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的太极图

 HNYZL 2017-09-16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也是众说纷纭、争论最激烈的一张图。

古文记录的《太极图》虽然《周易·系辞传》中已明确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但汉代以后所传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极图》。直到宋朝道士陈博才传出《太极图》,并有“先天”、“后天”之分。后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根据陈博所传的《太极图》,写了一篇《太极图说》,发挥了《周易》的观点,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到朱熹撰写《周易本义》,才正式将《太极图》附在《周易》前面。他看出,离开了《太极图》,《周易》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占卜之书,根本够不上列群经之首。这其间,真正对《太极图》有精到研究的首推理学家邵雍。据邵雍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文王所作。并指出:“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矣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朱熹则认为,《太极图》源自汉朝炼丹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后来的易学大家胡谓也说:“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也。”由此看来,《太极图》的一个间接来源是道教,似乎是没有太多疑问的。但是,它的源头在哪里呢?它是否真像《周易》和道教所说的那样,是伏羲所作的吗?神奇的太极图

《太极图》和伏羲《周易·系辞传》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话:“古者包牛羲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事物之情。”同时又指明,伏羲时代,还是“作结绳而为网罢,以佃以渔”的时代。从考古学上看,这时期尚处于迫于自然力量、穷于应付的原始部落状态。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和技术手段去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作如此玄奥的八卦太极图呢?这还得从伏羲的传说谈起。

伏羲大神伏羲,又写作伏牺、包窈、太昊、太白白本等。《帝王世纪》中说他是大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者,象日之明,是称为太昊。

据今人考,伏羲的“伏”为表音字,按上古音应当读为“溥”,“溥”就是“伟大”的意思。所以伏羲也就是“伟大的羲”,而这位“伟大的羲”又正是先秦典籍中的东方之神,也就是说,伏羲实际上可能和太阳或者东方的某一星座有关。从史籍上看,伏羲又与龙有密切关系。《左传》上说:“太昊氏以龙纪。”《拾遗记》也说:“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找到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口。神奇的太极图

《史记·封禅书》记载:“有龙垂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龙乃上去。”据此,台湾飞碟研究协会会长吕应钟先生提出了“龙就是飞碟”的看法。的确,龙(不是生物学上的恐龙)这种过去被视为神话传说的动物,现在似乎应当重新认识。《说文解字》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又解释“鳞”为“鱼甲”。现在看来,这种能暗能亮、能细能粗、能短能长而又披着硬甲的“龙”,和我们观察到的雪茄型飞碟非常相像。神奇的太极图

就目前所见,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陶饰图案中就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像。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上古文化符号大都是象征性的,列维·斯特劳斯称之为“紧邻着感性直观”。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所谓伏羲“蛇身人首”不过是一个象征性表述,它暗示着伏羲是一种半人半神的生命体,是直接和“龙”有关的生命体。何况,伏羲的出生也是很神秘的。《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他的母亲“履大人迹于雷泽”而后生下了伏羲,而且“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太师。”如果伏羲就是“伟大的太阳神”,而他又是乘着“龙”来到地球上,在传授了一些天文、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神通后,由于上古民智未开,为了不使外星球高级文明失传,留下了一幅整合性的《太极图》让后人去破译。那么,今天我们看到《太极图》包罗万象的内容就不奇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