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禅悦与解脱 第一章 禅那1,禅悦 在原始佛教典籍中,用来表示禅修的词只有一个,就是禅那。……在禅那中,行者的心不动诸想,远离一切五入处,且焕发着超俗的禅悦之光。简而言之,若无禅那,就无佛教的禅修,也许这就是佛陀将正定(包括四种禅那)列为八圣道中最后一支的原因。 佛陀的发现 ……佛陀发现了禅那。禅那在佛陀出世之前并不为人所知,如果阿罗逻珈摩罗和郁陀珈罗摩梭教导佛陀的是真正的禅定,为何太子会发现这种方法无法达到涅槃,而放弃后重新寻找方法呢? 另外,禅那在佛陀出世前不为人知的另一个理由是禅那的因,中道修行并不为人知。佛陀发现了中道,也就是八圣道,就如同发现了一条消隐多年的通往古城的道路。……八正道的最后阶段是正定,可见,佛陀发现的这条道路的最后阶段,至少有部分属于禅那。而无诤分别经中认为中道修行等同于追求禅那。行者不应追求苦行或五根之乐,而应追求中道。若修行者不追求苦行或五根之乐(欲乐)则必然是中道。这部经典又说,佛陀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快乐,而且他还将其定义为追求四种禅那。而最后的结论是,中道即追寻禅那。 …… 不应畏惧禅那 …… 即使到今日,仍有些禅修者认为,禅那这类会给人带来极大愉悦的事物是不可能导致苦灭的,因此依然畏惧禅那。然而,佛陀在许多经典中反复提及,应该追求禅那的乐趣,而不是畏惧它。 有些人劝导学生,不要追求禅那,理由是人们可能会执著于禅那,从而永远无法觉悟。 在此必须指出,佛陀表述执著,用的词语是upadana,仅指对五入处世界的享乐或各种邪见(如我见)的执着,而不死指对于禅那善法的执着。 简而言之,禅那时放下的状态,我们无法执著于放下,正如自由无法囚禁我们一样。我们可以沉浸于禅那中,沉浸于放下的禅悦中,受到误导的人么认为这就是执著,浴室大感到恐惧。 佛陀在清净经中说,沉浸于禅那乐趣者,只会得到四种结果,入流、一来、不还、和阿罗汉。也就是会得到四种解脱果位,因此,人们不应畏惧禅那。 对一些禅修者来说,禅那似乎和自己的现实状况相距甚远,因而觉得和自己无关。其实不然,就如在地图上表示目的地一般,讨论这些高阶禅修状态会激励行者,更重要的是,让人事先了解遇到某些状况时该怎么做。而且,它能让人深入了解法,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尤其是第三圣谛,苦灭。因此即使看似很遥远,讨论禅那也是值得的。
对于禅修经验丰富的读者,这将有助于他们完成进入禅那的最后一跃。此外,当禅修者身处深奥的禅修状态时,他们会想要真正了解这些状态,印证佛陀对这些状态的描述。因此,鞥正确识别禅修阶位是很重要的。 适当鼓舞自己也很重要,这种正面的情感可以鼓励修行者进一步放下。提前知道美好深奥的禅修状态,对于证悟也有助益。 阅读了关于禅那的讨论,会在你的心田种下种子,终有一天,到了适当的实际,它会结果的。心知道它该怎么做。例如禅相生起时,心立即知道该如何做,事后回想,何以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答案是,因为禅修者阅读过有关此类讨论的文字。 因此,请别以为自己尚未达到禅那就觉得这些讨论无用,不论最终你达到那种程度,你都会感到此时的讨论内容是多么重要。 美丽的呼吸:禅那之旅的起点 以美丽的呼吸为起点,来展开这趟禅那之旅是最合适的,达到此阶段之前,心的觉知能力或稳定程度都还不够,不足以支持心进入更高层次的意识状态。但当你能不间断且长时间轻松的维持入出息念而感觉愉悦时,心便具备了强大的正念,此时你已经可以展开禅那之旅了。 别畏惧禅修中的愉悦,这种快乐很重要。因此,当愉悦伴随呼吸生起时,请像对待珍宝般地珍惜、保护它。 