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文物古迹
望亭历史悠久,出土文物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望亭镇南7公里处的小华山遗址出土的釜、鼎、豆等生活陶器,镰、刀、砺、锛等石制生产工具为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遗物,距今6000~7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衍生息之地。镇内有古桥50座、古庙遗迹10多处,古墓、古井、石器、陶器、瓷器、古兵器、古钱币不下数千件。古代文人游览古长洲苑、望亭驿留下了诸多诗词文章,为后人研究考证古望亭的由来、探索小城镇发展史提供了大量依据,同时也为望亭工业发展和旅游业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节 遗址 古迹
一、遗址
肖家浜遗址
肖家浜遗址在望亭镇西北约0.5公里,位于姚家浜和肖家浜的交会处,俗称河滩头,东傍京杭大运河,西距太湖约1.5公里。遗址分布在肖家浜以东的一片旱地上,周围河溪纵横,地势低平。据考证,遗址位置正处于春秋吴王阖间营建的长洲苑废墟的西南隅。在遗址中曾采集到出土的陶鼎、陶豆和石斧、石锛等生活用具及农耕器具,均属崧泽时期的遗物。
鲇鱼口遗址
鲇鱼口遗址在望亭镇西北约2公里,位于沙墩港(亦称乌角溪)南岸,地属妙家里村。这处遗址出土器物不多,可能与地处河滩边缘有关,所见的有夹砂陶鼎、石锛、双孔石刀、斜柄厨式石刀、竖柄石钺等,都是太湖周围良渚文化的常见器物。
寺前村遗址
寺前村遗址位于望亭镇西约6公里,濒临太湖,在前溪港北岸,地层已接近太湖水位,由于水位的涨落,采集到的器物不多,所见有夹砂赭褐刻划纹鼎足、不规则长方形石钺、竖柄式石钺等,为良渚文化时期遗物,距今4000余年。
旺家墩遗址
旺家墩遗址在望亭镇南(偏东)约1公里,地处沪宁铁路和大运河两条平行线之间,采集到磨制不精的石凿和已残缺的有段石刀,段的下部成凹槽形,为以前所少见。石刀形制比较单纯,可能已属金、石并有的马桥类型文化。
前溪港遗址
前溪港遗址离望亭镇西南约7公里,濒临前溪港北岸的太湖出口处,已采集到的器物有磨制不精的石凿等,所处时代和文化面貌有待进一步考证和发掘。
长洲苑遗址
长洲苑又名吴王苑、吴苑、茂苑,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建,为先秦时期国内第一胜景。长洲苑在今望亭镇境内,占地4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心在月城(古称越干王城)一带。
长洲苑以江水洲为苑,有朝夕池及潮汐奇观,为吴王圈养禽兽、种植林木、游猎的场所。故有“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之说。长洲苑于晋代为战争所毁,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词和怀古诗篇。长洲苑古迹已废,至今尚存鸬鹚墩、麋城桥、白鹤溪、观鸡桥、莲陂、朱(猪)宅港、仕莫泾、杨柳墩、花泾角、桑白桥、梅园里等几十处古地名。
越干王城遗址
