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一谈肠瘘肠梗阻相关ARDS诊治。 背景资料: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高病死率而倍受关注。 患者为76岁女性患者,直肠癌术后3年,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查胸腹部CT如下: 考虑到患者梗阻症状明显,入院心率125次/分,血压96/72mmHg,体温37.9度,呼吸15次/分。完善相关检查,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发现部分小肠中段约50cm扭转坏死,遂切除坏死肠段行肠肠吻合。 术后患者入住ICU,在ICU住院第二天发生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患者胸闷症状明显,氧饱和度由90%以上下降至80%以下。 肺部CT如下: 给予高流量吸氧仍不能维持氧饱和度(<80%),测PO2:63mmHg,PCO2:42mmHg。 分析:该患者肺部情况为腹部肠坏死中毒症状导致的继发性改变,如果腹部情况稳定,肺部情况会迅速好转,决定按ARDS进行治疗。 可选治疗措施:包括机械通气和非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 非机械通气治疗:肺水清除与液体管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补充疗法、β受体激动剂应用、他汀类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抗凝剂应用、抗氧化剂与酶抑制剂的应用、血液净化治疗、营养干预等。 最终选定方案:无创通气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甲强龙)+抗生素治疗(美平)+抗炎治疗(乌司他丁+血必净)+静脉营养(卡文+鱼油)。 96小时后复查胸部CT: 明显好转,患者返回普通病房治疗。 2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患者治疗前后腹部情况对比 ↓ (左为治疗前,右为治疗后) 讨论: 1、该患者肺部无基础性疾病,ARDS发生是由腹部情况所继发的,该患者治疗ARDS的主要原则是祛除诱因,因此针对腹部情况的有效治疗和症状缓解是肺部情况改善的根本所在。 2、ARDS治疗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有效治疗策略,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治疗方法尚在探索之中。 3、鉴于ARDS可有多种原因诱发,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4、ARDS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保持足够的血氧浓度。该患者ARDS发现及时,在早期的炎性渗出期即给予合理的通气及抗炎治疗,肺部情况随腹部情况好转而迅速恢复。而对于严重型ARDS治疗必要时果断采用有创通气。 5、对于继发于腹部情况的ARDS,及时进行腹部情况的有效处理是防治的关键。优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也有助于降低ARD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6、对于腹部急重症手术处理后应高度警惕继发ARDS的可能性,及时处理,未雨绸缪也是防范的关键。 7、该患者ARDS在有效治疗后迅速缓解,完全得益于腹部外科情况的有效控制,如患者病情特殊采取合理的“损伤控制”及“确定性”手术也是有效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