在美丽的呼吸阶段生起的愉悦,是把正念固定在呼吸上的粘着剂,它能使修行者维持正念,持续专注的观察呼吸,使正念自动停留在呼吸上,不再游走他处。 若无愉悦的体验,心就会有一些不满,从而在修行者达到美丽的呼吸阶段之前就抽离正念,不再专注呼吸。此时,修行者保持入出息念的唯一方式,是努力维持意志,一旦进入美丽的呼吸阶段,心的不满就会消失,正念仍会持守,此时修行者便可放松控制,放下努力。 就如汽油是推动汽车前进的燃料,不满则是推动心离开的燃料。当汽油用尽时,汽车缓缓停止,根本无需踩刹车。当不满的情绪耗尽时,美丽的呼吸生起,内心同样会缓缓地停驻,无需修行者使用意志力来刹车,心自然能达到定的境界。 喜与乐 在巴利语中,复合词piti-sukha是指喜与乐的结合。这些词可用于多种场合。但在禅修中,它指的是通过放下所产生的喜与乐。 如同能通过燃料来区分不同的火,例如燃烧木材的火、燃烧油的火或野火,我们也可通过快乐的各种因来区分喜与乐。美丽的呼吸产生的喜与乐是因为放下过往的一切而带来的愉悦,因而不可能造成执着——我们不可能同时做到执着于放下。由美丽的呼吸产生的愉悦,其实已经有些脱离执着的明显迹象。 生起喜与乐的缘由肯恩根识感官上的欢愉,个人成就或者放下,但这三种快乐的本质不同。 有感官欢愉产生的快乐时热烈而刺激的,却会逐渐消退。由个人成就所产生的快乐是温暖充实的,但也会很快消退,最终只留下空洞虚无之感。由放下所产生的快乐则是清明而持久的,是真正的解脱。 此外,有感官刺激产生的快乐会造成更强烈的欲望,使得快乐变得浮躁且专横,由个人成就产生的快乐会使人更加执着于控制,执着于追求个人权力,快乐也终将被这种执着扼杀。至于由放下产生的快乐,则会鼓励人们顺其自然,放下更多,清净无为,少去干涉,所以这种快乐是稳定且轻松的。 若要禅修成功,认清快乐的不同类型相当重要。若入出息念所产生的快乐是属于感官欢愉的类型,例如肉体上波浪式的快感流过身体,但当你放松努力时,它便会迅速消失,只剩下疲倦和沉重。若快乐和成就感有关,哇,我终于获得一些禅修成就。它通常会衰变,会被造作者破坏,或被喜欢干涉他物的自我摧毁,但如果这是随着美丽的呼吸生起的快乐,是由放下所产生的,那么你会觉得根本不必为此说什么或作什么。只要顺其自然就好,这种快乐的兄弟是解脱,姐妹则是安定。它的强度会以惊人的方式自性增长,宛如禅那花园中的花朵一般绽放。 除了美丽的呼吸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禅修对象,包括慈、、身至念、遍等,此外,无论修习何种禅法,只要是以禅那为目标,都一定要经历从放下所产生的喜乐阶段。例如,禅修者修慈时,感受到全宇宙极美妙与无条件的爱,其内心会充满甜美的喜悦,这种喜与乐即生起于放下之时,此时的禅修者处于美丽慈心的阶段。有些禅修者专注于身体的某一部分,通常是头盖骨,当深入到一定程度,正念停留在内心关于头盖骨的画面上时,头盖骨的画面会开始变白,直到发出极亮的白光,成为美丽的头盖骨。此时,由于放下,禅修者将感受到喜与乐,即便是某些修不净观的行者,如观察死尸的比丘,也能将原本令人厌恶的尸体,变成最美的画面。放下已产生许多快乐,以致禅修者能超越本能的厌恶,看到了充满喜乐的画面。 若喜与乐并未生起,那可能是因为哦我们过于急躁,不够知足,结果欲速不达。此时我们应该观想五障的前两支,贪欲使注意力转移到贪爱的对象,因而偏离呼吸,陈晖则会挑剔呼吸的经验,这种不满使我们无法专注于呼吸。知足便是介于贪欲和嗔念之间的中道,它使正念可以在呼吸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便生起喜与乐。 定之道 定是指不动,由于意志会造成心的移动,因此要体验定,我们必须去除一切意志、造作和控制。当你抓住一片树叶,尽全力让它保持静止,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无法成功。然而,当你不碰树叶,只是保护它不受风吹,那么树叶自会达到安定。