越干王城遗址在望亭镇北,中心城为1平方公里的方城(被大运河分割成上塘月城和下塘月城),四周筑有土垣,内有五纵、五横10条河道。外城约25平方公里,基本上2里1条河,1里1条浜,适度1条泾,以河通水,以泾排水,以浜引水,形成以江水洲为特征的水网平原。2000多年来,越干王城历经大小战争几十次,遗迹悉数被毁,仅剩下土城(月城)夏禹奠(下圩田)祀行宫以及反映干民族生活、生产、居住的带干字的古地名和干民族独特的用语。
二、古迹
望亭堰
望亭堰又名洪水闸(谐音洪山闸),实际为石塘坝,始建于隋大业十年(604)。望亭堰地处古郡界,为太湖、鹤溪(古运河)、蠡河(今望虞河)之汇合处,堰筑于乌角溪(即沙墩港泄水入运河的古鹤溪之旁)。《吴郡志》云:“设堰者,恐暴雨流入于域也。”
望亭驿
望亭驿原名御亭驿,《太平寰宇记》云:“御亭驿在州(常州)东南一百三十八里,与地御亭在吴县西六十里,隋开皇九年置为驿,十八年改为御亭驿,唐李袭誉改为望亭驿。”望亭驿地处古鹤溪之旁的古驿道上,明《洪武苏州府志》载:“元平江路境图二十,有望亭驿于运河西岸南面。”驿站历经战火焚毁,几次迁移,唐在通波桥(通吴桥)南望亭界,后南迁响水桥,明初迁到问渡桥北100米处,响水桥南堍,驿站作马仓房,房后土地为放牧的马场,地至马场浜,共有供养土地500亩,养马71匹。1913年裁撤,共历时1315年。
吴驿道
元《无锡县志》云:“出洲南门迤延望东南行,过新安镇至望亭乌角溪口通吴桥与平江路长洲县界驿道接,从此经平江城为洲之南驿道。”驿道经望亭通吴桥沿大运河西岸经响水桥、仕莫泾桥、双白桥、游龙木桥、北青石桥、南青石桥、花泾桥、善庵桥、陈帝桥、金鸡讯桥经浒墅关至苏州。明清时期,大运河西岸离河10~30米处建有宽5米以上的石子路,专供马跑,当时群众称为“兵路”,至民国全毁。另外,如遇水位涨高,驿道无法通行,则至浒关走阳山东边吴故陆道人苏州,路途有40多里。
夏禹奠
夏禹奠,俗称下圩田,又名自杏(hang)冈,地处太湖村5组,清同治《苏州府志》云:“长洲县五都四图夏禹奠。”即北为马安溪,南为马干港,东至庙浜,西临太湖,总面积450000平方米。据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干王城祭天、祭神、祭川、祭山、祭远祖的地方,所有的墓、坛、蝉及四周土城(垣)尚存。又一说:大禹治水有功,后人为纪念大禹而设的祭奠场所。《越绝书外传·记地传》云:“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
月城城门
月城又名越城,原是越干王城,在明朝中期防倭寇而重筑月城,利用原干王城的部分,开河筑城约2平方公里,并设置东、南、北三门。南门即响水桥前吊桥,跨月城河有木桥。清雍正时大运河修拓而撤,建一品桥,又名响水桥。北门跨月城河与蠡河合流处,称为北栅口,晋代始建。清雍正时运河直航后改称为卡子关口,故在运河西岸有关桥。东门跨古月城河,雍正期间拓宽运河,改道直航,把原月城一分为二,即成上塘月城、下塘月城,筑了三个坝,变成鱼池、菱塘,即现在热水河,东门废。
杨柳墩
杨柳墩地处大运河望虞河交汇口,面朝太湖,原有30000平方米,地势险要,四面河围,历为军事要地,明将常遇春在此与罗木争夺半月之久。太平军筑炮坛防守,以镇太湖。杨柳墩出土文物以明清时期为主,也有几何印纹硬陶等。1992年,望虞河闸工程占用了杨柳墩大部分,其余在河中。
鸬鹚墩
鸬鹚墩,一名蚁墩,地处一品桥南,古运河西岸,方圆近万平方米,四面水围,墩约2亩,高4米,误传谐音称“三国鲁肃墩”。出土文物为汉代陶罐,及宋古墓。该墩处于古长洲苑内,又在古鹤溪旁,故疑为长洲苑游猎的一块组成部分,是鸬鹚捕鱼养殖的地方。
猪石缸(朱宅巷)
