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里的古营盘

 jigucun 2017-09-17
 
 
 

 




      位于毕节市赤水河畔“鸡鸣三省”的林口镇、团结彝族苗族乡与四川叙永、云南镇雄交界,这里群山绵延,一泻千里的赤水河奔流而下,这里从古至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康家营梁子上至今还残存有两处古营盘——“塞辘轳山屯”、“长春屯”遗址。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清咸丰七年(1860)三月,苗族领袖陶新春、陶三春兄弟不堪忍受清王朝的统治揭竿而起,在贵州最高峰下的韭菜坪发动苗族起义,汉、彝等兄弟民族纷纷加入义军,起义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横扫黔西北大地,起义军还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于咸丰十一年3月一起围攻毕节县城达70余天。

  赤水河畔的土绅康兆寅为保护家产和族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造“塞辘轳山屯”。据《毕节县志》记载,“塞辘轳山屯”建造在高数百丈的山上,前面是悬崖绝壁,后面深沟百丈,有樵夫打柴的山路可攀藤而上。左面山势较斜,沿山梁有窄路可通上下,筑有一寨门稽查奸细。在营盘设有炮台,林口一带数十处营盘均听此屯炮声的调度,相节胜利互支援。清同治王戌年(1862)九月太平天国义军曾围攻该屯5日均未攻克。1863年陶三春苗族义军王二凤率队从樵夫打柴的山路攀崖而上,屯兵不防,而被攻破,团总康兆寅在此役中被击毙。“塞辘轳山屯”虽然毁于战火,但现在还可见部分残墙。

  “长春屯”位于营坪村康家营村民组,由当地土绅康兆蓉修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据《毕节县志》记载:苗族义军曾围攻该屯,达十五日,由于该屯地势险要,三面是万丈悬崖,一面筑有5—6米高的石墙,屯中有蓄水的石槽,可供人饮用,而未被攻破。“长春屯”现仍保存完好,寨门宽1.5米,高2.4米,寨门上方长方形石梁上刻有“长春屯”三个楷体大字,“春”字的下方刻有一虎头图腾,左镌有“同治甲子年”5字,右镌有“康兆蓉创修”5字。营盘内原建有房屋,现基础仍在。寨门旁的石墙长达100余米,厚1米,平均高为5—6米。墙上还有射击孔。据屯下康家营村民组的村民介绍,在“长春屯”的悬崖峭壁下,至今还可见当时战死义军的尸骨。

  站在林口镇至生机镇的公路上,群山之中云海茫茫,显露在康家大营梁子上的古营盘,仿佛还在讲诉昨天的故事,山中传来的风声好象还是那一百多年前大战场人马战斗的嘶吼声。

  图①远眺“长春屯”。

  图②绵延的寨墙上布满了枪眼。

  图③“长春屯”寨门上的大字苍劲有力。


来源/毕节日报    作者/聂宗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