你同样无法再意志力的钳制下抓住心而借此达到定,但若去除心中移动的因——意志,心很快自会安定。 因此我们无法凭借意志让心定下来,定之道在于放下,并通过放下产生喜与乐,一旦美丽的呼吸伴随着愉悦出现,意志就会变得多余和毫无意义,以内念喜欢与美丽的呼吸同在,此时心自然会安定。 定的出现会增进喜与乐,喜与乐的加深反过来会更轻松的增强定,这过程只要持续不中断,就会一直发展到禅那境界,彼时定是深奥的,喜与乐也是极强的。 第二章 禅那2,禅悦增上 禅相,进入禅那之前的最后阶段 当呼吸消失且内心充满愉悦时,禅相通常会出现。此前我们曾简短讨论过禅相极其特征,这里将深入探讨。在禅修的脉络中,禅相是指心中出现美丽的光。需要先声明的是,禅相并非外在之物,并非眼根可见,在此禅修阶段,眼根并无运作,禅相实为纯净的心理现象,为意根所觉知,不过它们通常被感知为光。 感知努力想要诠释禅相这类纯净的心理现象。然而,我们的感知只能以我们能够了解的词汇来诠释这种经历,它非常依赖于比较,只有借用先前类似的经历来诠释这种新的经历。 只不过,纯净的心理现象是难得一遇的,以致感知很难找到任何可以与这种全新的经历相比的事物。这就是禅相看起来和奇怪的原因——我们从未体验过禅相,但在我们过去的经历中,最接近禅相的现象就是光,例如黑暗中的手电筒、夜空的满月等。这些比喻虽不圆满,当你多少有些相似,于是被感知所接受,禅相终被诠释为光。 所有体验过禅的人都有相同的觉受,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发现。不同的恶知识禅修者诠释那段经历的方式,有人看见纯净的白光,有人认为是金黄色或深蓝色的,有人看见一个圆圈或椭圆形,有人看见清晰地轮廓,有人则看到模糊地边缘。 其实禅相可能是任何形状的,一般人都会根据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方式,赋予禅相特定的颜色与形状。 当禅相太早出现时 有时禅修者在很早的禅修阶段就能觉知光一般的禅相。然而,除了造诣深厚的禅修者,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禅相都很不稳定,而且出现得不合时宜,我们若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就会一事无成。最好是将之忽略,继续专注于早期禅修阶段的主要任务。 当禅相在美丽的呼吸阶段出现时,呼吸尚未消失,这时的禅相同样是不稳定的,它将扰乱禅修者,使其无法持续专注的觉知美丽的呼吸。我们若在此时把注意力转向禅相,通常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因为心尚未精细到可以持守细微的禅相。所以,此时最好忽略禅相,并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美丽的呼吸上。我们这样做后,禅相通常都会再度出现,而且更强、更亮。请再次忽略它,当它第三度返回时,会更加强大更明亮,还请继续忽略它,重新专注于呼吸,这样修行,最后必然会有极为强大且明亮的禅相闯入你的觉知,此时你便可仔细观察。 事实上,足够强大的禅相很难被忽略,它通常会带领你进入禅那。上述情况类似有访客瞧你的们,你不搭理,它会暂时走开,但有时他会再度敲门,更大声、更持久,你仍然不搭理,过一会,他会更大声更猛烈的敲门,这时,你便可以确定那是你的好友,于是你打开门和他共度欢聚的时光。 以下忠告只适用于禅那经验丰富的人,为了教学的完整性列在这里:当你进入禅那的技巧已经纯熟,且最近刚体验过禅那时,心会非常平静且强大,甚至在开始禅修前,便可跳过很多障碍,因此几乎能在开始禅修后立即觉知禅相,这时的心很熟悉禅相并热衷于持守它们,于是可以直接跃入禅相并安住其中,达到禅那。对于这种情况,禅相越早生起越好。 