朱宅巷,又名猪石缸,古称豨巷。地处古运河北岸古郡界之地,现何家角村,四面为河水,只留东100米未通。至解放前还是浜地,荆棘丛生,是有名的玩鸟“黄雀”产地,闻名沪宁。1994年运河拓宽,出土文物有战国黑陶罐,唐瓦当,宋代、明朝汲水陶罐。在河东河渎桥旁猪婆墩出土文物有几何印纹陶罐碎片、石凿等及新石器时代文物2件。
朝夕池
朝夕池地处吴王长洲苑,即古长洲乌角溪。据唐《吴地记》载:“长洲县……北三里有乌角溪,广八里,深四丈,西入太湖。”考之:朝夕池即现望亭古长洲苑旁的沙墩港,长1700米,阔100米,总面积250亩。该地西连太湖,东接古蠡湖(即望虞河)入长江,又泄入运河,因地处江水洲,受太湖风向变化,水位涨落明显,西南风转东北风时,涨落达50~70厘米。在古代因通大江,潮汐现象更为突出。宋以后兴修水利,废望亭堰,分水入运河,潮汐现象逐渐消退。
马岗
马岗在今望亭镇西南3公里,从孟河村汤家浜,向东延伸经项路村、巨庄村,至华阳村。马岗高3~4米,宽3~5米,据记载为吴古陆道遗迹,是古代官方文书传递用马道。又说是明代大富翁沈万三家驯马练骑跑马之岗,故称之为“马岗”。
《苏州府社仓事宜碑》
《苏州府社仓事宜碑》,原立于望亭镇华阳庙内,碑宽72厘米,高150厘米(现碎为两截),碑为青石质,上额部阴刻篆书:社仓事宜碑记,两侧阴刻曲线云纹图案。碑文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上部为明代隆庆年间户部郎中、苏州知府蔡国熙所撰《苏州府社仓事宜记》,下部为社仓事宜条款,包括:选举、社仓簿设立、所收物、收储日期、放兑日期、收储及放兑方法、社仓初建十年中的利息法及十年后的利息法、荒年时放赈方法等共计21条。此碑埋在华阳村部楼房墙脚上。
《苏州府社仓事宜记》立于明隆庆二年(1568),推行社仓法,此碑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明代社仓管理的制度,是现代研究明清经济和社仓管理方法等有关制度的重要碑刻资料。
第二节 出土文物
一、石器时代文物
石器时代的文物主要有肖家浜、鲇鱼口、寺前村、旺家墩、前溪港等处出土的大量石斧、石锛、石凿、石钺、陶鼎等。

石斧 采集到5件,磨制较精细,器形上下呈扁平长方梯形,两面磨刀,断面成菱形,器身上部有两面钻成的圆形穿孔。
石锛 收集到7件,器形较小,磨制尚精,多数作扁平长方形,直胸,弧背有脊棱,单面磨制刀口,迄今仍锋利,最大长10厘米,宽5.5厘米。

石凿 发现最多,计39件,多数已残断,器物本身比较厚重,平面呈长条形,刃口由一面磨制而成。最大的尖头凿长17.5厘米,最小的长5.5厘米。
石钺 大小共29件,用于耕地石器,大者长16厘米,小者仅6~7厘米。形状有斜柄和竖柄两种,以斜柄为多,一般器身磨制粗糙,体厚而重,刃部均有使用伤痕。
石刀 有7件,其中一件较完整,器身扁平,两端作圆形,单面刃口,有使用痕迹,上部钻有两个小圆孔,可作系绳携带之用。最大的刃洞直径13厘米。
耘田器 1件,磨制较精,器身薄,平面为半月形,两面磨刃,刃口有使用伤痕,精柄厚身,前端成形,显系经常使用的农具。
陶鼎 采集到5件,为夹赭褐陶,以羼细砂为主,含石英较多,烧成的火候甚高,陶质颇为坚硬,敲击有清脆声,鼎足有扁平三角形、椭圆形和长条丁字形等。

罐、盂、执把 采集不多,陶质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两种,形状有宽扁鸭嘴形和圆形上翘鸭形等。
二、春秋战国文物
春秋战国时代文物主要有旺家墩遗址采集到的几何印纹硬陶碎片,这些碎片有回纹、方格纹、麦叶纹、席纹等,陶质坚硬,一般呈赭褐色。还采集到青铜剑、青铜箭、陶弹丸、石弹丸。还在沙墩港上发掘出大量独木棺墓等。
