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肾功能衰竭从通论治八法

 指禅李的收藏 2015-01-11
作者:乔富渠 陈晓序 

中医学谓“六腑以通为用”,其实,五脏同样也是以通为用,以通为顺,以塞为逆,以塞为病。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下简称:慢肾衰)而言,正是由于脏腑,尤其是肾、脾、胃等不通所致。所以近年来不少中医学者将此作为本病症的重要治法,现综述如下。

不通病机

慢肾衰实质是慢性肾功毁损导致排泄废物,调节水与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种自身中毒综合征。目前学者们比较一致认为,正虚邪实是慢肾衰的基本病机,而脾肾虚衰,湿浊潴留则是病机的关键。从病变部位来讲,初犯肺脏,渐损脾胃,久则及肾,再抵心肝,终致多脏器虚衰。而其病机过程则为:初为气虚,逐渐演变为阴、阳、气、血俱虚。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慢肾衰为例,初多为感受湿热之邪,先犯肺胃,渐及脾脏,久则伤肾。湿热缠绵,湿聚而水停,气机不畅,水血同源,久病致瘀。肾为水脏,主气化而司开阎,有行水泻浊之功。肾脏受累之后,初期多表现为肾不摄水,不能化生精血,证见多尿、夜尿、面色萎黄;中期则表现为肾不化水,证见尿少、浮肿、纳呆、尿毒、呼吸困难等,以湿浊为患;末期表现则为尿毒证候,浊邪留滞进而化热,酿痰,生瘀,动风,多脏腑受累,如胃、血络、肺、心、肝、脑等。典型的尿毒证候,上因肺部气机壅遏,则咳喘不已,胸憋满闷;中因脾胃升降失常,则呃逆呕吐,脘腹胀满;下因肾不化水,水道不通,致诸湿肿满,尿少浊毒内聚。痰浊蒙窍则神昏嗜睡;热窜营血,迫血妄行则鼻衄、齿衄、肌衄;引动胆风则抽搐等变证丛生,又形成本病“标急于本”之危势。

从通论治

对慢肾衰补则碍邪,攻则更虚,治疗甚为棘手。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关格》中讲:“凡治关格病,不知批郄导窍,但冀止吐利溲,亟治其标,技穷力竭,医之罪也。”即明确强调慢肾衰只宜开通,宜疏利,方使邪有出路,达到救急治本。通法范围甚广,如“通阳”、“通气”、“通下”、“通瘀”、“通经”等皆属之。

一、解毒祛湿:慢肾衰的原发病多以湿毒为患。由于湿性重浊粘腻,难以清除.故病情缠绵难愈。毒可酿湿,湿可裹毒。湿与毒合;湿又可致瘀,使病迁延。而水湿、浊毒与瘀阻合为慢肾衰的“三大病理因子”。所以,“解毒祛湿法”被列为慢肾衰的重要治法之一。常用公英、红藤、败酱草、益母草、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瞿麦、扁蓄、木贼、黄柏、木通等组方治疗。曾统计一组慢肾衰184例患者中,80%的病人接受抗感染治疗,足见毒(湿毒、湿热毒等)是本病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有报道对湿热蕴结证,治以清化利尿,用银花、连翘、公英、地丁、云苓、六月雪、石苇、桑皮、泽泻、猪苓、蝉衣、僵蚕等。

二、行气消胀:慢肾衰病人之喘憋、脘腹胀满、身肿虚浮、湿聚、水停、痰浊、尿毒蓄积,血液瘀滞……无不与“气帅不行”相关。脘腹胀满,又影响肾气之化水,水道之通调,肾络之舒展。显然行气消胀亦为尿毒证的重要治法之一。有学者应用之杨林丸,所含药味,多为行气消胀之品,如厚扑、陈皮、砂仁、豆蔻、山楂、麦芽、巴豆……。各地应用众多的灌肠疗法,客观上皆有行气消胀之效,往往能起到“二便不通,先通大便,通大便利小便”的作用。大便通,腹胀消,小便流畅,尿毒排,病症退。

三、通腑泄浊:该法在慢肾衰中应用最广。如有学者专题报道,用去菀陈法治疗本证,其口服方含川军、党参、车前子、陈皮、泽泻、石苇、薜、附子、甘草、生芪等。亦有学者对慢肾衰并发昏谵抽搐等症,治以降浊解毒法.药用边条参、胆星、石菖蒲、水牛角、茯苓皮、熟附皮、生大黄、羚羊角、牛黄清心丸(吞)。亦有用温阳化浊法治疗高氮质血症的。而大量的报道,则为以大黄、芒硝、番泻叶等泻剂为主的通腑泄浊治疗。如大黄配合温阳益气药附子、肉桂、细辛、黄芪;清热解毒药栀子、公英、银花;活血化瘀药丹参、红花、益母草、桃仁;行气药木香、厚朴,枳实。