当禅相不出现时 在某些禅修中,呼吸消失后并未出现禅相,心中没有出现光,取而代之的是安定、空和无的深刻感受,这可能是很有益的状态,不该忽视它。此外,这种状态虽然精妙,却无法继续向前发展,它是个死胡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跳过此阶段,最终生起禅相,并趋入禅那。 之所以出现上述状态,是因为行者并未感受到通常会伴随着呼吸而来的喜与乐,自然无法产生清晰地美丽心境,念也就无法依止。明白此理后,行者只需在觉知呼吸时注意捕捉喜与乐,并努力强化,直到它增长为强烈的美感为止。例如,你可以将呼吸看做曾共度美好时光的亲密老友。回想那些快乐时光会带给你喜悦,而喜悦会让你觉得呼吸很美。无论禅修者用何种方法,只要明确无误地专注于随着呼吸而来的美丽心境,禅相就会自行出现,并且逐渐变得明亮。别畏惧禅修中的愉悦,它很重要!你理应欣喜,对美丽的呼吸欣喜是禅修之道的精华部分,因此当愉悦伴随呼吸生起,请像对待珍宝般珍惜保护它。 另一个禅相不生起的原因是,行者未向觉知者投入足够的能量,如前所释,愉悦是通过使能量流入觉知者而产生的。我们大多数的能量都流失在造作中——计划回忆控制和思想。若行者将能量从造作者中抽出,并全部导入觉知者或自己的观察力中,心就会亮起来,充满喜悦的能量。在呼吸消失后,当禅修者感到非常愉悦或拥有强大的喜乐时,禅相便会出现。 然而,若呼吸消失而依然无任何禅相生起,此时禅修者必须小心,注意别让自己陷入不满。不满会削弱既存的喜与乐,并令心陷入掉举,使禅相的生起更加困难。所以禅修者必须安忍知足,并注意始终保持知足之心,届时愉悦便会生起,当愉悦的力量增强时,禅相便会出现。 当呼吸消失时另一个生起禅相的有效方法是,更敏锐的专注当下。觉知当下是这套禅修方法的第一个阶段,应在一开始便安立。但在修行中,随着禅修的进步,行者会转而注意其他事物,对当下的觉知可能会变得有点松懈。这时,禅修者的正念可能变成散布于当下而非准确地集中于一点。只要觉察出此问题,禅修者很容易就能做出调整,并精准地将正念维持在焦点处,就如调整透镜,原本有点模糊的影像就会立即变得清晰。当正念准确地集中于当下时,它会更有力量。喜与乐随之出现,禅相也随之而来。 辨识无用的禅相 以感知光的方式修习禅相很有效。这些光禅相是引领禅修者进入禅那的最佳工具,而使用受禅相有可能进入禅那,但很难。这里所说的受禅相,是指某些禅修者未看到光,而只是感受到心中的禅悦。我们必须谨记,此时这种禅悦已超越触入处(五外入处的最后一个),其感受完全是由意根(意入处)生起的心理觉知对象,却被感知为类似身体触感的觉受。这虽然是真实的禅相,但我们很难运用这类禅相达到禅那。建议禅修者们,若想达到禅那最好能辨识这些无用的禅相,以免浪费时间,并专注修习光禅相。 第一种禅相,有时我们心中会清楚呈现完整的景象,可能是风景建筑熟人或陌生人,这些画面也许相当吸引人,到那它们既无用处也无意义,行者不应误认为这就是实相。据我的经验,这各阶段生起的画面是故弄玄虚且全不可信的,只是错综复杂的心的反射而已。若时间充足,行者可稍事停留,但最好不去理会那些画面,重新回到美丽的呼吸。在呼吸消失之前,心应该安静下来,回归单纯的境界。禅修者持续观察美丽的呼吸并保持长时间不受干扰,就是在单纯境界中修行。当呼吸消失,能够引导你进入禅那的禅相就会出现。 第二种禅相,可称为烟火禅相,它虽然没有那么精巧,到那仍然很复杂,顾名思义,由很多闪烁的火光构成,但不会持久,而且在同一时间内可能会有五颜六色的火光出现,令人烟火缭乱。这烟火禅相同样是心依然杂乱且不稳定的征象,行者同样应尽快重新专注呼吸,并增长一境性与止。 第三种禅相被称为害羞的禅相:就好像一道电光快速闪现又随即消失,片刻后在此闪现,每次都只持续一两秒。这种禅相能激励人心,它显示了心的一境性,是喜乐变得强大的征象。