青铜剑 采集到3件(其中2件流失),仅存1件。剑身长31厘米,宽3.7厘米,柄残长8厘米,柄宽2厘米,总残长39厘米,通体修长,断面呈菱形,造型似越剑,而不同于剑首尖窄,是剑身较宽的典型吴剑。
青铜箭 采集到6枚,身残长2~3厘米,中间有凸棱或有翼,断面呈菱形。上述青铜器的合金质量相当高,埋在地下水位相当高的滨湖平野土层中数千年,仍能抗拒锈蚀而保存得相当完好。
陶弹丸、石弹丸 发现较多,直径一般为3~4厘米,出土地点在太湖沿岸一带,弹丸是古代太湖地区先民狩猎的利器之一。
独木棺 在濒临太湖出口沙墩港上发掘到20余座独木棺墓群,独木棺的形制首端成尖状,与常州市淹城河中出土的独木舟相仿,尾部断截,断面呈“U”形,长约2米余,其控削巨木内部的块状痕迹十分明显,外部则平滑无痕。
三、汉代文物
在望亭月城古遗址发掘到汉代釉陶器、筒瓦、板瓦、陶井圈、空心砖等文物。
釉陶器 有几何印纹釉陶器,其中两只完整的硬陶缸,形制较大,高约30厘米,盘口、鼓腹,往下逐渐内收,最大直径20厘米,陶质坚硬,呈赭褐色,为生活用储存器。

在“夏禹奠”遗址发掘出圆形瓦当,有窗格纹饰和菊瓣纹饰两种,
筒瓦 长34.5厘米,沿长3厘米,外径长14厘米,瓦厚2厘米。
板瓦 长19.5厘米,宽20厘米,瓦厚15厘米,表面粗糙,饰横斜纹。
空心砖 表饰菱形纹,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
陶井圈 在古月城内发现密集陶井圈20余口,井的砌结以陶井圈层层叠置而成,在井圈的相对方向,各开有2个小圆孔,以作诱水的空隙,井深度为5米左右,井内出土汲水用陶壶和细砂砺石及兽骨等。
铁剑 总长度45厘米,剑身长25厘米,柄长13厘米,剑宽3厘米。
四、六朝、隋、唐文物
六朝砖 六朝砖在望亭发掘较多,砖坚实厚重,长36.5厘米,宽19厘米,砖厚5厘米,砖面饰有凸形太阳形。
青瓷器 六朝青瓷器有碗、钵等。
莲花纹瓦 瓦当上有花瓣,浑厚丰腴,为唐代典型风格。
五、宋代文物
砖井 在古月城内此井遗址较多,平面呈八角形,井砖顶端都有凹凸榫槽,互相楔紧,每层的砌结,又互相错缝,颇为牢固。井内还发现众多汲水器,群众称韩瓶,因相传为韩世忠军队的军壶而得名。

瓷器 白瓷盏、碗等器皿,其中一只白瓷碗,胎壁甚薄,瓷质晶莹,似为宋代定窑器。还有一件青瓷茶盏托盘,四边有边瓣形浮雕,釉色翠而滋润。白瓷执壶一件,高23厘米,口径9厘米,器身肩部附两系,器腹前部有一鹅颈流,后部有长形机把,也是宋代佳品。

六、明清文物
明代铁剑 残存总长度42厘米,剑身和剑柄分别为35厘米和7厘米,剑身宽度为3厘米,剑柄宽度为1.5厘米,剑身和柄之间的格尚存,附加的柄把已朽腐不存。

清代铁剑 较完整,剑总长59厘米,剑身长44厘米,剑柄2厘米,剑格3厘米,剑格呈如意头,上镂刻双蝠捧寿图案,相当精致。
清代铁炮、石弹丸 铁炮已送有关部门保存,石弹丸直径7~10厘米,据历史记载,当时月城为太平军驻地而遗留弹丸。
第三节 亭 桥
御亭 又名吴御亭、吴亭。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吴先主孙坚所建。毁于太清年间(547—549)侯景之乱。《太平寰宇记》云:“……与地志御亭,在吴县西六十里,吴大帝所立。梁庾肩吾诗云‘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即此也……李袭誉改为望亭驿。”
纪恩亭 即皇亭。清嘉庆《浒墅关志》载:“本朝纪恩亭在望亭五都一图,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苏州绅士军民立碑,刻有乾隆二年(1737)四月十六日。”
