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匆匆长沙之南县龙虾事

 小军wj学习知远 2017-09-15

 

临毕业的5、6月份,一行十来个人,租了两辆车,从长沙驱车去益阳南县。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去夏斗家里去吃小龙虾。益阳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水域面积广阔,水质优良,小龙虾产量位居全国前三。

前不久,南县小龙虾更是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评审,这本身就是对其品质的认可。临行前,听说这里的小龙虾养殖是稻虾共生的的生态养殖模式:稻田里面不打任何化肥农药,天然状态。小龙虾在田灭虫活水通气,并产生肥料。稻虾和谐共生,互为补充,合利共赢这种模式顺应自然规律,暗合传统儒道天人合一的思想。伴着夏初的细雨,一路上就想快一点,早些见识一下这里的虾和这里的夏天。 

对于土生土长的湖南妹子来说,她们大多心灵手巧又热情率真。每次假期返校,都能给我们这些男同学们带上一点家里自制的剁辣椒,泡菜,自酿米酒等,一慰口颐。一次,一个女同学给我带了一瓶她们家里常吃的剁辣椒,作为一个安徽人,自小饮食偏清淡,突遇这等舌尖美味,顿觉新鲜。我下去寝室拿的时候,打开包装,发现她是细心的用一个精致的瓶罐装好,瓶盖里面衬着一层保鲜膜,密封口,防止空气进入产生变质。我费劲打开瓶盖,一时芳香溢,味道和空气充分接触,传来阵阵辣味、酒香不禁食指大动。 

一问之下,竟都是她们自己亲手做的,自然觉得不可思议,连道数声感谢。细问之下觉得配方并不复杂:就是市场上买来辣椒去蒂,用冷开水洗净擦干。然后切碎剁细,花椒、姜、蒜、烈酒是必不可少的,喜欢的话还可以切一点白萝卜丁放在一起腌制,和酒拌匀,放在干净的瓶子里面,置于阴凉处。辣椒和盐比例可按重量10:1来配,大概一个礼拜就能启封开食。在这段时间里,食物按照自身的规律,相互之间产生化学反应,最终使得味道合乎人类的味觉感受。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时间给它催化,不去干扰。 

后来我工作去了江浙一带,每天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吃饭,因为吃不惯浙帮菜,觉得菜中带甜,难以下咽。有一天灵机一动,自己按照同学给的剁辣椒配方来做,满心等待了一个礼拜,打开瓶盖,尝了又尝,总是皱眉,觉得味道不对。可能是买来的辣椒品质不好?可能是酒的度数不够高?或者是天气的讲究?原因自然不得而知。现在想想倒也坦然了很多,因为一个地方总有一个地方的特色,可能要吃地道的东西,那就得走街入巷,受奔波之苦。在家里动动手指,是与美食无缘的。

去南县的路上,一路美景相随。这里是平原,时光正好,柳绿两地,芳草青青,燕子回旋。河边岸上三三两两的黄牛在悠闲的吃着草,吃饱了就驻足远眺,充满灵性,它们用生命静静地享受着大河之源的恩泽。

在我们来之前,热情好客的叔叔早早的就准备好了三大筐活虾,等待着我们。三筐虾按照我的估计,得有100多斤,虾体态完整,长螯有力,个头十足。毕竟第一次那么多人正式的去女同学家里拜访,所以我暗想这顿饭要让自己吃的尽量斯文一点。到了目的地,已经临近中午,略作休息,我就出门转了一圈。斗妹家门口就是一条小河,河水流动甚缓,是浣洗和灌溉之用。我知道三湘大地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水乡,可是这里也是依水而居,河流纵横,水,隐约之间仿若置身苏杭。难怪我一来就能产生亲切之感水是人类共同的起源,有大江大河的地方,春天一笔,秋天一划,展现出来的是每个人心底的水边故乡。 

 

剥虾是一门技术活。看准时机,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虾头两侧,防止被虾大鳌夹伤。然后右手捏住虾头和虾身结合部位。左手大拇指发力,去掉两端虾的头,同时除去的“腮”和虾摄食的“嘴”和虾尾处的“筋”。最后扔给洗虾的同学。洗虾是一门细致活,反正女同学多。只见她们用毛刷将虾肚细细的刷几遍,洗去污垢,刷到虾肚颜色变白,去掉小鳌,然后用剪刀在虾背上开一个小口子,这样的话能让虾更入味。待到一筐满,放在门口的小河里初洗一遍,最后用自来水涮上两遍,沥干水分,等待入锅。 

