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连载九:禅悦:快乐呼吸十六法

 山之子曦 2017-09-16

第一章 禅那3,禅悦极增上
禅那的特点
从进入禅那的那一刻起,禅修者将丧失控制力,无法如平常一般下命令。控制的意欲消失,塑造未来自我概念的我将……也随之消失。
由于时间的概念会在禅那中停止,所以我接着该怎么做的问题将不复存在,禅修者甚至无法决定何时离开禅那。那时,控制欲,时间都将彻底消失,禅那将安住,禅修者也将持续不断地体验到禅悦。在禅那中,禅修者无法思维,因为圆满的心一境性和正念的完全静止,他的一切感知也是静止、凝结非二元的,并融合成为禅悦的体验。这就像有人出示一张某个寻常物件的相片,但相片的拍摄角度极其特别,我们若无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很难认出物件是什么。当你不再思维时,理解也会随之停止,因此我们在禅那中失去了时间感,也无法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禅修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那一个禅那中,他只体验到美妙的禅悦,静止、不变、且不知时间流逝。
虽然在禅那中无法思维,但禅修者并非出于恍惚状态,他的正念的敏锐程度已经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大幅度提升,其觉知力极强,只是念不动,被完全冻结于禅悦之中了。接着,当禅修者退出禅那时,正念解冻,心一境性减弱,思维能力逐渐恢复,心也能再次移动,于是禅修者恢复了日常的意识。
刚退出禅那的禅修者常常会回顾刚刚发生的事,并检视自己对禅那的深刻体验。禅修者在有生之年绝对忘不了自己在禅那中的经历,他们能轻易地唤起鲜明的回忆,回味禅那体验的每一个细节,也明白那是哪一种禅那,此外,自禅那中获得的感知,则成为使禅修者证悟的认知源泉。
另一个将禅那与其他所有经历区别开来的奇异特质是,五入处在禅那中完全关闭,禅修者无法见、听、嗅、尝、触,他听不到鸟叫,甚至雷鸣,若有人拍他的肩膀,甚至把他举起又放下,他都浑然不知。禅那中的心完全把五入处隔离在外了。
有位居士说,有次他在家禅修,偶然进入了深度禅那,他妻子以为他生命垂危,在警笛长鸣中把他送进医院,急诊室中心电图脑电图都显示停止,医师对他进行电击,后来,他在急诊室退出禅那,身体完全无恙,同时对整个一切浑然不知。那段时间他处于禅那中,完全能觉知,但觉知的指示喜悦。
禅那的特点小结:
1、 不可能有思想
2、 不可能做出决定
3、 无时间感
4、

进入禅那的禅修者无从检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5、 虽然禅修者已然保持非常清晰地意识,但他只能意识到禅悦
6、 五入处完全关闭,只剩下第六根意根(意入处)还在运作。
因此,在深度禅修中,如果禅修者心中怀疑是不是禅那,那就一定不是。因为在禅那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想法的。这些特点只有在禅修者退出禅那,心能移动后,进行回顾时才能辨识。
初禅
晃动(寻与伺)
所有禅那几乎都属于静止的禅悦状态,但在初禅中仍会有些难以辨识的活动,我称之为“晃动”。当禅修者觉知到美妙的禅悦时,由于它太美妙,可能会引起禅修者少许的执着,使心出于本能地执取禅悦。初禅的禅悦是由放下所推动的,因此心的执取将削弱禅悦。当发现禅悦被削弱,心会自动放下执着,禅悦的力量因而再次加强,而后心会再度执取、放下,这样几番反复,这种细微的非自主活动便造成了初禅的晃动。
