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朝花夕拾》的导读

 渐新堂 2021-01-21

关于《朝花夕拾》的导读

渐新堂

      《朝花夕拾》作为名著导读,已经十多年了。

       因为过去的名著导读是作为全书的附录,放在课本最后,也因为中考多数地方没有直接考查名著阅读,因此就更加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

       现在的《朝花夕拾》,作为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的第一本文学名著导读,编排在了前半期,即第三单元后。再加上近些年来对文学名著的特别关注,其受到热议的程度陡然提升。

       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朝花夕拾》很难承担起让初一的孩子顺利进入文学名著阅读的喜爱境地。

       一些教师反映,学生根本难以理解这一本所谓的散文集,不少学校只得无奈地给学生推荐其他的的富有故事情节的小说来开启孩子们的砖头书的阅读之旅。

       教师们反映:生字生词太多,学生无法进行顺利阅读;时代背景太复杂陌生,学生阅读之后一头雾水;文章七拐八拐,学生没有办法理出头绪。

       当我向有关负责的人员谈及此事时,得到的回答是,多年以来都是列入了文学名著导读的书,从来没有人说过啊,何况的确是鲁迅先生写的儿时的回忆,还是值得阅读的。

       为了弄清问题,最近一边工作一边阅读了《朝花夕拾》,半个世纪前的阅读印记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是,重读的认真却使得自己有了新的认知。

       首先是《狗猫鼠》,给人当头一闷棒,使人深感艰涩,我们的儿童估计怎么也难以阅读得进去。文章里的回忆是大多关乎打笔墨战的文字,没有当年的文史常识,高中学生也是难以理解文章中转弯抹角的辩解与申述的,以及投枪与匕首的所向披靡,文意的真正指向。

       其次是冗长的引用与琐碎的夹注式的表达方式,且不说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调整时期的语言,孩子们阅读起来的确非常头疼。句子的表达,古文外文的引用,诗文的化用,以及掉书袋似的率性用字,都给识字量不大,阅读量不多的初一学生带来很大的视觉障碍。对于一般的孩子,要从《朝花夕拾》开始阅读出兴趣来,似乎比登天还难。

       再次是文章涉及的人物事件太多,让读者在缺乏阅读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茫茫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面对那些骂人的批人的话语,面对那些带血的拭血的冷笔曲笔直笔,不要说学生,就是现在的语文教师,不要资料恐怕能够理解的也寥寥无几。

       实际实施的情况是,因为中考大多不去触碰这样的文学名著,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轻轻提一句了事,不去认真进行导读。少部分比较忠实于教材对语文有所追求的教师,则做出了灵活处理:要求学生只阅读三篇,即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有一定文学修养爱好的中老年教师,则常常要求学生在三篇的基础上,扩展开来再阅读一下《父亲的病》《琐记》,最多增加过去高中二三年级才学习的《范爱农》。

       要知道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三篇文章,教师要费多大的力气才能够给学生梳理清楚,一般情况下,青年教师的汇报课比赛课,都是不敢去触碰的非常艰难的课文,更不用说其他的文章了。

       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对需要通过文学名著阅读走向爱好阅读且自由阅读的初一孩子来说,过半的篇章都不太合适。

        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酵,影视游戏网络深入骨髓,大量的强烈火爆的视觉听觉刺激铺天盖地而来的时代,孩子们要静下心来阅读,已经是承受着巨大的诱惑挑战了。如果我们还不去考虑让初一学生在富有情趣,满怀期待的故事阅读,情节丰满的结局期待中,开始孩子们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启蒙,我们后来的文学名著的导读面对普通的孩子,会更加艰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