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直线上升,据统计,早在2006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者已经达到6944万人,约21390万人存在低骨量,如今九年时间已经过去,骨质疏松防治形势必然更加严峻!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发生在髋部、脊柱、前臂。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症骨折每年造成数以万计人残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据有关资料显示,仅就髋部骨折而言,骨折发生一年后死亡率高达20%,30%永久残疾。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 在早期不易被发现,从而错失治疗的良机。因此,及早识别评估骨质疏松症风险、认识骨质疏松症、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症是怎样发生的?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的骨骼疾病,是以骨矿物质含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原因是性腺 ( 雌激素和睾酮 ) 功能缺陷,发生在任何年龄段雌激素和睾酮缺乏都将加速骨量丢失。雌激素促进肠钙吸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使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增加,骨转化加快,导致骨量的快速丢失,易发生骨折。 (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男性和女性都比较常见,源于骨形成下降和老年人肾脏形成1,25-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降低。上述生理变化的结果是引起骨皮质以及骨小梁的丢失,增加了髋骨、长骨以及椎骨的骨折发生危险性。 (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包括内分泌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症状? 多数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因此骨质疏松症被人们称为“静悄悄的疾病”,但随着骨质疏松越来越严重,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骨痛通常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检查不能发现压痛点。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变矮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常见部位有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如果发生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通常用T-Score(T 值) 表示,T 值=(测定值-骨峰值)/ 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中华医学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 年)》指出, 绝经前妇女、年龄<> 哪些人需要检测骨密度?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1分钟风险测试: (1)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碰撞或跌倒伤到骨? (2)您的父母有没有轻微碰撞或跌倒髋部发生骨折? (3)您经常连续3个月服用“可的松、泼尼松”等激素药物? (4)您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3 厘米? (5)您经常大量饮酒吗? (6)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7)您经常患痢疾腹泻吗? (8)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女士回答:您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 (10)男士回答:您是否患有阳痿或缺乏性欲这些症状? 如果您有任何一道问题的答案为“是”,表明有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建议您找专科医生咨询,并进行进一步检查。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有哪些? (1) 基础补充剂:钙剂、维生素D (2) 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降钙素(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衍生物),雌激素类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等 (3) 骨形成促进剂:人工合成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 (4) 多重作用的药物:活性维生素D、维生素K2和中药等 目前比较公认的联合治疗方案是以钙剂和维生素D(包括活性维生素D)作为基础治疗药物,联合一种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通常情况下,不建议同时应用有相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具体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规律合理用药。 一项对2806名因骨质疏松导致髋部骨折的病人6年随访的结果表明,18%的病人在6个月内死亡,51%的病人不能自己穿衣,85%的病人不能独立行走,74%的病人须用拐杖行走,92%的病人不能上楼,94%的病人不能走1.5里路。许多老年人,就是因为一次意外的跌倒发生骨折,从此改变了生命的走向,或者很快死亡,或者致残,生命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关注骨质疏松症,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对我们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