这个晃动的过程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描述。当禅悦因心不自主地执取而变弱时,念会稍微偏离禅悦,接着心自动放下执着,念又被推回禅悦。
事实上,这种晃动代表了初禅的两个禅支,寻与伺。寻事自动移回禅悦,伺则是不自主地执取禅悦。有些学者将寻与伺解释为初想与续想,通指为思想。但像思想这样粗疏的活动是不可能存在于禅那这样精细的状态中的,进入禅那之前,思想就早已停止了。寻与伺都在语言和思想之外,寻是心放下执着返回禅悦的活动,伺则是心执取禅悦的活动,这些心的活动在退出禅那后,常会给禅修者带来思想甚至语言方面的影响。
一境性
初禅的第三支是一境性,念精准地聚焦于目标的极小范围内。它在空间上是一境,因为禅修者只看见居于一点的禅悦,以及由初禅中寻与伺所造成的禅悦周围的小范围的晃动。它在时间上也是一境,因为禅修者只感知当下,绝对精确,以致完全失去了一切对于时间的感知。它子啊现象上仍是一境,因为禅修者只觉知一个对象,禅悦,而完全不在意五入处的世界与自己的身体。
空间上的一境性为禅修者带来了非二元对立意识的独特经历,这只有在禅那中才可能,禅修者于此完全觉知,对象只有一个,觉知角度只有一个,且毫无时间限制。由于意识完全集中于一件事,因此禅修者暂时失去了理解能力,只有在一境性消散退出禅那后,他才能完全明了初禅的这些特点。
时间上的一境性造就了初禅非凡的稳定性,让它能轻松的维持许久。我们如果在初禅内只感知到当下,就无从掌握时间长短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无时间性,静止的感知。现象的一境性造成禅悦不断增上的特殊状况,这在整个禅那期间维持不变。
一境性的巴利语ekaggata是复合词,意思是一顶端,……因此其意思不仅指一境性,还有聚焦于崇高事物的意思。在初禅中,这个崇高事物(焦点)就是喜与乐的最高禅悦。
喜与乐
初禅的最后两个禅支是喜与乐,由于这两个禅支的关系密切,因此合并讨论。事实上,只有进阶到第三禅时它们才能分开,喜消失而只剩下乐。因此,只有在第三禅之后,禅修者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得知何为乐,何为喜。
初禅的喜与乐是指念的焦点——禅悦,既是初禅经验的核心,也是初禅的首要特色。所以禅修者退出禅那后,第一件忆起的事就是喜与乐。……按照佛陀的解释,这只是出世间禅悦的第一层。虽然退出初禅后,行者可能无法想象后面更令人喜乐的经历,但这条路确实还很漫长,很精彩。
禅悦的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滋味,即不同的特质,它可以使各个层次区别开来。这些不同的特质可以用禅悦的各种因加以解释。就像阳光产生的热与木材燃烧产生的热有不同的特质一样,由不同的因推动的禅悦也将会显现出不同的特色。
初禅禅悦的独到之处,由完全止息一切的五入处活动所推动。当五入处(包括表现为思想的一切五入处反应)都关闭时,禅修者将放下对身体与物质(欲界),进入纯粹的心的世界(色界)。这好比抛开了一个巨大的负担,如同阿姜查所说,无始以来,你的脖子上就紧紧缠着一条伸缩,因为时间太久,你已经习惯了,不再觉得痛苦,有一天,绳子突然解开了,束缚消除了,那种感觉便相当你体验到的禅悦。重担完全消失了,过去一直被你视为世界的一切都消失了,这就是初禅的禅悦,这种关于初禅禅悦之因的洞见,是了悟佛陀四圣谛中“苦谛”的基础。
初禅摘要
1、 寻与伺,觉知为晃动,是进出禅悦的细微活动。
2、 一境性,觉知为非二元、无时间概念,安定
