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赞】奉贤手艺人——最后的打铁匠

 cxag 2017-09-15

叮叮当,叮叮当

打铁的匠人拉风箱

通红的铁块锤子夯

火星子一迸明晃晃

犁铧子一响打六张

马掌子一响打一箱

小锤点、大锤夯

扑哧一个火星子

烧了大姐的花衣裳


——民间童谣


您上一次见到打铁匠是什么时候?

五年前?十年前?

还是根本就没有见过打铁?


一辈子打磨一件手艺

        头戴一顶宽檐帽,身上的长袖长裤,沾满黑色的铁屑。这是56岁的方瑞华每日的着装,即使是炎炎夏日,也不例外。这与他的职业有关,他是一名打铁匠,一个与铁打了30多年交道的手工艺人。



 18岁踏上打铁路

        方瑞华是土生土长的泰日人,18岁时拿起铁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因为祖祖辈辈都打铁,所以他理所当然成了“传承人”,到如今却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农村,打铁是门吃香的手艺活。 方瑞华也有幸进入泰日手工业社工作,学得了基本功。在那个乡乡都有铁匠铺的年代,方瑞华也决定自立门户,在泰日社区人民街101号租了一间小屋,开始了他的打铁之路。


        滚烫的烘炉、空气锤、磨刀石、砂轮机,以及各个型号的铁锤、钳子应有尽有,这间常年敞开的小屋里,堆满了打铁制刀的工具和材料,这也是方瑞华如数家珍的宝贝。 一天打个十来把刀具,也要从早上六点经营到晚上六点。


每把工具都是定制款

        锄头、镰刀、砍柴刀…….形状各异的农具,就在这间小屋里诞生。只见方瑞华把一块2公分厚的铁块放到烘炉里烧,几分钟后用铁钳将通红的铁块取出放到空气锤上捶打成四份。捶打很有讲究,形状、厚薄,都在捶打下形成。眼看方瑞华将一份小铁块锤压成刀的形状,再放入烘炉中烧,第二回再取出,锤压出刀柄的形状后放入火炉,第三回再租出将刀具进行修边。几个来回之后,一把三四毫米厚薄均匀的刀具初露面纱,接着,还要进行磨刀环节。


        一件刀具好不好用,关乎取材、捶打、成型、淬火等十几道工序。“从选料开始每个步骤都有讲究。如烧铁的时候要注意火候,既要将铁烧熟,又不能烧化了。捶打的时候要注意压得厚薄均匀,锤几下,如何锤出形状,都有标准。”方瑞华说,一把刀最少要花上半小时去打磨,有的复杂的刀具能磨上一天。


无法传承的伤痛

        “他打的铁,刚性足,不容易锈,质量挺好,价格也不贵。”一位徐先生前来让方师傅打一把刀具。如徐先生一样,方瑞华不乏一些老顾客,也有从川沙等地远道而来。


        能给这些百姓带来方便,也正是方瑞华坚持到今的最大动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作坊式的打铁铺早已被流水线工厂所替代,如今全区可能也找不出几个铁匠铺。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语道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无论春夏秋冬,他们都要围在火炉边干活,特别是到了夏日更为难熬。打铁的环境也艰苦,满屋黑黑的铁屑,一些小烫伤更为难免。所以,如今已没人愿意学打铁。可在叮叮当当的世界里度过,方瑞华早已习惯,也乐在其中。


小编有话说

虽然自己的生意只够糊口……

虽然手上有各种烫伤的疤痕……

虽然大分贝的捶打令他听不见太轻的声音……

他依旧守候着这份工作,因为他不觉得这是辛苦与枯燥,因为他把打铁当做一门艺术,乡亲们认可、爱用这一件件“作品”,是对他最大的慰藉。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看遍了百种人生,方知生活之甘苦。

为打铁的方师傅点赞!


(来源:金汇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