纪恩亭碑 亦称皇亭碑,皇令碑,古有六角亭,碑高2米,阔1米,厚30厘米,刻记江南水灾免粮事告,仿宋正体碑,有石座,高60厘米,碑前有长5米、宽3米的台阶,立于大运河西岸,望亭大桥(问渡桥)北,一品桥(响水桥)南的吴驿道旁,即吴门口。现有皇亭碑弄。据传,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苏州府诸官员立于台阶接驾,80岁以上老人穿黄马褂在此迎候。1938年5月19日下午4时,纪恩亭被龙卷风吹倒而毁(一说毁于1940年7月1日),皇亭碑断为三截,60年代食品站建房将之填在宅脚下,后中间一截挖起,被牡丹村8组一村民弃在自家场角井边。
通吴桥 原名通波桥,又名风波桥、通河桥。此桥跨乌角溪,在古郡界。《宋毗陵志》云:“风波桥在望亭,唐永淳二年(683)建,与平江分境。”通河桥地处大运河边吴县与无锡县交界处。
昌桥 一名沙溪桥,又名山湖桥,位于沙墩港口,在垃沙浜与舟浜之间,桥建于南宋,为三孔凳桥,中孔行舟,两边孔泄水。清雍正年间重建为武康石质桥,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历史上两岸均有驻防,为吴古陆道之桥。
响水桥 原名吊桥,又名一品桥。桥跨月城河,原为明朝抗倭军事用桥,在月城南,一头接月城,进出由吊桥行走,故名“吊桥”。据查,初建于南宋,明改建为五孔石桥,清同治九年(1870)改建为三孔品字形石凳桥,中孔,行舟,两侧小孔排水,形如品字,故名一品桥。水流湍急,落差高低发出响声,故又名响水桥。
南津桥 桥跨仁巷港(张泗港),仁巷港是进出太湖的主水道。此桥始建于南宋,明清多次改建,桥堍北边有兵路,为车马道。
马的桥 桥跨马王潭浜,地处现新杭村,为宋代所建,明代重修,到清代毁。
浪浒桥 桥跨仁巷港,是武康石质桥,建于宋代,明代多次修建,桥侧有石刻雕花、字。1959年,水利工程在桥旁建大型电力灌溉站,桥改建为水槽渡桥。浪浒桥现地处迎湖村。
两瑞桥 建于北宋,《吴郡志》载:“彭华乡出双麦穗与并蒂莲,县建有双瑞堂,而在此建桥为两瑞桥,桥跨南河港,西为古积善桥,都是古主道桥也。”
麋城桥 元《无锡县志》载:“麋城桥,跨长洲界。”清《金匮县志》载:麋城桥在泰伯乡,当是吴王豢麋处,金长合治,考之,月城东自家里旁边,跨乌角溪。
乌桥跨 田港,又名黄渎桥,建于宋代,旁为龙亭,因地处乌角里而得名,为武康石质桥。现有古桥石在宅基村梅家桥。
牡丹桥 跨牡丹港口,建于宋代,武康石质。解放前,由于太湖岸塌而桥毁。解放后把黄渎桥改建为牡丹桥。
问渡桥 现名望亭桥。望亭桥始名北新桥,系青石桥,明代所建。清嘉庆《浒墅关志》载:望亭桥在南望亭跨运河上,有关帝庙耆民吴怡始建,太平天国战火毁桥。清同治八年(1869),有长洲县乡民捐款,由区董许老祥、地方李赤老负责重建为花岗石,拱形步登大桥,桥高5.5丈,宽5丈,圆形顶,桥两面各24级,桥顶刻有“二龙抢珠”封石,顶宽1.2丈,桥座宽2.7丈,桥两面有桥联,北面上联为“是处入长洲离浒一十八里”,下联为“邑口产粮茂鱼肥通河达海”,南上联为“方百里风俗孰厚信亲礼仪”,南下联失。同治八年孟冬吉日立。并把望亭桥改名为南望亭桥刻于桥南,北面刻“古问渡桥”(原建在古运河问渡口而名),同治九年竣工,清同治《苏州府志》记“望亭古问渡桥同治九年重建,刘履芬记”。据传有碑,已失。
古市桥 一名阿奶渡桥,跨蠡河,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三孔圆形洞桥,跨河30米,为无锡周边地区最大之桥,桥上石刻有群众捐款姓名数额,为青石。该桥地处望亭唐家村和无锡县石市,毁于太平天国时期。1993年,整治望虞河工程时建成水泥桥,跨径80米,可行汽车。