但假若电光无法持续闪现,则表明止的程度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行者无需立即返回美丽的呼吸阶段,而是应耐心等待,以增长更多的止,让心更能接受非常害羞的禅相。害羞的禅相之所以消失,通常是因为心兴奋或恐惧而对这种禅相的到来反应过度。只要你修的止足够稳固,并自信完全不会反应过度,害羞的禅相就会回来,最终欣然被止心接纳,并维持较长的时间。 第四种禅相是点禅相,宛若单纯有力而细微的光点,可以持续许多秒。这种禅相可能会很有用,它显示出极佳的一境性,止也足够,但还欠缺一些喜乐,此时行者只需温和的深入观察它,在它扩大的过程中,行者应持续专注于禅相的中心,而非其边缘或边缘之外。只要将正念准确地聚焦于点禅相的中心,观察力便会增强,喜与乐也会增长,很快,就会展现出最佳的禅相。 最佳的禅相(最接近禅那)者,类似清朗夜空中的满月,当美丽的呼吸缓缓消失时,它便优雅的生起,起初的三四秒钟内,它渐渐地现身,而后安住,对心展现出纯净美丽的光芒。它在安住后会逐渐变得光亮,很快便会比正午的太阳更明亮辉耀,并散发出禅悦之美,成为你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的东西——美到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禅修者往往会纳闷,我是否可能具备如此强大的力量,来接受这样巨大的喜悦?但这确实是可能的,他完全可以领受无限的禅悦。接着,禅相爆炸,使人沉浸在更大的禅悦中,或潜入光芒四射的狂喜中心,若禅修者能够持续呆在那里,便已经进入禅那。 使禅相发亮 ……禅相是内心影像的反射,当其模糊甚至出现污秽时,意味着禅修者的心是模糊或污秽的,原因可能是他进来嗔怒或骄慢,以致犯了戒。 在此禅修阶段,行者直接观察自己的心,根本毫无自欺的机会。行者总是可以如实的照见自心,因此禅相若出现模糊或垢染,就表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戒净化自己的行为,只说慈悲之言修习布施且无私利他,从禅相出现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持戒是禅修成功的必要元素。 最容易进步和禅修成果卓著的人都是心灵纯净的人。他们是喜欢布施者,绝不容许自己伤害他人,他们总是轻声细语,音调柔和快乐,纯真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拥有美丽的心境,当他么达到此禅修阶段时,禅相就会呈现在他们心中,而后轻松的带领他们达到禅那。 生活骄纵与堕落的行者是不可能轻易完成禅修的。与之相反,修习净戒与增长悲心者则可轻松完成禅修。因此,使模糊污秽的禅相发亮的最佳做法是,净化禅修之外的行为。 然而,如果禅修者的日常行为布施太逾越规矩,那么在禅修当中污秽的禅相就可以自行发亮。禅相的大部分领域可能比较模糊晦暗,但最总信的部分总是最明亮和最纯净的,而且,尽管禅相的其他部分既僵硬又难以接触,中心部分确实柔软的。当行者专注于中心,中心部分就会像气球般膨胀开来,形成第二个更纯净更明亮的禅相。当再度深入第二个禅相的中心,又会膨胀出比前一个更纯净明亮的第三个禅相。如此凝视中心,可以有效擦亮禅相,行者理应如此持续,直到禅相变得光辉灿烂。 行者如在生活中养成挑剔之心,惯于到处挑毛病,便很难觅得模糊禅相的美丽中心并专注其中。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挑出诸事的缺失。若要他忽略禅相终所有污秽及模糊地部分,而只专注与美丽的中心,便违背了他的习气,这再次说明生活中的不良态度对达到禅那的阻碍有多大,当禅修者渐渐变得宽容时,才能做到既不消极迷茫也不激进亢奋,而是平和地接受,也才能在模糊与污秽的禅相终看见中心部分的美丽。 要想进入禅那,一定得先看到光明辉耀的禅相,模糊与污秽的禅相就如同中途抛锚的破旧老爷车。