3、 喜与乐,觉知为胜过物质世界里一切事物的禅悦,由完全止息一切五入处的活动所推动。
第二禅
晃动止息
当初禅深化时,晃动减少而禅悦增强,禅修者达到一种状态,伺依然以最细微的方式执取禅悦,但不足以使禅悦丧失稳定性。
禅悦不会因伺而稍稍减少,而念看来也没有偏离源头,因为禅悦很强大,伺无法中断。虽然伺仍在活动,但已没有任何寻得活动,心没有移回禅悦源头的动作,晃动已经消失,这便是经中所说有少许伺而无寻得禅那状态,它非常接近第二禅,以致常被归入此禅那中。
当禅悦增强至极稳定时,伺便无任何可执取的目标,此时心变得完全自信,能彻底放下,随后,禅修者对与禅悦的稳定性产生强大的信心,于是伺消失,禅修者进入真正的第二禅。
此时,经中描述第二禅的第一个特色为无寻,无伺。这意味着心将不再有晃动。而第二禅的第二个特色是,内等净,这是指完全信任禅悦的稳定性,那正是伺止息的原因。
圆满的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是第二禅的第三个特色,也是最好辨认的特色。此时心停留在禅悦中,不再有任何晃动,就如同屹立不摇的磐石,比山更坚定,比钻石更坚固,这就是后来被认知为圆满特质的三昧。三昧即等持,在第二禅中,行者的注意力完全被静止地保持在禅修对象上,连最细微的动摇也没有,禅修者被固定、冻结,并被超级胶水黏住,根本无法动弹。一切扰动都消失了,心的安定莫过于此,这种特色叫圆满的三昧,它不只出现在第二禅,也出现在更高阶的禅那中。
造作者完全消失
正是这圆满的三昧,赋予第二禅的禅悦全新的特点,因为已断除影响初禅的负担(即移动的苦恼),一切事物都处于完全安定的状态,甚至包括觉知者在内。在经中,第二禅的禅悦称为定生喜乐,这种禅悦非常强大,比从超越五入处的世界所产生的禅悦更令人感到舒畅,它超乎禅修者的预期,属于极为特别的层次。
在经历过第二禅之后,了解了出世间禅悦的两个稀有种类之后,禅修者就会很想了解前方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禅悦的层次。
第二禅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一切造作完全停止,连导致晃动的不自主活动也完全消失,造作者已死,禅修者只有在体验过第二禅后,才可能完全领会造作者的意思,就如青蛙只有出此跳上干燥的陆地并发现水消失时,才可能完全领会水的一般意义。不只是造作者消失,那些看似显而易见的情景也变成幻影或假象。
第二禅摘要
1、 无寻无伺、内等净,来自初禅的晃动已经止息,起因是禅修者对禅悦的稳定性有强大的信心。
2、 心一境性,圆满的心一境性,起因是完全信任禅悦。禅修者通常将此觉知为如磐石般不动或圆满的三昧。
3、 定生喜乐,这是第二禅禅那的焦点,意即由止息内心一切活动而产生出世间的禅悦。
4、 停止一切造作,造作者已完全消失。
第三禅
当觉知者持续保持安定时,被觉知对象也会更加安定。切记,被觉知的对象在禅那中是心的镜像,而心是觉知者,所以,首先是觉知者安定,然后才是镜像逐渐安定。
在前两个禅那中,心的镜像被认知为禅悦,我们一直称之为喜与乐。然而在第三禅中,心的镜像已进入下一个安定的层次,到达一种完全不同的禅悦境界。
喜消失了
在第三禅之前,一切禅悦都有共同之处,尽管它们由于不同的因而各有特色,那个共同之处是喜与乐的结合,因两者总是在一起,犹如连体双胞胎,所以试图分开它们的做法既无意义,也不可能。正是这种结合,才使其成为第三禅之前的一切禅悦的共同特质。
如今在第三禅总,喜消失而只剩下乐,因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禅悦。只有在体验过第三禅之后,禅修者才可能知道乐事什么,并进而得知喜是什么。
