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风舞三湘 2017-09-15
  月來過訪寒齋者眾,前有福平與友人到訪,日前石開先生高弟到訪,後有陳進先生及諸友到訪,相談甚歡,更有文妍相伴在則,雖犬女與夫婿及其兩個「小魔怪」往星馬小遊,可說樂得清靜,但每憶起山妻,心境總是戚戚然。

  「學畫宮眉細細長,芙蓉出水鬥新妝。只知一笑能傾國,不信相看有斷腸。雙黃鵠,兩鴛鴦,迢迢雲水恨難忘。早知今日長相憶,不及從初莫作雙。」 讀歐陽修《鷓鴣天》此詞更覺悲涼。

  心情雖還未平緩,幸運的是清風兄郵來印譜多種,以解不快心情,所收到印譜均是近期競拍所得,其中一些印譜是一直欲求得之物,雖然與存世本有所不同,但亦可說可解一時之飢。

  讀譜及整理印譜是近半月來之日常工作,修修補補此亦是工作之一,此點可說我與一般集藏者有所不同之處。

  在是次修補中有一冊印譜是較為特殊,特殊之處是譜中印文與其他印譜不同,既不是以閒言雅語,又不是風花雪月,更不是集刻姓名齋館為印文內容,卻是有點歌功頌德,或說有一點推動教化宣傳之印作,若直接說白一點有「拍馬屁」之印作。

  眾所周知,若要奉行一種思想或行為,就必須大力宣傳,這種宣傳手法就要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都必須鋪天蓋地推行,這種鋪天蓋地手法用現代術語說是「植入式」手法或稱「洗腦式」手法。

  大家都明白中國是以農立國之國家,數千年來都以儒家思想作為指導,不管是漢族人為皇帝,或是其他兄弟民族人作皇帝,這些帝王們為求社會安寧,就有必須作出教化宣傳,以保社會安穩。

  翻開厚厚之歷史,追溯起來,「鄉約」歷史已經超過千年。據史料記載,「鄉約」此種基層社會之自治組織,名稱雖然起於北宋,淵源卻可以追溯至先秦時代,學界一般認為《周禮》可以或應該是它之思想性及制度性源頭。從漢代開始就以「鄉約」形式約束百姓,北宋陝西藍田「呂氏鄉約」為私人自發性互助組織,以後興盛於明代中期以後之「鄉約」則有官辦者和非官辦兩者之分別,而時代愈晚愈以官辦者為主。清代「鄉約」由官府定制推行,性質和明代的也有所不同。

  於有明一代,據說《聖諭六條》為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撰寫,向百姓宣講,封建統治者對老百姓的教化工作從此規範化、制度化。其內容為「孝敬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弟,各安生理,無做非為」。

  清承明制,時至順治九年(1652)頒布了《順治六諭》,內容與明《聖諭六條》相若;順治十六年(1659)議准設立「鄉約」,公舉六十歲以上德業素著之生員(秀才),或素有德望六七十歲之平民統攝,每逢朔(初一)、望(十五)日,申明六諭,旌表善惡。

  康熙皇帝更加重視教化工作,於康熙九年(1670)又修改充實,頒布《聖諭十六條》,作為全國教民之標準。雍正二年(1724)雍正帝又於每條下加以註釋,用通俗語言解說,並附載簡明律例,「宣講聖諭」是指內鄉縣衙依清制,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各地方官員均須召集官民,定點宣講《聖諭十六條》,並舉行隆重的儀式,以示統治者對教化之重視。

  有清一代整個「宣講聖諭」時間若為一刻鐘,內容涉及孝敬父母、遵紀守法、講求誠信、鄰里和睦、道德禮儀等各個方面。

  自雍正以下,歷朝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均不斷有政令,令各地「宣講聖諭」;宣講聖諭是當時社會縣級行政長官「六大職能」之一,是對老百姓進行宣傳教化一種形式。主要是教化百姓忠君愛國,尊老愛幼,棄惡向善,和睦鄉里,以保持社會穩定,鞏固封建政權。

  於如此大時下,作為文人,為響應及支持政府政策,就產生了第二十一則「誰人曾予評說」系列要向大家紹介之譜《聖諭十六條圖印》此譜,印譜作者為韓世昌先生。

  先說說此冊《聖諭十六條圖印》內容,此譜全文以《聖諭十六條》作為印文內容,《聖諭十六條》即清康熙帝為平天下而向民眾制定之儒教訓辭。即所謂:「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全部印作三十四方,除首葉「聖論」及「十六條」二印沒重複刻外,其餘每條聖諭印文均複用朱白文各刻一方,可用心機,更在自序中云:「因思素所講習聖祖仁皇帝〈聖諭十六條〉,既遍布於學宮,又宣讀於月吉,聖祖覺世牖民之心與皇上敬祖勤民之意皆在於此,昌實陋劣莫贊高深,而愚者之慮亦思自獻,因以古篆法分刻於石,可以印之屏幛,亦可編為書冊,朝夕拜誦如親聖訓、如讀盤銘,既以自課兼以勸世,其於人心世道不無小補,以無用於人之人而為有益於人之事,是亦予心所竊自慰者也。」所以於前頭說有點兒「拍馬屁」成份就是此理。  

