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借助直观模型认识更大的数? 对学生来说,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设计了直观模型,在数数中让学生经历“数实物—数模型—拨计数器—抽象出数”,在数的比较中,经历“借助实物比较—模型比较—计数器比较—抽象的数比较”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数的比较,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和计数单位意义. 如在一年级下册,“动物餐厅”中,比较21个红果与18个红果谁多的问题,教材设计了摆小方块和用计数器表示数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把数数的前后顺序关系顺利地转化为数的大小顺序关系,并借助数的直观表象,来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在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单元中,学会认、读、写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数的大小的体会,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体会“位值制”和“进位制”.教材利用正方体这一直观模型的实际操作,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并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让学生实际感受“千”“万”等数的具体含义. 到四年级学习十万、百万、千万、亿等都是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缺乏感性经验的支撑。因此,在教材再一次借助直观模型(如小方快(也可以用一些卡片来代替),计数器等),增强学生对大数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大的计数单位的直观表象,同时,让学生通过模型来感受各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数一数的活动,在进位的“关键处”教师要进行追问,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要进位,再让学生连起来数一数。如教材第5页的第4题,当学生数到“九千万”的时候,教师要追问:再加上一千万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直观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还要鼓励学生借助计数器先拨一拨,再数数。 到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时,教材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表示1243这个数,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所学过的表示正整数的各种方式,如:计数器、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方块模型)等,从多角度再次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单位。让学生回忆再现直观模型,希望通过直观模型的引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数的构成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材为什么把大数的读写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首先,大数的读写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学生学习时可以根据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进行迁移,所以把大数的读写编排在一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其次,读数、写数都要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进行,因此,把大数的读写放在一起编排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开始教学时如果个别孩子掌握起来有些困难,教师也不必急于要求所有学生都一步到位,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不断巩固练习。 学生学习大数的读写,要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进行,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要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自己尝试归纳方法,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过去的教学相比,教材更加重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大数的读写,而不是死记几条“读法”或“写法”。因此,大数的读写方法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应作为知识点去考核,但可以在学生充分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相对难一些,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读数写数实践中体会方法,同时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对比练习。
3. 是否应教给学生系统的估算方法? 首先要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估算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境,在不同的现实背景中,估算的方法和策略也不尽相同,脱离了现实背景,任何一种估算的方法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要把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要选好题目,提好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要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好习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比较中选择是需要估算还是精确计算,不断积累经验;要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和理由,合理的都应肯定。 在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教学时,可以适当帮助学生总结估算的策略: ⑴“分部分”估计;⑵首尾法(只加首位——至少;尾都进一——最多);⑶四舍五入法(如教材33页卫星运行时间:114×21,笑笑估比2200多:110×20);⑷中间数法(32+37+30+39可以估成35x4);⑸一个估大,一个估小(114×21,可以估作120×20,约2400);⑹从前往后:243+479(200+400=600,43+79比100大,结果比700多一点)等。对于估算方法的确定,要做到既容易估,又尽量与实际结果接近。 引导学生在对估算与精确计算结果的比较中,学会反思,加强体验,提高估算能力,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⑴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43x4(带200块钱够不够?42估成50);⑵如果是纯式子的估算,一般需要“确定一个范围”,即估计一个数值范围的区间。 另外,估计出数量级是重要的,如85x2583结果大约是200000。
4.《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价值是什么? (1)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模型。认识、了解并掌握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我们的教材在编写时非常重视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认为这些数量关系很有价值,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直观的素材。 (2)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材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三者的数量关系,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三者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调整了情境图,修改后的情境图突显了对时间、路程与速度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探讨,左面是线段图,右面是计算过程,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题意,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路程、时间与速度还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教材在第一学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渗透,后面在学习正反比例时,还要利用这个模型。 (4)小学阶段的基本模型,除了路程、时间与速度外,还有总价、单价和数量,因为学生很熟悉,所有没有单列,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归纳。
5.如何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排十六号”这是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时是不是应该把横坐标写在前面,纵坐标写在后面,还是按先说的一定先写等,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数学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应该把横坐标写在前面,纵坐标写在后面。对于确定位置来说,要先确定参照系。在如图的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只能写成(2,3),而不能写成(3,2).生活中,我们在刻画位置时,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也要统一规定了横排和竖列,从哪排数起,从哪列数起。这实际上就是先确定参考物。 教材中的处理是采取“约定示范”的方法,在问题情境中,呈现一个“半成品”题目,如:笑笑的座位是第二排第六号,表示为( 2,6),小强的座位是第三排十六号, 那么小强的座位可以表示为( ,)。 先让学生知道这类题的“约定”,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先设定了参考系。 由此可知,用生活中的语言表示的位置再转换成有序数对表示位置时,并以先说后说为标准。而是以表示在坐标系中的是横坐标还是纵坐标来区分。没有图示的,以教材中给出的示例为准。有趣的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排”,往往是横着摆放的,如果画成坐标系,表示第几排的数则是纵坐标,要写在“后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