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孔子弟子的故事看道德标杆 | 疏敏钩沉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9-16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广播”的朋友你好,我是赵疏敏,一个喜欢用历史视角解读当下财经世界的胖子。今天和大家说说尊重人性的话题,超乎人性的道德标杆确实难以复制。

《吕氏春秋》这本书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非常乐善好施的人,一次在别国看到有鲁国人被欺负变身为奴,心中不忍,就自掏腰包赎回了他们,并送回鲁国。当时根据鲁国法律规定,如有人在外解救鲁国奴隶回国,即可得到国君给予的一笔不菲的奖励。

从孔子弟子的故事看道德标杆 | 疏敏钩沉

但乐善好施不差钱的子贡却婉拒了鲁国国君:“助人为乐是我的义务,我怎么能要陛下这个钱?更何况我的恩师孔子也是鲁国人,我诚心诚意乐于施援手。”当时很多人听说了都盛赞子贡品质高尚。

之后子贡将此事告知恩师孔子:“我解救了鲁国人仗义疏财,乐于助人且丝毫不图回报。就是遵照老师您平时一贯的教导,施以“仁厚”啊。

从孔子弟子的故事看道德标杆 | 疏敏钩沉

谁承想(孔子)听完很是生气,对子贡说:“你行的表面上是好事,实际却是坏事。你表面上是好人,实际却是歹人。”子贡大惑不解。孔子说:“你的这些举动只成就了你个人的美名,但以后鲁国的其他奴隶就不再会有人解囊相救了。这样的善举你的财力扛得起,但其他人呢?别人救了鲁国的奴隶得不到补偿,慢慢的就不再会有人出手相救了。”

从孔子弟子的故事看道德标杆 | 疏敏钩沉

通过这个故事,内心不由特别佩服孔夫子。为善不要回报的子贡固然崇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效仿、学习。人的能力各有大小,偶尔救一个人不要回报,救十个百个能不要回报吗?通常伟大的慈善背后都会有一套强有力的商业模式在支撑。有些企业喜欢标榜塑造“道德标杆”和“道德标兵”,但是这些人往往常人没法学。

从孔子弟子的故事看道德标杆 | 疏敏钩沉

比如有家企业树立了一个爱岗敬业的模范,几十年如一日地兢兢业业不求名利,家里的孩子高考他不陪,家人生病他也无暇照顾,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企业和事业。自然,有些上司对这样的员工会非常赞赏喜欢,但这样的标兵普通人做得到学的了吗?

人的道德树立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过高地人为拔高道德和人性,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美好的道德才能被人愿意不断地复制和学习。

从孔子弟子的故事看道德标杆 | 疏敏钩沉

《疏敏钩沉》

第一财经广播推出的创新栏目,本栏目根据历史故事、典故或古典文学经典人物片段等来剖析现今经济生活和现代企业管理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史鉴今。(更多第一财经广播的短音频产品,您可在阿基米德app中点播。)

17:50~18:00(重播)

主讲人:赵疏敏,沪上著名讲师,精通历史、金融、经济法学,同时受聘于全国各地企业教授公司管理和金融理财等课程。

作者:赵疏敏 财经讲师

监制:叶柳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