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卜生:不会写诗的戏剧家,无法面对舞台

 昵称13780380 2017-09-15
名言 2017-9-14 1240人

易卜生:不会写诗的戏剧家,无法面对舞台

壹笔·作文

/人物剪影/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诗人。他的剧作《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是世界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作品,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美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诗歌品读/

献给星星

苍白的星!传递暗示

从浩浩无垠的天庭!

慈祥晶莹的光

闪亮灵魂的眼睛!

你昏沉的意象

唤醒了渴望!

教我准确地穿透

未来的幕帐!

从疾患的内

把迷离的阴云驱散,

让绝对神圣的黎明

闪烁过黑暗!

啊,我的祈祷是勇敢的,

敢于要求神明!

大地之子可能

从地面上升?

啊,携带信念温柔的刃

我会满意,

在这里找到真谛,

我渴求贴近希望。

当天堂朦胧的光芒闪射在远方,

我欣慰在宁静的夜晚

把我的星星凝望。


▽片段导写

挪威,在人们的长久记忆里,“一方面是巨伟粗朴的山川,惨淡的太阳光,北极极光的耀亮,常是发怒似的粗恶的海,雪堆似的巨浪打击着高耸的崖石和北极圈内的冰川;另一方面呢,是那个短促的夏季的蓝天和碧海,长在的光明,和几乎可以说是奇迹的植物的荣茂。是这样的寒冷和温暖的强烈的对照!”生长在挪威自然地理环境中,易卜生在狭长的海湾沐浴自然的光,各种“光”的形象不知不觉在他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另外,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接近,对事物的善于观察,使“光”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意象,直接或间接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易卜生诗歌中的光,从本质而言,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之间的距离。正如易卜生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却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一样,他深剂的认识到了理想与现实、愿望与可能之间的距离,但没能拉近距离。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理解易卜生的创作动机,“他自己说,他的创作的基本的动机之一是愿望与可能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人与环境既融洽又敌对的产物,在诗人的笔下,通过各种光的象征意义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诗句之中。

漂游之歌

带着鲁莽的勇敢,

我们脚步敏捷心境舒畅

在群山的高巅

在瀑布的低涧

让路走吧,随它伸向何方,

我们载歌载舞向前流浪。

 

我们在上帝的自然!

像小溪涌流于碎石间,

继续行进毫不犹豫

为前方向我们敞开的世界。

我们似鸟儿般欢悦

把诗像天堂吟唱。

 

我们是兴高采烈的一群,

拥有无尽的歌声。

让风暴在海湾上掀腾,

让雷鸣电闪威吓吧。

润湿喉咙,继续向前

我们用歌问候海湾和山岭。


▽片段导写

流浪在诗人笔下总是被赋予无限的浪漫色彩:在群山的高巅之上,在瀑布的低涧之中,带着少年般的赤子之心和近乎鲁莽的勇敢去探险,去载歌载舞地向前流浪。

 

易卜生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这首诗所传达出的少年般的青春、勇猛、欢腾的气息让人着迷。这是如此雀跃鲜活的生命,好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像欢悦的小溪涌流在碎石之间。

 

“艺术家用生命铸造生命,用灵魂锻造灵魂”,易卜生对艺术的感悟也是少年般的赤诚。“让风景在海湾上掀腾,让雷鸣电闪威吓吧”,带着勇气毫不犹豫地向前,人生本就是一场不能回头的流浪。

荣耀属于女人

带着夏日的狂热我们驶过峡湾;

生命的勇气在起伏的歌声中昂扬。

从花卉怒放的山岩,

从鸟儿吟歌的颤音,

 

我们寻觅到心中久住的渴望,

那渴望载着挑战与狂欢的光芒!

 

啊,歌手的魂灵恰似春天明丽的白桦;

发酵的液体在血脉充盈流淌;

它最终成熟于盘旋

像枝芽塑成了花环;

看,他浑厚的歌声高亢:

生命神秘的归宿是对光明的渴望。

 

女人的家在这片诱人灿烂的土地上;

歌声的种子从她内心萌发生长。

当歌声绝对无暇而丰满

它又追恋回到她的心房。

荣耀属于歌潮中的女人;

她是歌手之春最光辉的颂扬!


▽片段导写

易卜生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人们经常将他与索福克勒斯或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在他的戏剧中塑造过很多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她们个性刚毅,行为果敢,内心涌动着对自由以及崭新生活的向往。

 

作为剧作家同时又是诗人的易卜生,对于情感世界中出现的种种人物和事件总是极度的敏感。他的诗作里充斥着应时之作,其笔下的女性大抵有两个精神特点:追求个性自由,自己担负责任。比如《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以及《海上夫人》中的艾鲡达就很有代表性,其作品能让我们重新发现女性的特质与价值。

/经典语录/

1、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2、每一个生命都有责任,我们的过咎,不在于所为之恶,而在于未行之善。

 

3、千言万语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如其一次行动来的深刻。

 

4、只有最坚强的人才能孤独的站立起来。

 

5、多数人总是错误,而少数人也不常正确。

 

6、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

 

7、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一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8、夺走了普通人生活的幻想,也就等于夺走了他的幸福。

 

9、真理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才是社会的支柱。

 

10、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不掩饰你自己。

 

11、生存乃是不断在内心与灵魂交战,写作是坐着审判自己。

 

12、读书不应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延伸阅读/

“易卜生主义”

“易卜生主义”的发生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事件,它是1915年以后中国新旧思想交锋的产物。钱玄同的“随感录(十八)”就已经提到了:昆曲大家韩世昌到北京演出,于是有一班人就来欢呼“中国戏剧的进步”,这当然引致了“新青年”派的奋起反击――这反击的“奇兵”就是《新青年易卜生专号》。

 

1918年6月,“易卜生主义”来了。这一期专号的主要工作是要隆重推出《娜拉》《国民公敌》和《小艾友夫》等几部剧作的中文译本,以弥补这位“欧洲近代第一文豪,其著作久已风行世界,独吾国尚无译本”的缺憾。胡适著名的文章乃是一篇导论;后面压轴的,还有袁昌英的一篇“易卜生传”,与之呼应。

 

那么什么是易卜生主义呢?用胡适自己的总结来说:

 

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了出来,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

 

胡适是这样理解易卜生的个人主义的,并且非常认同,以至于他要搬出孟子来与易卜生比附:胡适认为,这种“救出自己”的“为我主义”就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这一思想表面看似简单,内里却蕴涵着丰富的意味,由此而引生的误读和挪用将在接下来十年的影响中广播开来。其中特别值得分析的是,这个挣脱了旧的社会、去创造新社会的“个人”,到底是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