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病史:男,54岁。间断咯血半年。 B超示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肺舌叶开口瘢痕狭窄,左上叶走形扭曲,支气管镜刷检、肺泡灌洗液均未找到肿瘤细胞。肿瘤标志物CA125、鳞癌相关抗原明显增高。PR3-ANCA升高,抗平滑肌抗体阳性。血常规3次白细胞均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10%。 胸部CT:左肺上叶纤维条索影与胸膜相连,呈“隧道”样改变。左肺舌叶不张,左肺体积缩小,心包积液明显(图1-4)。 图1 图2 图3 图4 诊断依据:老年男性,咯血半年。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明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1.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2.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综上所诉,寄生虫感染可能性大。 最后诊断:肺吸虫病 诊断依据:患者心包引流液为血性浑浊液体,细胞总数30000×106/L,白细胞计数12800×106/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80%。心包积液内查到肺吸虫。 分析:肺吸虫病是并殖吸虫在肺部寄生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在我国,主要由卫氏并殖吸虫和四川并殖吸虫引起。主要因生食、腌食、醉食、半熟食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蝲蛄或饮用囊蚴感染的溪水而感染。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哮喘样发作、呼吸困难等。 影像学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片状、云絮状阴影,边缘模糊,在片状或结节状阴影中见数个蜂窝状小透明区,单房或多房,中下肺野为著,病灶不固定;虫体移行形成的隧道征; 可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气胸,胸膜增厚及缩窄性心包炎。肺吸虫病好发于胸膜下肺边缘,隧道征对肺吸虫病的CT诊断具有较高的提示意义,但出现率不高,常以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大片炎性浸润灶等非特异性表现多见。 本例患者“隧道征”明显,为肺吸虫病特征性影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