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种漏洞百出的对虾防病理论,你怎么看?

 a学無止境 2017-09-17



虾养殖到现在,不难是不可能的了。暴雨的威力之下,人人都是哈雷莱特,人人都有自己to be or not to be。一线的技术专家各有奇招,相对而言,水产科技界的表现,则相对落后,虽然理论不断更新,每个理论背后,都有大量的成功例子加以佐证。


反过来,遗憾是,这些理论也经不起反推,每个似是完美的理论,都有大量失败的例子证明其局限性。这正像昨晚巴西打克罗地亚,看坚强的克罗地亚的防守,最终还是洞穿三蛋。


虾病爆发的根源与防治体系理论,首推首席科学家的“环境胁迫论”。
环境胁迫论认为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导致了养殖的风险增加,池塘恶劣的环境,只有通过降低养殖密度,并通过“生物防控”的办法来缓解,简单而言,少放苗、多放鱼。这个花了大量国家研究经费的课题,得出这样的结论,实在让人不服。


试问,湛江或惠东高密度养殖,往往放苗数以十万计,成功的例子的多的是,即使是北海的半精养,放苗也过十万,每年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反过来,采取首席理论的养殖方式的大量土池,失败也多如牛毛吧?


何况,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展,土地越来越珍贵,沿海池塘资源越来越少,这种低密度养殖方式,如同当年的大塘粗放养殖,实不能代表未来养殖发展方向。

弧菌理论同样存在各种质疑的声音
实践表明,肝脏收缩并偷死的对虾的池塘,有时池水检测的细菌数量很少。反过来,池水检测弧菌数量很多的虾塘,对虾却生长良好,产量奇高,按此理论养殖指导养殖,以控制弧菌数量为主的养殖方式,不仅会导致大量抗生素的使用,还进一步恶化养殖环境。

藻毒素是新近推出的一种理论
包括珠江所的一教授他们,也同样持此观点。一些成功的例子,佐证了此理论。但实际上,这样的观点解释不了早春放苗十多天就开始大量死苗的原因。试问,这些池塘还没有开始育水,藻类数量几可忽略不计,藻毒素从哪里来??


几年来,大家提倡养虾先养水的观念,保持正常池塘藻类水平,缓冲各种水质指标,并补充池塘氧份,是大家共同认识。一下子,突然藻类都成了虾病凶手。你可以相信,我要保持怀疑态度。

我自己也是半桶水,要我找出原因,我也不会。私下认为,不管什么理论也好,大家都可以相信或不相信。但改变或增加池塘硬件,才是最关键技术-----
池底硬底化:减少池底耗氧;
排污方便化:减少细菌生存空间;
增氧立体化:氧气更充足;
养殖池塘面积更小、更精养:减少风险。也许这样,成功率会提高一些。

(文章来源:中国水产论坛的知名网友“少数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