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范的查、便捷的放——物联网“智检”守护世界第一大港

 来来永胜 2017-09-18

201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2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7%,再创历史新高,连续第5年位列世界第一大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更是为上海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面对数量巨大的进出口商品执法要求和加快物流速度、确保口岸高效运转的压力,“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物流溯源系统”应运而生。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不仅仅是这里越来越多的注册企业,不仅仅是这里越来越便利的进出口货物流程,也不仅仅是这里货源越来越丰富的DIG(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更新鲜的是,原本印象中严肃刻板的政府监管部门,也紧跟潮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自贸区一线,与进出口贸易有着密切关联的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报检员、货运代理乃至进出口商的眼中,最兴奋的,莫过于在智慧口岸建设中不断遇到的“智检”那些新鲜事儿。


以往,查验大厅总是人头攒动,单证堆积如山,窗口应接不暇;外贸企业为了一票进出口货物的报检、报关,总得奔波几个来回;查验现场,检验检疫人员一边查验一边不厌其烦地翻看单证核对,还要完成大量的原始记录,最后还要开具纸质的放行单。


如今,这样的情形已大为改观。在自贸区口岸监管现场,一辆待查验的集装箱正在缓缓倒车,停靠查验平台。与往日不同的是,查验人员手里的纸和笔不见了,换成了一个带有RFID读写装置的移动执法终端。集装箱抵达后,查验人员开启终端,挑选出货物报检号,按下“接单”键后,开启了无纸化的全新查验模式。查验前,查验人员的手指在移动终端上划动着,翻阅着货物的必要单证电子信息;查验时,查验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按照设定的程序和格式,规范地记录着集装箱、货物的现场情况,对疫情、不合格、取样抽检等情况一一取证在案,完成规范受控的查验。原来,查验竟然可以不需要纸!


以往,查验工作完毕,查验人员需要查完所有的现场(集装箱)货物,再手捧着大叠的单证,在焦急的货主催促声中跑回办公室,在多个原始记录、电子监管系统上逐一完成查验结果登记与放行指令的确认发送,货物才能正常驶离监管闸口。


如今,取而代之的则是查验人员现场在移动终端上的“一键轻触”,电子化的查验记录和放行指令便立即通过内部受控的无线网络交互给局端业务平台与口岸电子监管平台,无延时地向海、空港等电子闸口发出放行指令,完成即时便捷的放行。


以往,货物在口岸监管区查验完毕运送至货物使用目的地或下一段监管区域时,为防止不法分子私自调换货物,都会加上一个塑料或钢丝封识(俗称炮弹封);然而巨大的利益驱动让很多不法分子不惜涉法进行偷盗、换货行为,模仿复制封识不胜枚举。


如今,查验人员现场的各项操作、取证材料都直接上传至云端服务器,远在千里也可随时调阅。查验人员加施的也不再是原始的炮弹封,取而代之的是RFID专用电子封识。别看它只有打火机大小,却包含了此前查验放行过程的全部信息,还可叠加温度、湿度、震动和GPS定位等各种功能,并使用了国家保密算法,具有防伪、防转移的特点。授权用户通过云端网络数据或者扫描电子封识,就能获知货物之前的物流、执法情况和现在的状态。原来,追溯可以不要“保镖”押车啊!


规范的查、便捷的放,这就是上海国检引入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融入口岸执法实施的“即查即放”现场查验放行模式。目前,该模式作为自贸区创新制度之一,已成功应用于上海自贸区,并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浦东新区、外高桥港区得以示范应用。截至2015年1月底,已对4.43万批进口货物、7.94万批集装箱标箱实施现场查验放行,共为客户节省物流时间约3.25万小时,增长盈利空间约1650万元。


当不远的将来,作为企业家的您,发现您生产的“made in China”的出口商品,由于在出国装运前完成了检验检疫流程,在国外口岸享受了“免于查验”的待遇;当您的进口商品由于监管部门执法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不用在各地被反复抽查送检……请想到我们“智检”。


当不远的将来,作为消费者的您,发现通过手机扫描电子标签,就可以知道购买的进口消费品的前世今生;通过一个小小的链接,您对进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就不会投诉无门……请想到我们“智检”。


繁华深处,国门前沿。这样的一个个用智慧、用科技点亮美好生活的“智检”故事,还将继续传递和演绎着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