正念、正知、等舍
一切禅那的体验都是都是难以言传的,层次越高,体验越深刻,也难以描述----那些状态多是超凡脱俗的。如果非要用语言来形容,我们只能说第三禅的禅悦(即乐)。有更大的舒适感,更宁静且更祥和。在佛教经典中,第三禅的乐常伴随正念、正知、等舍出现。然而根据《不断经》所说,所有的禅那中都会出现这些特质,因此我认为,第三禅之所以强调这三种特色,是为了指出在这个非常深入的禅那中,禅修者非常的正念、正知且安定,能保持静止的观察,这就是“等舍”的根本意涵。
依然如磐石般安定
第三禅能够保持圆满的三昧,如磐石般安定,无造作者以及远离五入处的世界,于是禅悦的本质提升至新的层次,从而与第二禅区别开来,成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禅悦。因此,佛陀所描述的第三禅便是住于禅悦中,正念、直观。
第三禅摘要
1、 禅悦已分家,喜,这个比较粗糙的部分消失了。
2、 留存的禅悦,乐,呈现正念、正知、等舍的特质。
3、 一如第二禅,如磐石般绝对安定,且无造作者。
第四禅
当觉知者的安定使被觉知对象静止时,禅悦前三禅的核心特色,在禅修者进入第四禅时将会再次发生变化,这次变化更彻底——乐完全消失,只剩下觉知者维持正念于绝对的安定之中。
从第四禅的观点来看,此前禅那中的禅悦其实是乐的残存,而当那些禅悦消退后,只剩下深刻的安定时,就标志着第四禅的到来。在第四禅中,禅修着感受不到乐或苦,其内心最深处感到完全静止,完全平衡,就像处于宁静的暴风眼中,无任何事物在旁边扰动,此时禅修者会产生圆满的安定与觉知,佛陀称此为舍念清净。
第四禅的安定,完全不同于世上可感知的其它安定,它只有在经历过前三种禅那之后才可能被觉知。事后要证实禅修者所觉知的静止与安定确实属于第四禅,唯一的方式即先经历前三禅。此外,禅修者在第四禅中的状态实在是太安定了,以致他可以维持这种状态达数小时,而且体验的时间不可能缩短。虽然在第四禅中,喜与乐已止息,只剩下圆满的安定,但事后当禅修者回顾这种经历时,却会感到无比愉悦,它被视为最棒的禅悦,是无上禅悦之禅悦。
第四禅摘要
1、 乐消失
2、 极为持久且不变,禅修者感觉到圆满的安定(只有经历过前三禅才可能达成)。
3、 与第二第三禅相似,如磐石般安定,且无造作者。
4、 完全远离五入处的世界以及对身体的感知。
佛陀对四种禅那的比喻
佛陀对四种禅那有生动的比喻,这里常用的一个巴利语关键词是kaya。它的意思与身相当,也指除身体之外的其他事物,例如心关于身体方面的感知——名身,在禅那中,五入处都不运作,那意味着已经没有了身体方面的感知。因此,当佛陀在这四个比喻中说“他全身没有一个部分不被喜乐等覆盖,便可截石位他全部的名身经历,没有一个不被喜乐等覆盖。
初禅好似泥球,相当于肥皂,浸泡泥球的水适量,不多也不少。泥球意味着强大的心,其中正念已局限在由晃动,寻与伺,创造出来的区域内。这里的水相当于彻底远离五入处世界的禅悦,泥球完全被水覆盖,象征着心已感受到强大的禅悦。正如水一样,禅悦与禅悦是彼此相续,不会间断的,水不过量,因此不会外漏,这是形容禅悦一直笼罩着心并融入心,且永远不会从心的领域外泄至五入处的世界。
第二禅好似一池泉水,只有内在的涌泉注入,无外来水进入。池子代表心,没有外来水进入,指心远离外界的影响,连造作者也无法进入此禅那,这种密闭性是第二禅如磐石般安定的因。内在涌泉注入水池,代表内等净,即内在对于第二禅禅悦的信心,它使心完全放下,清凉入定,不再做任何移动。清凉代表禅悦本身,它从三昧生起,入定,进而遍布整个心灵,且整个禅那期间皆不变。
