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芍———先破后敛收正气

 包羲老子 2017-09-15


【性味】味酸而苦,性凉,归于肝、脾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药论】古无白芍与赤勺之分,而统称为芍药,那大概就是因为远古时代芍药还未演变成为两个品种。另外,《神农本草经》谓芍药之味但苦不酸,想必是芍药之味本苦,但历经数千百年的演变,后来的白芍深受木气的影响方得以兼具酸味的吧。考究《神农本草经》所述芍药之功效,“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多是以通泻为用,有点类似于赤芍。因为赤药多作清热凉血与祛瘀止痛之用,皆因其色赤而善入血分,味苦则善攻破,而性凉可清热所致。但《神农本草经》里面对芍药的描述还有“止痛,利小便,益气”的说法。止痛是白芍比较明显的功效,而利小便,是因为芍药善养肝血,可助疏泄而畅三焦。这很像描述白芍的功效。至于“益气”一语,则更像是针对白芍而言了。因此《神农本草经》真正所指的芍药很像是一个综合的品种,我们现在对此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其从属如何。

白芍苦破之中又有酸之收敛,其性正是两相得宜,倘若善于取用,实为一味佳品。见肝之病,当知传脾,法应先实脾。白芍既泄肝之逆气,又益脾之生气,用之最是相宜,若非寒证,可放心用之。按肝有余,则白芍可泄之,肝不足,则白芍可补之。然须多用方能奏效,皆因肝木恶急,倘若以少济之,则肝木愈急,令实者更旺,虚者加弱,故必重用,方致取效。这就是小建中汤里的芍药用量被加倍的原因。

张锡纯说:“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胆而益胆汁;为其味酸兼苦,且又性凉,故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或疗目疾肿痛。”张氏在这里同样强调并应用药物的味道来推理其药性及其效用,但白芍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此物入口先显苦味而后有颇具后劲力的酸味,所以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推理,就是此物在人体里面的药理作用先从心血开始,然后停居肝中以收敛之用。所以白芍先是开破后是收敛。白芍经常与桂枝相须为用,那是以桂枝先助白芍之开通心血,一直开通到四肢这个部位,但是开通完之后就要来个收兵,这个时候白芍的酸收之性就显得重要了,因为无论是血痹也好,肝气太盛也好,这些本来就是正气的东西,只是因某种原因而变良民为贼寇而已,白芍这个时候就可以在静脉这里等候着,将这些已经被攻破的、游散的、可以收为己用的能量再度回收到肝木这个将军之脏里面,以备急需。白芍所用,大抵不出于此。由于大剂量的白芍也能使人致泻,而小剂量的大黄也具有像白芍这样的养血功效,所以白芍外号也叫作“小大黄”。

谭杰中说:“芍药一进入人体,马上,构成大部分内脏(心脏除外)的平滑肌就会松开,于是原来在绞痛的症状就会立即缓解。肚子绞痛、胆结石剧痛是用芍药甘草汤,月经痛有当归芍药散(预防药也可用小建中汤)……这些大家都晓得了。而在平滑肌松开的同时,其中的大静脉管也会一起松开,于是乎,就会把四肢中静脉里面原本流不回来的血液一起吸回来,原本瘀结不通的静脉血,就这样被扯通了。所以芍药甘草汤治脚痛或是腿部静脉曲张一样是很有效的。只是病得不重的人不太适合拿它来做保养药,有病则病受之,没病的时候一吃,就会有连续几个小时像是云霄飞车向下俯冲时的肚子突然空掉的感觉,蛮难受的。这样把血拉回来,不但是破瘀血,同时也等于把血拉回内脏中,所以四物汤用芍药来敛血。也因此,芍药本身亦是养肝血、柔肝解怒的主药。它的别名有‘解仓、甘积、余容’等等,一看就晓得是让人肚量变大的药。”

此外,肝虚之郁气,惟白芍最善于开解,但同样须多用方能奏效。陈士铎说:“世人用香附以解郁,而郁益甚。一多用芍药,其郁立解,其何故也?盖郁气虽成于心境之拂抑,亦终因肝气之不足,而郁气乃得而结也。用芍药以利其肝气,肝气利,而郁气亦舒。但肝因郁气之结,则虚者益虚,非大用芍药以利之,则肝气未易复,而郁气亦未易解也。故芍药必须宜多用以平肝,而断不可少用以解郁耳。”

《伤寒论》里面有一芍药甘草汤,药物组成就是白芍与甘草两味,后世把这一药对的配合叫作酸甘化阴,能够养血柔肝,缓急解痉。其实白芍自己本身就有很强的解除痉挛的作用,并且止痛效果也不错,只是加合甘草则效果更好。其治腹痛如神,也治小儿夜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