巷路桥,跨大渎港,在312国道旁,1988年毁,因旁有公路桥而未修复。
马路桥,跨南河港,桥之阳刻有沈石桥,阴刻有马路庄桥,并有明嘉靖二十年(1541)字样,沈宁施所建,是石桥中唯一原建三孔武康石桥,至今历456年。现地处迎湖村与项路村交界处。
伍象桥,跨南河港,清代几次重建,为石凳三孔石桥。现地处迎湖村与项路村交界处。
四通桥,跨仁巷港,太平天国时期毁。
大通桥,跨摇错河,1958年毁。
清嘉庆《浒墅关志》记,塔平、石下、巷路、马路、伍象、四通、大通在五都,明嘉靖年间里人沈凝、守檬等巨富助修昆山县城余多石料建此七桥,此俱在西岸乡村。经查考,均为统一三孔石拱桥,中行舟,两边泄水,在桥阴刻有“沈石桥”及年月、沈姓造主姓名,均为武康石质三条石桥板,跨5米,宽三块共为1.5米。其中塔平桥、石下桥在通安镇华山村、新合村。
兴隆桥 又名汤家桥,跨汤家浜,为清建登步桥,1958年因建造望亭发电厂而拆除。
尼姑桥 跨牡丹港,原名永福桥,由永福庵得名,桥刻有“长吴两邑里人共建”和“光绪十三年十二月”。1953年、1989年两次修建,现可行汽车。
周福桥 跨董港浜,于同治九年(1870)建,为石登桥。
沪宁铁路望亭段铁路桥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共有望虞河钢铁大桥(122号桥)等6座。望虞河铁路桥跨蠡河(又名望虞河),跨径35米。121号桥跨河渎泾支浜,位于新埂村和何家角村。120号桥跨河渎泾,位于华兴村、新杭村交界处。119号桥跨河渎泾支浜,位于新杭、华兴两村交界处。118号桥跨河渎泾支浜,位于新杭、华兴交界处。117号桥跨善安泾,位于华兴村。
明代建造的石桥还有:柿木泾桥、双白桥、游龙木桥,北津桥,花泾桥、善庵桥、陈帝桥、善安桥、北圣桥、姚凤桥、蔡家桥、张公桥、上街桥(藏家桥)、张泗沟桥、网船桥、溪家桥、船山桥(又名寿山桥)、干鸡桥、大渎桥、畦盘桥(又名杨庄桥)、报恩桥、汗泾桥、仁巷桥等。除了有史可查考之古桥外,还有奚家桥、施公桥、寺东桥、雀干桥、丁家桥、张尼桥、溪桥、陆家桥、梅家桥、陈家桥、朱家桥、黄家桥、董巷桥、张市桥、蒋杏桥、干泾桥、唐家桥、石塘桥、夏家沿桥、葛家桥、青石皮桥、钱家庄桥、夏家桥、观德桥、杭桥、韩家桥、严家桥、西治泾桥、巨庄桥、吴泗泾桥、庙港桥、北石桥等。
第四节 寺庙庵堂
一、诸葛庙
诸葛庙位于五都六图,现望亭太湖村东庙浜西。此庙传说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惠夫人而建。解放前,彭华乡五都村民每年初一、月半都要去庙里烧香祈祷,为亡者赎罪,同时求神保佑全家平平安安。每年正月二十日、十月初九分别为春、秋庙会。古庙内有一尊神像,是白玉雕的女菩萨以及众多神像老爷。解放后曾做过望西乡政府驻地,1958年庙基拆除,建造了太湖小学校舍,现庙基上还有一座小屋,里面有几尊小佛像,逢年过节、初一月半,烧香人众多。
二、马谡庙
马谡是三国时代的蜀国名将。马谡庙又称“河村庙”,亦称为“马侠大王庙”。此庙位于六都七图,现华兴村。原有庙宇前排三间,内塑马谡夫妇像,中间开二扇朱红漆墙门,后排三间,中间两侧厢房,形成四合院子,各屋内都有大小佛像和香火住房,庙内曾有一青石碑,高三尺,宽二尺,刻有双龙抢珠图,碑面刻文注明庙史,此碑在1966年被毁,庙屋改为红星小学校舍。每年正月廿五、八月十九分别为春、秋庙会。
三、迎湖寺