第三禅好似莲花在水池中茁壮成长,水象征禅悦,莲花代表禅那中的心,水可以使莲花的花瓣和叶子感到清凉,但永远无法渗入莲花中。因为所有水珠都会滚落。清凉代表乐,滋润代表喜。就如莲花浸在水中一般,第三禅中的心只觉知乐(清凉)而喜(湿润)不会渗入。第三禅中,心持续经历如磐石般的安定,永远不会向外移动,就如莲花永远浸在水中一样。如同池水使莲花茁壮成长,第三禅的禅悦支撑着位于其中的心,此外,如同莲花从头到尾彻底浸润在池水中一样,第三禅独一无二的禅悦也始终遍布其中。
第四禅好比人从头到脚盖上一块干净的白布,人代表心,布代表完全清净的舍与念,他么是第四禅的标记。第四禅的心是无垢的,如白布般洁净——完全安定与等舍,毫无瑕疵。这种绝对的清净与安定,始终遍布全身,就如白布从头到脚完全覆盖人的身体一般。
禅那间的移动
如先前所说,行者在禅那中完全无法移动,他无法让自己从这个禅那进入下一个,甚至无法让自己出定,他的一切控制力皆已短处。此外,禅修者的理解力也已经在深入的禅定总完全凝结,他根本无法觉知自己的经历,只有在出定以后回顾时才能辨识出那是禅那。因此,在禅那中,禅修者非但无法移动,而不只自己身在何处,更遑论去处了。那么,禅那之间的移动是如何发生的呢?
例如一座有一连串四个房间的住宅,地板很滑,禅修者小心翼翼的滑进去,他无法做出任何多余的动作,所以,假如他只以细微的动作滑入房间,滑到第一个房间就会停住。如果动作大一点,就可能滑到第二、三、四个房间。这比喻说明了在禅那间移动的实际情况。禅修者在禅那中不做任何控制,他若以很小的动作进入禅那,就只能停留在初禅,若动作大一些,则可能到达二、三、四禅。禅修者只能在禅那之外决定动作幅度的大小。
此处的动作是指放下。禅修者应在进入禅那之前修习放下,知道成为心的自主意向或自然趋势。若他放下一点点,则会停留在初禅,若放下更多,便能到达二三四禅。但如果他在禅那中,就无法提高放下的动作强度。
禅修者可通过回顾禅悦的经验,或通过辨识所谓执著的障碍,在禅那之外修习放下。在心发现放下的美妙时,放下的意向会增长。有时我会观想,瞧,心,瞧,放下时还会有更多的禅悦。我借此教导自己顽固的心。心将因此学会更坚定的放下,或可能认出使禅修者无法体验更深刻禅悦的障碍(各个层次的执著)。这样心放下的意志力将会提升。
另一个了解禅修者怎样在禅那之间移动的方法是回想千瓣莲花在阳光下开放。初禅可比喻为很接近中心的一层花瓣,阳光温暖它们,使他们绽开,露出里面更芬芳的一层花瓣。同样,安定的念给予初禅以温暖,使之绽开,露出更令人愉悦的第二禅,依次类推。
禅修者拥有更多禅那经验后,就可以做到有计划的在禅那之间移动,开始禅修时,他可以依照预定的时间进入特定的禅那,当然这种做法只适合熟悉目标且通晓路径的资深禅修者。然而,即使是老练的禅修者,也要依循一定的路径方可进入特定的禅那。例如进入第三禅,必须依次通过初禅二禅,只不过他的行进速度可能快很多。
无色定
在千瓣莲花的比喻中,最内层的花瓣中有四排代禅那,第八排是初禅,第七排是二禅,第六排是三禅,第五排是四禅,你可能会好奇,第一到四排代表什么?它们代表四无色定。佛陀从来不曾在经典中称这些无色定为禅那。
四无色定包含,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四无色定延续了禅那所具有的以下特色,
1、 心持续远离五入处的世界以及对身体的一切认知
2、 心持续长时间地如磐石般安定,无法形成任何思想或计划。
3、 理解力被冻结,以致禅修者彼时很难觉知自己的经历,只有在出定后才能恢复理解力。
4、 第四禅清净的舍与年,同样是每个无色定的基础。
前三禅皆以不同的形式的禅悦为觉知对象,第四禅以纯净安定的殊胜状态为觉知对象,而各无色定均以纯净的,对心的感知为觉知对象,我称其为“心的基地”(即意处),因为它们是无色定安住的心理平台。无色定越深入,这些静止的心的基地就变得越发细微和空寂。
