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六味归一理论

 包羲老子 2017-09-16

    晚辈我在研究民族医药学的时候发现,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解析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理,藏医理论和蒙医理论都提出了这样一种学说:药物与胃火相遇而被消化后,甘味、咸味变为甘味;酸味是于中间阶段而不变;苦、辛、涩味变为苦味。这就是藏、蒙医学理论中所谓的“三化味”理论,它解释了药物在体内的复杂效应过程。

    但是,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根据在“五行学说的证明”一文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六味产生的先后顺序是:淡——咸——甘——苦——辛——酸。所以,六味归一的过程应该是这样:药物与胃火相遇而被消化后,酸味变为辛味,辛味变为苦味,苦味变为咸味,咸味变为甘味,甘味变为淡味,淡味变为无味。

    宇宙越是发展越是丰富,但人与药物却是越推进越是归一。这就是六味归一理论的基本精神。从酸味归为淡味,其实质是大分子分裂成小分子的过程。这里面同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过程。随着药味逐步归一,药效被逐步释放出来。而药味的功能作为一种功能是时刻具备的,时刻都能发挥作用,只要它们遇到适合自己的疾病的话。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所有的药物成分在体内的作用过程都遵循“味归一”理论,但并非所有的药物成分都完全按上述步骤进行演变。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药物成分在体内只完成一个步骤的演变,甚至有些药物成分根本就没来得及发挥它的药理作用,就匆匆忙忙地溜出体外了。

    在药食五(六)味归一的过程中,只有药性比较烈的药物经过第一轮的能量损失后才能保留有效的药理作用,而那些性缓的药物,也就是药理强度不大的药物在经过第一轮的能量损失后,其能发挥药理作用的性味已经所剩无几而可以忽略,因为能量损失的方式是呈几何级数逐步损失的。

    总结起来,则六味归一理论的表述就是:

    药食六味在人体的过程是按照酸味变为辛味,辛味变为苦味,苦味变为咸味,咸味变为甘味,甘味变为淡味,淡味变为无味这样的规律而逐步归一的,过程中保持药理性质对应不变,但能量呈几何级数逐步损失。

    论述到这里,本理论其实还是不成熟的。首先,我在解析很多本草的药理现象时,极少用到这个理论,并且,本论的论证过程过于简单连自己也感觉过不了关。但既然藏、蒙医学理论如此不约而同地提出这种学说,又不得不令我进行深深的思考,因此晚辈希望利用当今网络的技术,能够聚合众人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本论再深入研究是否必要?是否实用?最好举例说明。再者就是,如何进行更科学的论证?还有其它规律吗?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旦被晚辈采用,我定然将您的名字以及语录记载在晚辈的学术专著《发现中药》(曾用名《钟君采药录》)里面,并赠书一本以作纪念。交流可发邮件至acan159@126.com,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