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习四念处,圆满七觉支》(二)

 林k4rovjpbpr 2017-11-15

隆波帕默尊者 开示

2017年1月7日|泰国解脱园寺

 

念处分为四大类:身、受、心、法。只是透过观呼吸,也能够提升至四个念处的修习。修习念处,意味着我们已经在提升觉性。


看见色法、名法的生、住、异、灭,包括身、受、心、法的生、住 、异、灭,这是在提升“择法觉支”,听说过吗?佛法的修行好比是进行调研工作,即深入进去看见真相。所谓“调研”,并不是坐在那里自己思考。调研必须去现场勘察: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是深入现场调研,而不是纸上谈兵写报告,也不是研究经典资料。要洞察正在运作的身、受、心、法的真相 ,这称之为“正在提升‘择法觉支’”。修习毗钵舍那就像是调研工作,要看到事实。


如果我们持续观照色法和名法的运作,那么在观察和觉知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法”的调研,那是具有觉性的。已生的不善法会灭去,未生的不善法无法生起,因为那一刻具备觉性。如果我们提升觉性,未生的善法也会生起,至少觉性生起时,善法已经生起。随后,善法会越来越频繁地生起,戒定慧也会不断渐趋圆满,这称之为“精进觉支”。精进不是愚痴地努力,佛陀所教导的“精进”是指——精勤地消灭已生之不善;令未生之不善无法生起;尚未生的善法,使其生起;已生的善法,使之进一步提升与茁壮。这称之为“精进觉支”。


随着精进越来越多,心会自行拥有“喜觉支”。一旦有了法喜,如果我们有觉性地及时知道,心就会契入“轻安觉支”,获得宁静祥和。法喜是粗重之物,一旦及时知道,就不会被法喜控制,有些人修行以后,被法喜控制了,无法继续进步。因此,要及时地知道。


心契入宁静与祥和,称为“轻安觉支”。心保持禅定,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看见所有的境界或状态不断地工作,既包含色法,也涵括名法,全都呈现三法印。初级阶段,也会迷失去满意或不满意,随着修行至觉性和智慧渐渐圆满,心就会契入“舍觉支”。


这些就是“觉支(菩提分)”的七个组成部分。依赖于每日持之以恒地修习念处,可令觉支逐渐圆满。


觉支是觉悟的因素,当觉悟的因素圆满以后,心因智慧而进入“舍”,这个“舍”不是基于禅定,而是由于智慧已经圆满,洞见到色法、名法的实相,比如:看见苦、乐的实相,能够照见——快乐无常,痛苦也无常;快乐被逼迫着要消失,痛苦也被逼迫着要消失;苦、乐无法由我们掌控。


随着反反复复地看见实相,心会豁然顿悟。有快乐生起的时候,心不会忘乎所以,明白说:快乐临时存在而后消失;有痛苦生起的时候,心不会痛苦不堪,明白说:痛苦也是临时存在而后消失的。这称之为“心因智慧而‘舍’”。


倘若心能够保持中舍,不再进一步去造作,知道以后,就结束了。而不是有这样的境界生起时,却挣扎着想要那样的境界;也不是有这样的境界生起时,奋力想要其长久保持或者令其消失。


境界还未生起,就已经翘首企盼其生起,期待着尚未生起的境界生起,这称之为“欲爱”;对于已经存在的境界,想要其天长地久,这称之为“有爱”;对于已经存在的境界,想要其迅速消失,这称之为“无有爱”。正是这种“渴爱”(渴爱有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让心持续地造作,造作而后构建“有”、“生” (十二因缘之中的有、生)。“渴爱”迫使心造业,心就会挣扎,观察到了吗?当“想要”生起时,心就会挣扎。


随着越来越多地探究,心会中立而没有渴爱,心因智慧而保持中立,已经没有了“想要”,不再想要得乐、想要离苦。心保持了中立,心不再继续挣扎,不再继续造作,心真正做到了——“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一旦抵达这一点,如果积累得足够的话,圣道就会生起,心会进入安止定,必须达到安止定,而不是眼睛一眨一眨的散乱着,这样圣道不会生起的。


心会进入从初禅直至八定的安止定,在经典里讲到一、二、三、四禅,并没有提到五、六、七、八定。一、二、三、四禅属于色界禅,如果仔细体会,四禅有“舍”与“一心”两个禅支, 五、六、七、八定属于无色界定,也有“舍”与“一心”两个禅支。因此,无色界定与色界禅打了个平手,开示时有时提到一、二、三、四禅,比如佛陀进入四禅,但像佛陀那样伟大的人物,也许进入的是无色界定。


心一旦进入禅定,就会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看见境界生灭两三个刹那,心就会放下,逆流而上去找寻“知元素”——已经不再是“知者”的心,而是“知元素”。包裹着“知元素”的漏烦恼便会破裂开来,此时,圣道生起,光明生起。然而遇到光明生起时,必须小心,因为源于禅定的光明非常多,圣道的光明同样是光明,却是不同的光明——禅定的光明是有边际、有范围、有地方安住的;而道果生起时的光明,是无边无际的光明。远在天边的天神也看得见这种光明,然后就会随喜道:又有一位圣者诞生了!倘若是证悟了阿罗汉,天神们更是盛况空前地欢庆。祖师大德分享说:天神、梵天神都会随喜,到处地动山摇,比打雷轰鸣更加震撼。