第四禅的念强大且稳定,只关注远离五入处世界的心一境性的圆满安定。在心一境性的状态中,出世间的感知已取代了世俗概念。
例如,当处于早期阶段的禅修者变得完全专注于当下,感知到时间的一境性时,出世间的时间感知将取代世俗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他完全专注于当下时,一方面感到时间消失,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掌控了世界上所有的时间。
在当下,时间是无边的,也是不确定、空盒无量的。我们只有先明白此理,方能理解无限与空是无色定的两大内涵。
空无边处
从第四禅起,心能洞见圆满的安定,从而感知空间的绝对一境性,这是如实审视第四禅的一个要点,也是进入无色定的必经之道。在绝对一境性中,心所感知的空间是无限与空,类似某种无空间的状态,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空间——色,因此它与此后的禅定都称为无色定。
识无边处定
在空无边处,空间已经毫无意义,空间消失了,对识得绝对一境性的感知取代了对空间的绝对一境性的感知。意识被同事感知为无限与空、无量与无边界,禅修者已经进入第二无色定,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在识无边处,意识渐渐变得毫无意义,心在第二无色定专注于这一点时,对于意识的感知消失了,对空间的感知也早已消失,只剩下无所有的一境性,禅修者已进入第三那无色定,无所有处。对无所有的感知将完全充满内心,并同样无间断地持续更久。
非想非非想处
在无所有处,渐渐地连无也不存在了。若心能细微地觉知这一点,则无所有的感知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非想非非想,若要具体描述这四无色定,我们只能说它是没有感知。在千瓣莲花的比喻中,这种状态代表最内排花瓣仍然封闭,而其它花瓣经完全展露,最中心的花瓣是最细微和最珍贵的,那就是著名的莲花心中的珍宝,涅槃。
涅槃,灭一切想
在非想非非想处,关于想的一切感知均以结束,意即一切觉受与感知均告灭尽,(涅槃),若心注意到这一点,它就会止息。当心再次开始觉知时,禅修者就已达到阿罗汉果或不来果。
一切皆空
另一个看待四种禅那与四无色定的方式,是观想他们的息灭顺序。进入初禅之道,是五入处的世界以及社体与一切造作者的息灭,初禅到第四禅之道,是可辨识乐与苦的那一部分心的息灭,第四禅到地四无色定之道,是心的其余活动(即觉知)几乎息灭,最后一步则是最后残余觉知的息灭。通过四种禅那与四无色定,禅修者先放下身体与五入处的世界,然后依次放下造作者、乐与苦,空间与意识等。放下一个对象时,该对象就会消失,息灭,若没有消失息灭,则表示他并未真正放下。通过放下一切可被觉知的对象,觉知者会止息,一切事物均息灭,心亦息灭。此处意识不再显现,地水火风都无法立足,名与色也完全摧毁。空、灭、涅槃,莲花心中的珍宝开始显现。
本章禅那的探索,带领你踏上了从理论迈向修行的旅途,登上了高山的封顶禅那,又攻上了最高峰的无色定。这趟旅程似乎和今天的你毫不相干,但明天你会发现自己正向这条道路迈进,因此,今天就好好研习这张地图吧,(探索禅那的征程),对将来的你会很有帮助。
这些禅那就好似丰富的金矿,只不过其中蕴含的是珍贵的智慧而非贵重金属,他们会提供原料,使人们开启慧眼,洞见涅槃,禅那时庄严佛教的珍宝,是不可或缺的觉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