理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