迎湖寺在原彭华乡五都三图(今迎湖村),西晋永宁元年(301),僧大通建,占地千亩,有寺舍5048间,禅寺范围南至浪浒桥,为寺院正山门,北抵丁家桥,东及寺东桥,西临陆家桥、蒋家桥。寺内有东西向小河,两侧有青龙桥和白虎桥,寺门前一条侧砖人字形铺设的御道街,寺门外并列四株沙芳树,系汉代时种植。在浪浒桥正山门有古松柏树,树旁有青石凳台(树、石台均于1958年被毁)。至1930年,还剩20间寺舍,20多尊佛像,由宏宽和尚当家。1938年,由地方绅士出资,重建迎湖寺大殿,并铸铁钟(铁钟已毁)一座,上镌刻出资者的姓名。解放后,寺舍为迎湖小学校舍。迎湖寺与金墅莲花寺、无锡静慧寺并称苏南三大名寺。
四、岳王庙
岳王庙,俗称王渎庙,地处彭华乡五都四图牡丹港口,沿太湖。据考证,该庙为明代建筑物,清代重修,民国初期也重修过。当地名人潘尚志书写匾额一方,题词“中国惠民”。庙中有桂花树,还有两人合抱粗的榉树,庙门前两旁有两只石狮。该庙为纪念宋朝名将岳飞而建,庙碑上刻“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当时岳飞统率大军,曾驻扎在今太湖村5组下圩田一带。庙正中堂内是岳飞像,两边排列有牛皋、王贵、张显、汤怀、岳云、王佐等像。每年正月初九、八月十五分别为春、秋庙会。1959年庙宇被拆除。
五、城隍庙
城隍庙,又称鹤溪郡庙,位于望亭镇下塘街北端。庙门面对大运河,庙门口有门枕石,呈圆盘形,前竖一碑,碑文注明“鹤溪郡庙”。庙内有参天松柏十棵左右。据传,此庙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称帝之后,因纪念其母死于行乞途中,而封母为城隍而建此庙,以受供奉。此庙于1956年因建造望亭电厂吸水池而拆除。
六、华阳庙
华阳庙,又称捍村城隍庙,位于彭华乡五都九图,现华阳村2组。庙原址在离现庙址北约80米的道士坟上,后遭焚烧而向南迁至现址。庙前有座石桥,俗称庙前桥,实名为庙集桥。有一条东西向横街,属庙场,也称庙前街。解放前市面热闹,香火旺盛,每逢春祭农历三月廿五和秋祭十月廿五两次庙会,格外兴旺。由于此庙闻名于四乡八邻,形成了集镇,镇上有茶馆、杂货店、肉铺、酒店、理发店、布店等数十家。
七、都城庙
都城庙,在古彭华乡四都八图,现孟河村17组。相传是古代红莲寺所在地,故现有称“寺前”的习惯。庙两边有东寺浜和西寺浜,中间地段都是砖瓦石地,极难开发。这里有口井,传说从井内拔木造寺,井口石栏非一般机械能吊起。后因寺内和尚不守清规,私造地下室以藏良家妇女,故原寺院被侠义辈所破而烧毁,民间有“火烧红莲寺”之说。一说都城庙是为纪念张士诚所建,张士诚被百姓尊为都城老爷。1954年寺庙拆除,金山石雕塑的佛像在造桥时用来填了桥堍石脚。
八、猛将堂
猛将堂坐落于彭华乡五都二图,现泥图湾村13组。传说猛将是一名善理农事、爱惜庄稼、为民造福之神将,后人为纪念猛将而建造纪念堂。
九、礼教堂
礼教堂坐落于西六都望亭镇下塘街后面,主要是吸收商、农戒烟酒者入教,故群众称“在礼堂”,该堂建于民国初期,解放后拆除。
十、庵堂
解放前,望亭境域内庵堂有十多处:五都一图的青龙庵,武邱乡西六都问渡桥堍的兴福庵,坐落于月城里的青松庵,五都十图的青莲庵,溪桥乡的圆通庵,王家乡的吉祥庵。太湖村永福桥的永福庵,华兴村观德桥的观德庵,包兴镇的永宁庵。四都陈家桥南的崇福庵,长房村古市桥渡口的南庙庵,堰头村大有四场的旁社庵。太湖村朱家桥堍,巨庄村西沿泾,泥图湾北青石桥旁,华阳村颜家桥南,迎湖村(马路桥东)等多处庵堂,统称为观音堂,解放后被毁,改为生产队仓库和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