如果你不去擦亮模糊地禅相,它通常会很快消失。 因此禅修者倘若无法使禅相发亮,就得回到美丽的呼吸阶段,在那里积累更多的能量,产生随着呼吸而来的更大的喜悦,随后,在下一次呼吸消失时生起的禅相将不再是模糊地。 使禅相稳定 当禅相非常明亮时,它往往会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呈现其至美,无论禅相的颜色如何,它都比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丰富千倍,如此惊人的美将会俘获禅修者的注意力,使禅相得以维持。禅相越美,它就越可能稳定而不变动。 因此,依照上一节的解释,稳定禅相使其长久安住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使它发亮。然而有些明亮的禅相依然无法持久,就如清朗夜空中的流星般光耀一瞬。这些禅相有力量,却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为了稳住这类禅相,禅修者最好能明确分散禅相光辉的两个敌人是恐惧或兴奋。在这两个敌人当中,恐惧更为常见,那是禅修者在发现某事物比自身更强大后的本能反应,而禅相所呈现的巨大力量和美丽也常会让人感到害怕,禅修者会因害怕在禅相面前丧失自我而感到惊慌。然而只要行者能放下自我并信任禅相,就能充满喜悦的悠游其中。此时会体验到超俗的禅悦,对于自我的执着则会消失,最后只留下真实的解脱感。 那些了解佛陀无我教法的人,将会比较容易超越恐惧而接受禅相。他们知道没必要保护什么因而能放下控制,以无我的心态享受禅相的美丽与力量,禅相因此得以安定,此外,那些无法体会无我真谛的人,则可通过觉知更有力的禅悦来克服这种恐惧。 我们可用小孩子和游泳池的比喻来解释上述观点,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第一次看到游泳池当然会感到害怕,因为那对他是陌生的。但是当他试探性的和水接触,尝试在水中玩耍后,就会发现其实很安全,甚至会很喜欢在水中游戏。同样,当恐惧随着强大的禅相生起,行者应在禅相终稍微停留一会儿,然后回想那种感觉。当然,身处美丽禅相中的感觉很好,而且下一次体验到这种禅相的感觉会更好,这样行者必然停留更长时间,而经过逐步尝试,行者的自信心会增强,喜悦的期盼渐渐取代了恐惧,此后当禅相生起行者便会立刻跳入并沉浸其中,甚至乐不可支。 在此阶段克服恐惧的另一个方法是举行一个给予信心的心灵小仪式(最好在恐惧感还不是太强的时候举行)。这就好比到目前为止,禅修者一直是自己的禅修之车的驾驶者,但此刻之后开始将控制权转交给禅相。可以观想自己向强大的禅相递交一串钥匙,就好像让信任的朋友接手开自己的车子一样,通过观想递交钥匙的姿态,行者将实现控制权的转移并赋予禅相完全的信任。这种信心的转移,使禅相与其后续的深化禅修更为稳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贯通整条禅修之道的主轴便是,禅修者再一次给予觉知者信任,而不再相信造作者。禅修者从一开始就修习被动的觉知,即维持郑奶奶,清楚地觉知禅修对象但对其完全不干预。随着禅修的不断精进和信心的逐渐提升,造作者消失,觉知者的能量则不断增强。 当禅修者学会观察如呼吸之类的普通现象二不加干预时,接下来的观察对象便会更吸引人(如美丽的呼吸),禅修者所修习的被动的觉知如果通过了这个考验,接下来最艰巨的挑战对象,禅相便会出现在面前,那是最后一关考验。假如禅修者干预禅相并试图控制,无论干预程度如何轻微,都无法通过最后的考验,只有回到美丽的呼吸阶段重修。 禅修的经验越丰富禅修者就越能领会觉知时要放下一切造作,当此技巧纯熟时,他就很容易通过最后的考验,以美的被动觉知稳住禅相。 