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11,越干王城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越绝书》:马安溪上干城者,越干王之城也,去县七十里。

从苏州阊门出发,往西北方向,一路沿312国道可到达春秋月城遗址,行程25公里。秦汉时代,没有这样一条笔直的捷径,那时候有一条吴古故陆道,先是一路往西,再折而往北,要多绕几里路,符合去县七十里的描述。

月城遗址北为望虞河,基本上算是苏州(相城区)与无锡(新吴区)的界河,遗址位于望虞河南,却被划入无锡。从无锡方向来到月城遗址,颇为不便,也许是这个原因,遗址维护得不咋的,估计也是乏人问津。

过了响水河桥,进入无锡一侧,环境明显差于河南苏州一侧,顺着吴门口路进去,从一条小路进到遗址前,介绍牌的边上是唯一可以进到“望亭城址”的小径,已经被水淹没,水不深,有几条小蝌蚪在游泳。我不想弄湿了自己的鞋子,就骑车趟水过去,直接上到小径尽头的台阶。

路对面散养的山羊

按照牌子上的文字,月城遗址,又名越城,原是越干王城,到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而重筑月城,利用原干王城的部分......我知道为了防备倭寇,沿海一带都修筑了城墙或类似的防御设施,比如川沙和上海,往内陆一点,有嘉定(重修)和昆山,没想到跨过苏州府城,远至望亭也修了城墙。更神奇的是,从春秋到明嘉靖,二千多年,居然还有人记得这就是越干王城。

望亭城址只是相城区文保单位

干国是一个传说

马安溪会是哪条河呢,是北面的望虞河、东面的大运河、南面的响水河,还是西面的月城河?


望虞河,受太湖蓝藻的影响

大运河望亭段,望亭因运河而兴衰

响水河

月城河

另外还有一条肖家浜,蜿蜒绕过遗址。

在遗址西南三公里,有一处地名叫下圩田,另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夏禹奠,据说是越干王城祭祀大禹的地方,北为马安溪,南为马干港,东至庙浜,西临太湖。这么说来马安溪又是另一条溪,也可能是响水河的西延伸段。

响水河桥(也叫一品桥)南堍,有一处螺蛳墩遗址(也叫鸬鹚墩),传说是鲁肃墩,也就是鲁肃墓,考古挖掘发现有汉代陶罐和宋代古墓,出土文物极少,显然与鲁肃墓无关。略北有杨柳墩遗址,位于望虞河与大运河交汇处,传说是隋炀帝为其叔父杨林所建之墓,事实上出土文物仅至明清时期。

(越)干王,不清楚是哪一位王,来自哪个部族?也许是古干国的一位王,但不当在前面加一个越字,也无法理解吴越之间另有一位王。也许是於越之王,於于相通,于字讹为干,好像也说不通。关键的一点,这一带的遗址根本及不上王城的规模,它最多就是一个军事要塞。

当吴人由无锡进入苏州一带时,大概是顺着太湖岸线进兵的,望亭正好在必经之路上,后来的吴古故陆道,也是通过望亭,而望亭东南数里是浒墅关,苏州平原难得的以关命名的地方(不知是否唯一)

鲁襄公二十九年,为前544年,《左传》记载: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馀祭观舟,阍以刀弑之。

吴王馀祭在位四年,正是吴国受楚国挤压,几乎无法在宁镇山区立足的时期。吴人被迫走出山区,向东进入太湖平原。相应的,越人诸部开始感受到吴人的威胁,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原本没有组织,没有领导,可能还相互争斗不息的诸越,渐渐团结到於越部族首领(大酋长)允常的周围,开始抵抗吴人的侵略与殖民。

允常成为越族历史上第一位--Yunchang King the Great,他在夏禹奠那个位置,庄严地祭祀昊天先祖,发誓击退吴人的入侵,然后利用干城一带的地形设置要塞,诸越子弟以热血与勇气迎战入侵者。

但看起来没挡住吴军,干城陷落。双方的实力相差太大,越人尚处于原始的游耕阶段,社会结构和军事上,大概还是无组织无纪律,允常的军队上阵打仗,用亭子兄的话来说,就是“村长打架”。而他们的对手吴国军队,已经在和楚军的反复争战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馀祭王,很可能就是在干城之战后,被俘虏的越阍者刺死。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俘虏怎么有武器?吴王居然没有防备?但此次刺杀成功,为允常村长赢得了时间,他的越村联盟步步退却,到他去世时,基本被吴人逐出太湖平原。但诸越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到允常的儿子勾践继位时,他已经升级为一位可以和吴、甚至诸夏抗衡的王级领袖了。

这一切,或许就是从干城开始的。

当勾践率领越军重新夺回干城的时候,他会回到夏禹奠祭坛,昭告昊天,昭告允常,那一刻,他大概还没有把大禹这位华夏传说中的远古英雄,和他的部族联系到一起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