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科举制看如何寻求创新与制度的平衡点丨疏敏钩沉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9-16


从科举制看如何寻求创新与制度的平衡点丨疏敏钩沉

作为一个企业再创新和维护稳定之间往往会有矛盾会有冲突。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但鼓励创新的结果有可能就使得企业原有秩序被打乱;另外一方面,一旦把它给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条文的东西,又难免会遏制住市场的活力或企业自身的活力。

【疏敏钩沉】

众所周知科举制创建于隋唐时期,刚开也是挺不靠谱的。之前大家可能有误解,认为科举不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吗?还真不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考试是辅助的,主要是靠政府官员的推荐。隋唐时期以写诗歌为荣,很多人到长安先会把自己写的诗歌交给当时的主考官看一看,让主考官留个印象,等到考试的时候,主考官便会力荐此人:他的诗歌写得很好,就算卷子答得不是很好,也能加个印象分。所以那时候的考试真是一点儿都不严格,甚至有一点儿戏。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本身的缺陷性,所以当时很多人并不以考科举为荣。比李白就不愿意参加科举,一心想做诸葛亮式的人物,承望君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样看重我,做到礼贤下士。

从科举制看如何寻求创新与制度的平衡点丨疏敏钩沉

当时隋唐很多知识分子都是这种心态。当时甚至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类似浪荡子弟,专门组织考试作弊当作风流雅士之举。唐朝有一个著名的词人叫温庭筠,他就经常帮人家代考,而且每回都能考中,可以想象当时唐朝的科举制是多么不严肃,虽然如此,但可以看到唐朝有才华的文人辈出,很多人才都是通过科举走出来的,所以倒也不能说它一无是处。后来到了宋朝,科举制越来越严格,特别防范了类似唐朝的作弊。宋朝实施了两项政策,第一个是采用了“糊名法”,就是把试卷上考生的名字用纸糊住,可以有效地防止事先考生与考官暗中串通作弊。

再比如当时还增加了一个考试级别,叫殿试,就是主考官是皇帝本人,殿试录取人才是皇帝的职权而不是臣子的职权,防止臣子与考生之间建立起师生关系,将来形成割据,造成党争。从而形成考生从源头上都是天子的门生,将来只能效忠于皇帝。等到了明清两朝的时候,出现了八股取士,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是迫害知识分子。但客观地讲,八股取士确立之初它也是有逻辑线索的,不是简单的愚民政策导致的。

从科举制看如何寻求创新与制度的平衡点丨疏敏钩沉

任何一个政策出台必有前因后果,通常是一个历史逐渐演变的过程。比如为什么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只能是四书五经?如果国家不规定一个统一的教材标准,那么考生的答案出来以何为正确呢?其实单单对于四书五经的理解还有偏差呢!所以明清两朝规定只能考四书五经,注解只能是朱熹的注解。其二,八股取士的时候要求文章一定得是八股,是很限制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吧?但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角度可以考量文章的写法多样,你很难给出评判。每位考官在执行的时候也很难拿捏尺度。比如高考中不允许写诗歌,因为考官很难判断诗歌的好坏,所以高考早几年的作文题会明确只能是议论文或者是散文。当年八股取士最初也是为了规范文体,而且字必须是标准楷书,也叫“馆阁体”。写草书行书都不被允许,也是为了防止作弊,因为不同字体容易事先识别。所以有些看似不好的东西,实际上它的渊源自有因由。

从科举制看如何寻求创新与制度的平衡点丨疏敏钩沉

随着明清两朝八股取士对知识分子的束缚,考试题材只允许四书五经只能用朱熹的注解,结果是科举制越来越窒息,科举制的负面影响加速了它灭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最初非常创新的事物后期没有规范,越往后便越不规范,导致科举制如同戴上桎梏逐渐僵化,逐渐走向了衰落。

作为一个企业再创新和维护稳定之间往往会有矛盾会有冲突,在创新和制度稳定之间,作为企业家该如何兼顾?既让一个企业充满活力,又有规矩可循,有制度可以作为保障,这个临界点在什么位置上?这是我们企业家去经营企业穷其一生所要探索的一个关键的节点。

从科举制看如何寻求创新与制度的平衡点丨疏敏钩沉

从科举制看如何寻求创新与制度的平衡点丨疏敏钩沉

《疏敏钩沉》

第一财经广播推出的创新栏目,本栏目根据历史故事、典故或古典文学经典人物片段等来剖析现今经济生活和现代企业管理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史鉴今。(更多第一财经广播的音频产品,您可在阿基米德中收听。)

17:50~18:00(重播)

主讲人:赵疏敏,沪上著名讲师,精通历史、金融、经济法学,同时受聘于全国各地企业教授公司管理和金融理财等课程。

往期《疏敏钩沉》精选作品:

作者:赵疏敏 财经讲师

编辑:秦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