镜子的比喻同样适用于此处,当你观察镜中的影像时,影像在移动,那是因为你并未静止,想靠固定镜子来稳住影像是无效的,如果你尝试这么做,镜中的影像反而会动的更厉害。只有观者静止,影像才会静止。 同理,禅相是心的反射,是觉知者的影像,当禅相移动,那是因为觉知者在移动,当行者了解到这一点,就会专注于觉知者,让它静下来,觉知者不动,禅相也随之不动。 禅相不稳定的另一个敌人是兴奋,亦即我所说的哇的反应。禅修成功时,有惊人的事物出现,行者会感到兴奋,尤其当比太阳更亮,比奇花美的美妙禅相初次出现时,心经常会发出哇的惊叹。但美丽的禅相一旦受此惊扰,便会立即退离且久久不肯返回。……因此,切记此时念一定要保持平静,只有这样当美丽的呼吸与喜乐结束在心中的活动时,美丽的禅相才会小心翼翼的进入心中嬉戏。记住,当强大美丽的禅相出现时,请试着像阿姜查那样,绝对静止的坐在远处观察。随后,行者会看到奇异美妙的禅相在心中嬉戏,直到它准备好带领行者进入禅那。 进入禅那 禅相稳定且辉耀之时,行者正处于禅那的入口,他必须训练自己耐心等候,静止不动,直到进入禅那的因缘成熟,但在此阶段,有些行者会因为忍不住窥视禅相边缘而犯下扰乱全程的错误。 一旦禅相稳定且明亮,禅修者肯那个会对它的形状或尺寸感兴趣,它是圆形还是椭圆形?边缘是清晰地还是模糊地?它是小的还是大的?当它观察边缘时,念便失去了一境性。因为边缘是介于禅相中心与外界之间的二元地带,二元性是一境性的对立面,若去观察边缘,禅相会变得不稳定,甚至可能消失。行者应该将正念保持在禅相的中心,远离边缘。直到所有关于边缘的感知全部消失,并融入非二元性的一境性为止。 此外,禅修者倘若试图扩大或缩小禅相,他同样可能会失去根本的一境性。若扩大与收缩禅相涉及有关尺寸的感知,由于又牵涉到禅相边缘与外界的觉知,于是因为这种无益的扩大与收缩,禅修者在此掉进二元的陷阱,并失去一境性。因此当禅相稳定且明亮时,必须安忍静止不动,待喜乐与心一境性不断增长,并累积起足够的能量时,就会带领行者进入禅那。 《增支部》中有一段常被引用且与此处讨论有关的经文: 诸比丘,此心光明,但被杂染所污,世俗凡夫未如实了知此事,故其心无法增上。 诸比丘,此心光明,并已解脱杂染,声闻圣弟子如实了知此事,故其心得以增上。 在美丽且稳定的禅相阶段,禅相辉耀,无比光明。一如先前所述,禅相是心的反射,行者体验到如此的禅相,会认出其为上述增支部经文所说的光明(或辉耀)心。这是因为心已经解脱杂染(即五障),此事禅修者已然明了此禅相(解脱五障的光明心)是禅那的入口,于是真正了解了,心增上的意思。 禅相辉耀且稳定时,它的能量逐渐累积,变得更加安定,而当这种安定 增强到极致时,喜与乐也随之增强,禅相的亮度也会增加。若此时行者能保持正念,专注于禅相的最中心,借此维持心一境性,则其能令可达到顶点,随后便进入了禅那。 溜溜球禅那 毫无经验的行者有时夜壶进入禅相,他的正念会被立即弹回起始处,类似玩具溜溜球。那不是真的禅那,因为它并不持久,但已非常接近真的禅那,导致念被反弹的敌人是前面提到的兴奋,这种反应不难理解,因为在禅相终体验到的喜悦已经超乎想象,……过去自己认为无比美好的爱情和感官愉悦完全不足以比较。甚至在这种禅那消退后还会欣喜落泪。因此,禅修初学者初次体验溜溜球禅那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还要经过很多历练,才能处理这种巨大而强雷的禅悦。但无论如何,那都是他修行过程中应得的大奖之一。……即便如此,这种禅那还是很接近真正的禅那,因此我们不该轻视它,行者可以在其中体验到不可思议的禅悦并欣喜若狂,它使人的心情保持长时间愉悦。这是禅修者一生当中最美妙的体验,它将改变行者的生活。 之后,只要稍加练习并明智的观想自己的体验你就可以再次进入禅相或被它包围而不反弹。那时,你便已经真正进入惊人的禅那世界。 |
|
来自: 山之子曦 > 《禅悦:快乐呼吸十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