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视频 | 喻建十 · 书法技法讲座(十六)

 飛谿 2017-09-15


节奏的控制与把握(下)

  节奏是如何产生的呢?从理论上讲,节奏是一个有秩序的进程,它提供着可靠的格局和步调。一旦建立起一定的节奏,我们就能够预见它的连续出现。保持了节奏,我们就会感到愉快。从人们以往的经验来看,线条变化对书法节奏产生的影响比较明显,而且也容易为人所感知。

  图一、图二是两种不同的线条组织形式,图一基本属于无目的的胡涂乱抹,毫无节奏感可言;图二虽然也表现得十分随意,却显示出优美的节奏韵律,可以引起人们许多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就仿佛是一位冰上芭蕾演员翩翩起舞的同时,留在冰面上那妙不可言的运动轨迹。

  要培养节奏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艺术佳作的反复品味(不仅仅是书法作品,更包括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则需要多多留意自然界中那些貌似寻常的万千变化,比如天空飘荡多变的白云、山涧汩汩流淌的溪水,柳枝在微风中摇曳、骏马在旷野上驰骋,甚至那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等等。这种种自然的运动变化现象都体现了一种节律,都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于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式美感的认识。

  线条节奏的产生至少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改变其运动速度(见图三),二是改变其运动方向(见图四)。这两种方式的交错运用,便能形成许许多多的节奏变化。一旦我们可以自如地把握线条的发展趋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节奏变化了,进而可使章法的形式构成更增添一层内容。当然,不仅线条可以产生节奏,如图五书法作品中那样将不同的点错综交织在一起,不也使我们仿佛听到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音响节奏么?

  形状的变化同样有助于节奏的形成,比如纷飞的浪花、飘扬的旗帜,都体现着一种连续的运动性,并用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我们随其运动方向反复审视着,进而从中获得节奏感的享受。形状产生的节奏感是通过形状面积的大小、位置的交错、方向的改变等手段获取的。

  任何一个优秀的书法家都是控制种种图形变化的好手,在他们的笔下,似乎于变幻莫测的图形中都隐含着一种秩序,那就是节奏的秩序。如颜真卿《颜家庙碑》(见图六)的节奏沉雄,好似一支庄严凝重的乐曲。为达到这种节奏,书法图形就需缜密,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变化就需要小一些,恰像一支威武森严的军队;杨凝式《韭花帖》(见图七)的节奏清丽,如同一股叮咚作响的山泉,而其图形则显得爽朗,宛如一队眉清目秀的倩女。

  但是,无论如何,理论的思考只应该是基于先前的艺术创作的事后反省。我们分析前人的优秀作品,藉此来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但在实际创作中,对于节奏的控制与表现,与其说是靠理论的指导,不如说更多的是靠一种直觉。

  因此,注重日常的观察体验,形成一种对节奏感知的下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书法表现中的自觉行为,到那时,我们所期待的节奏感知与表现就会如同“不择地而出”的“万斛泉涌”,不期然而然地呈现在笔端纸上了。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物质的运动属性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前人对书法中的运动体现有着深刻的认识,比如卫恒说:“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跤鸟峙,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好一个“志在飞移”,活脱出书法章法中一个充满活力和动感的形象要求。蔡邕说:“若行若动,跂跂翾翾,远而望之,像鸿鹄群游,络绎迁延。”一个“络绎迁延”,点化出点线间、图形间相互勾连、连绵不绝的运动线路。萧衍说:“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乍驻乍引,任意所为”,则显示出这种运动的复杂性和随意性……古今诸如此类的论述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归纳起来,对书法外形式中运动表现的理解可以由两方面入手,一是由静止在纸上的形,联想起书写过程中的动作;二是由静止的形本身所引发的动势感觉。前者多着眼于点线自身的运动,后者多着眼于由点线组合形状产生的运动。

  一、线条的运动(上)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章法又是点线和图形组合的结果。但是,线条如何组合才能产生动感呢?不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图八所画出的几种组合形式。显然,如a那样的直线是很难有动感产生的。b则由于直线中出现了波折,而有了一些动感。c形状的波折出现了极具规律性的变化,反而使动感趋于减少。从这几个图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即动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比效果,没有此一形体的静作为参照,也就显示不出彼一形体的动来。

  在书法中,线条动感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线条间的盘桓、连接等互相吸引的方式来体现的。为了使动感的表现方式能够比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就需要我们对直线和曲线变化的长度、角度、曲度、密度、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

  我们仍以张瑞图、王宠的作品(见图九、图十)为例来说明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线条处理方式获得不同的动感的。张瑞图使用的多是折线连接,形成一种不断骤然改变趋向的运动,好像有一股“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撼天之力,其感觉是突然而略带生硬的;王宠则多使用曲线连接,形成一种随形的,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趋向的运动,好似有一股“山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婉转悠扬之势,其给人的感觉是柔和平滑的。当然,也有许多书法家在一件作品中变换使用不同的线条连接方式,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动感效果。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