  《聖諭十六條圖印》除韓世昌有於道光十九年(1839)首刻外,還見孫思敬 (伯肅)於光緒十九年(1893)重刻過,孫氏所刻譜名為《聖諭十六條印譜》,除韓世昌及孫思敬有刻《聖諭十六條》成印譜名,另外扶印人亦有以《聖諭十六條》翻刻成譜。

  韓世昌(支百)先生並非昆曲名家韓世昌,兩人祗是同名同姓而已,今則系列所紹介之韓世昌(支百)先生是山西臨汾人。字支百,號新洲,齋名為問古堂,用現代香港術語形容韓先生的話,韓先生是半殘疾人仕,但韓先生半殘疾並非是自幼所致,而是中年以後因病致殘,於自序中云:「中年感疾竟窒兩耳,雖目之視不疲於照,而耳之司未會其通,與世相接而不相入,塊然者百無一用。

  雖然韓世昌(支百)是半殘疾人仕,但自幼好學,尤精岐黃之術,王松茂於序中有云:「臨邑韓生支百曩應童試時,余曾識拔之於補博士弟子員,其文楚楚可觀,其人恂恂唯謹,惟兩耳失聰與人相接以書代言,是以塊然獨處好為沈摯之思,性嗜古篆,日與金石為緣,肆力於籀斯程蔡,摩挲蒐索,心摹而力追之,上而夏鼎商彝,下而秦碑周鼓,莫不游心花乳、寄興雕鎪,昆刀奏處不獨考古而能精,抑且探奇而多藝矣。」 

  羅繞典亦在序中云:「平陽韓生支百,業醫而耳聾,尤精篆刻人,皆以「鐵耳韓」呼之,殆亦安常之流亞歟。

  《聖諭十六條圖印》此譜雖然祗有三十餘印,亦不能說此譜是甚麼名譜,印譜作者篆刻功力亦祗能算是一般,一般學者均不大重視集藏此譜,但作為歷史遺物,或說在印學界而然,若不去細讀,大家一定不知作者是位半殘疾人仕,更不會知曉,其實《聖諭十六條》不止在我國民間影響甚大,遠至扶桑亦引用為範本,可說影響深遠。

《聖諭十六條圖印》

一冊。韓世昌(支百)以康熙聖諭十六條全文刻印輯而成《聖諭十六條圖印》此譜。是譜板框雙線藍線,橫十一點一,十九點二公分,首見王松茂、羅繞典序各一則,韓世昌自序一則,書口上署「聖諭十六條」楷書字樣,下署「問古堂」楷書字樣。全冊計十六葉,譜末一葉空白,六葉序,九葉鈐印,每葉鈐印二至四方,印下無繫邊款,釋文附於裏葉,每葉鈐拓聖諭二條,每條各成二印,書體各異,錄印三十四方。成書於道光十九年(1839)。 附註:
聖諭十六條即清康熙帝為平天下而向民眾制定之儒教訓辭。即所謂:「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

書籍外觀:線裝15.30X25.40cm

編著者:韓世昌(支百)

印人小傳:

韓世昌(支百)。生卒年不詳。山西臨汾人。字支,號新洲,齋名為問古堂。為人篤實。精醫,尤工篆刻。人稱鐵筆韓,為文楚楚可觀,為人恂恂唯謹,惟兩耳失聰與人相接以書代言,是以塊然獨處好為沈摯之思。性嗜古篆,日與金石為緣,肆力於籀斯程蔡,摩挲蒐索,心摹而力追之,上而夏鼎商彝,下而秦碑周鼓,莫不游心花乳、寄興雕鎪,昆刀奏處不獨考古而能精,抑且探奇而多藝。有《聖諭十六條圖印》存世。

序跋者小傳:

王茂松(聽濤)。生卒年不詳。貴州甕安人。  聽濤,號鶴亭,齋名為友竹齋梅花書屋。生平擅長楹聯、善詩文,極賦天姿,以詞賦對聯名海內外。嘉慶 十六年(1811)進士,選翰林院庶起士,散館授編修,官至山西平陽知府。著有《友竹齋試帖詳注》、《梅花書屋隨筆》、《平水聯吟》、《課咸草》等存世。嘗為韓世昌《聖諭十六條圖印》撰序。

羅繞典(蘭陔)。1793|1854。湖南安化(今益陽)人。一作老典,字蘭陔,號蘇溪,齋名為霹靂山房知養恬齋。擅詩詞,博學多識,詩文俱佳。從小在嶽麓書院讀書,長達十二年,道光八年(1828)舉人,道光九年(1829)進士,選庶起士,授編修,歷任順天、四川鄉試主考、山西平陽知府、陝西督糧道、山西按察使。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貴州布政使,為時任總督林則徐所稱賞;道光二十九年(1849),擢湖北巡撫,後於長沙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咸豐三年(1853)升雲貴總督,旋在鎮壓少數民族起義中病死,諡文僖。著有《羅蘇溪奏議》《判牘選粹》、《蜀槎小草》、《霹靂山房詩文選》、《知養恬齋詩集》、《黔南職方紀略》、《貴州籌捕儲備記》、《玉台贊詠》及《湖南團練條例》等存世。嘗為韓世昌《聖諭十六條圖印》撰序。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誰人曾予評說(之二十一)﹒﹒﹒﹒﹒閒說《聖諭十六條圖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