所以,各位不要放下修行,我们并不需要同时修习四个念处,从任何一个念处入手修习就够了。在能够修习念处之前,心必须先与自己在一起。我们必须训练:安般念也行,念诵“佛陀”也行,选择任何一个方法,让心有一个临时之家,至少可以效仿佛陀——使用安般念。


有些人阅读《佛陀传》,读到:佛陀修习安般念以后照见圣谛。于是就以为佛陀是修习安般念以后才悟道成佛的,这就已经是在浑水摸鱼了。修习安般念仅仅属于禅定,属于奢摩他而已。佛陀在修习安般念后,进而修习法念处,洞悉了“缘起法”。因此,佛陀是经由什么而证悟的呢?是经由修习法念处,而不是安般念。


那么,我们是否会修习安般念呢?呼气,觉知,吸气,觉知,能做到吗? 别聚焦于呼吸,仅仅是看见身体在呼吸,心是悠闲自在的观者,进一步提升就会看见:是身体在呼吸,而不是我在呼吸,它只是一堆物质,好似一个有气体进进出出的皮囊,这个身体就像是一个皮囊。


在三藏经典里,佛陀把身体比喻成一个皮囊。有时候,阿罗汉也会称赞美女为“皮囊”,比如目犍连尊者,当有美女魅惑他时,他赞美道:小妹,我看着你就像是看着一个皮囊,有九个大孔和不计其数的小孔,始终有肮脏之物往外流淌。美女无法面对这一实相,落荒而逃,本来还觉得自己胜券在握,谁知道被这么一说,毫无美丽可言。试着去看看,我们的身体是否始终有肮脏之物往外流淌?或是始终有漂亮的、香香的、洁净之物往外散发?


慢慢地训练,呼吸之后觉知,呼吸之后觉知,别紧盯着呼吸,这是非常关键的。训练安般念以后,聚焦于呼吸是不可行的。如果训练安般念而后聚焦于呼吸,就是“风遍”,这无法导向念处,只能产生神通之类的境界。修习安般念,稍有不慎就可能修成好几种“遍”,比如看见身体里的间隙,或是看见空气进出鼻孔里的间隙,称为“空遍”;看见有范围的身体——气体进去以后再释放出来,被包裹着的身体,属于“地遍”;如果看见气体,看见跑进跑出的气体,属于“风遍”。


“遍”共有十种,无论是哪一种“遍”,随着训练的深入,最后都会变成“光”。比如我们观照身体、觉知身体,紧盯着身体就好似紧盯着一堆土,最后它会变成“光”,呼吸也会变成“光”,空间也会变成“光”。如果我们娴熟于某一种“遍”,其他的“遍”就不难了,剩下的类同,都会变成光,然后追着光去游玩,这就偏离了正道,纯属浪费时间。


而如果观身呼吸,心是观者,看到身不是“我”,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这样更好些;或者看见:快乐潜入身体而后消失,苦、乐、不苦不乐潜入心而后消失,这样更有意义,这是在修习受念处;看见贪、嗔、痴生起而后消失,散乱、萎靡不振来了然后消失,这是修习心念处,比跟着“遍”玩更有意义。


有些人经行时紧盯着脚,这也与修习念处毫无关系。紧盯专注于某一点,观腹部则去紧盯腹部,观呼吸则紧盯呼吸,观手则紧盯手,这并非是真正在修习念处,而属于修习奢摩他。用功之后来到同一点——变成光,然后就被卡在这里,无法进一步提升。


觉知自己,看见身体呼吸,不断地觉知,倘若以心观身,就会看见身体呈现三法印;如果是观受——苦、乐、不苦不乐,则会看见苦、乐、不苦不乐呈现三法印;心是善还是不善,是否有贪、嗔、痴生起,有散乱、萎靡不振生起,去觉知,就会看见一切善、不善全都生了就灭,无法掌控,同样呈现三法印。训练既观色法,也观名法,要看见它们呈现三法印。


作为知者的心,知道什么?知道色,知道身体,知道感受,知道生起的善与不善。作为知者的心,本身也处于三法印之下,有时作为知者,有时作为想者,有时是迷者,有时是紧盯者,心本身也是多变的,同样呈现三法印,是无我的。比如我们试图指挥心成为知者,而它不愿意,有时它也会迷失。努力地不迷失,决定要“不迷失”的瞬间,就已经迷失了!从决定“不迷失”开始,就已经迷失了!(隆波笑)起点就已经偏了。


慢慢地训练,今天的法浓度有点高,但高浓度的法不太受欢迎,人们更喜欢世间法——亲子教育、亲密关系之类的,觉得那个有意思啊!真正导向出世间的法,关注者是不多的。

 

(未完待续)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因此,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法宝译作仅供参考,如想精准的了解,请当面请教隆波帕默尊者本人或尊者指定的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