 


在一些大城市,我看到有些讲究的做法是:提前用清水把虾泡上几天,多次换水,待水干净了过后加盐浸上个几个小时,再来洗,听说这样龙虾体内的杂质就很少。然后用剪刀剪去虾嘴部分,留下虾黄。端上桌来一盘数只,海藻点缀,显得精致典雅。但是这种吃法简直太浪费时间,我们直接是大锅装虾,以手为筷,佐以浓醋,野味粗犷,胜在吃的热闹、自在和随性。吃虾的好处全在整个过程,难怪有人说“如果你错过了小龙虾,那么你就错过了整个夏天”。 

 

我特意去厨房看看阿姨是怎么烹制这些小龙虾的。打开灶头,开大火,等锅烧热,然后一锅铲猪油倒在热锅里熬开。油的温度要升的足够高,待锅里冒点青烟,还要大火不停。阿姨将沥干水的虾倒进锅里,只听见“滋”的一声,锅铲快速翻炒自虾壳变色,渐变深红,传来一阵特有的香味。做好虾的诀窍就是要大火爆炒,要不然肉质不嫩,壳和肉会粘在一起。阿姨显然是个中老手,一边翻抄一边加入切好的姜葱蒜剁好的辣椒,加入调好的料酒酱油,同时还能一边问我在学校的一些情况。等到虾壳逐渐变得色泽明亮,虾肉吸饱了锅底汁液,最后用小火焖几分钟,待汤汁全部入味,就可以出锅了。阿姨捋了捋额头上汗湿的头发,说:“在给你们弄几个小菜吧”。伴着咕咕的煮虾声,手巧的她一边看着文火煮的小龙虾,防止烧干。另一个锅里,一道道家常菜立马出炉:清炒莴笋丝,鳝鱼烧酸菜,土鸡,大蒜腊肉。

惊叹中国的为人母者是不是在厨房的天地里都可以一心多用,同一时间能够操持这么多的复杂程序这应该是所有母亲都具有的“特异功能”吧?她们的年华大多在厨房里面忙碌,在满身油烟的转身里,孩子们都渐渐长大。而母亲眼中的幸福早已转化成为柴米油盐平淡生活的营养里。

叔叔怕招待不周,连忙叫我们多吃点,这些就地取得的食材,让人发出“倒缘乡味忆回乡”之感。哪里会嫌不周,倒是怕我们添了太多麻烦。

吃饭的时候,我们直接把桌子搬到门口水泥地。坐的地方不够,大家干脆围桌站立,斯文早就丢在了一边,看到虾来直接用手抓,直呼过瘾。奶奶可能怕我们浪费食物,拄着拐杖走过来,老人牙口不错,示范着吃了一个,摇摇头走开了。我猜可能是告诉我们大鳌里面也有虾肉,不能扔掉。对于老人而言,他们曾经度过饥馑难熬的时代,食物的作用不仅是用来饱腹,更有其他的特殊含义。她看到我们这些后生可能觉得我们太不懂事,食物是靠老天爷给,怎么可以浪费?如果是这样,那我就诚惶诚恐了,下次如果还有机会,一定当面向老人解释一下。

湖南方言号称“十里不同音”,一个本地人听懂都有困难,何况一个外地人?奶奶在他们当地方言称娭毑(āi jié)。临别时,娭毑拉着斗妹的手,一边说着话一边做着手势。虽然语言不通可能是障碍,但是手势表达的含义却是全国通用。我听不太懂,但是我想大概的意思就是就是要斗妹子在外面工作要注意身体,多吃点有营养的东西,有假就回家看看……

一晃毕业逾一年,此后去过很多地方,看过一些风景一杯酒敬过繁华,一杯酒也敬过离殇。但是念念不忘的唯有南县的小龙虾,它自带着一股稻香,是丰收,是情怀,是喜悦,是我们回不到的过去。

在我们每个人的故乡,在自己静默成长的地方-----那山、水、人、动物按照我的理解是大自然有她的玄机。让花椒就是味麻,八角一煮就有清香,糯米发酵能变成米酒;让一条河流生于此地,让这里的山川水泽物产不尽。我们在接受自然馈赠的时候,要带着敬畏之心,方能让自己前行更远。

这片大地上,人们在栖息繁衍,清水一瓢,植物一握,生火做饭,这才是生命的本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