四、活血化瘀:血瘀为慢性肾病发展为慢肾衰的重要因素,使肾小球纤维化、硬化,甚至固缩,而活血化瘀则可改善肾血流,具有护肾、抗炎、抑菌、调节免疫、抗凝、抗血栓、抗粘、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排斥反应等多种有益作用。有学者报道一组43例慢肾衰患者,皆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基本方为丹参、益母草、赤芍、川芎,结果25例血尿素氮升高,15例恢复正常;21例内生肌酐肾清除率降低者治疗后均显著升高;13例酚红排泄率低者,9例恢复正常。对慢肾衰之血证,则更多的应用“凉血散瘀”治法。有报道对出血症状,用“凉血清肝”法。一般常用于慢肾衰治疗的活血化瘀方药为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以及丹参、莪术、水蛭、川芎嗪、毛冬青、益母草等。

五、调理升降:近年对慢肾衰的治疗,亦重视气机升降的调理,使其复常。如有学者对30例慢肾衰者,按中医“升降失衡”证,分“升降不及”和“升降反常”两组,用保元汤加大黄治疗。升降不及组基本方为:黄芪30克,人参、甘草、桂枝、制大黄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服。“升降反常”组基本方。于上方加知母、泽泻各3克,如严重呕吐不能口服者,用上述汤药煎成200毫升。加珍珠粉1克,参三七粉、生大黄粉各3克,分两次保留灌肠口。又如对慢肾衰酸中毒,用“辛开苦降”法,对胃肠功能紊乱用“温肾降浊”法等。以及“宣肺凉血养阴”法治疗(黑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生大黄、杏仁、紫草、赤芍、丹皮、地丁、生地、麦冬、玉竹、丹参、桑白皮等,亦可归属调理升降气机之法。

六、益气扶阳:据时振声统计,慢肾衰病人中,气阴双虚占58.5%,脾肾气(阳)虚占20.7%,肝肾阴虚占11.3%。有学者对116例慢肾衰病人证型分析认为,肾(脾)阳虚衰,是本病的本质,而夹邪则是导致疾病恶性循环的重要关键。这是由于“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血不利便是水”,气滞则水停,肾气不足则化水不行;阳能胜湿,脾肾阳虚,不能制水,则水肿臌胀,肾阳肾气不足,水道不能通调,则水湿泛溢,尿毒湿浊蓄积……故益气扶阳亦当属促“通”之通法范畴。

七、涤胃浣肠:多年来对慢肾衰广泛采用“涤胃浣肠”法(含直肠滴入)。归纳其用药特点有:1、皆有大黄,或兼有芒硝、番泻叶等泻剂。2、多以大黄为主,兼用清热解毒药(公英、红藤、银花)、活血化瘀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温阳益气药(附子、肉桂、细辛、黄芪、桂枝)、行气消胀药(木香、厚朴、枳实)、收湿吸附药(龙骨、牡蛎、益母草、槐实、川朴等)加甘露醇、氧化淀粉、碳酸氢钠、复方枸椽酸合剂(枸椽酸140g、枸椽酸钠98g,加水100ml)。

八、其他通法:如肾区热敷(大蒜、白芷、芫花各适量,磨碎热敷)、针灸(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肾俞、复溜、阳陵泉,中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耳针皮质下、肾上腺)、贴脐(甘遂末、葱白)、理疗(药透、红外线照射)等,皆属通法范畴。

当然,上述通法,还可以综合应用。如某报道之益肾汤.方中有温阳(淫羊藿)、益气(黄芪、甘草)、通腑(大黄)、利湿(泽泻)、化瘀(益母草),可谓综合通法之范例。

几点体会

一、宜早用:慢肾衰多属本虚标实,而大多数通法,多为“攻邪泄浊”而设,因其往往有程度不等的伤气(阳)耗阴,损及正气之故。当然,用之得当可收邪去正安之效。故通法宜早用,否则易起副作用。如大黄应用于慢肾衰终未期时,反而加重肾脏损害,便溏亦不宜应用。

二、宜辨征:通法宜在辨证的基础上应用,根据整体的辩证不同,选择不同的通法,选择通法中的用药剂量,以使通法用得恰到好处。大量临床经验证明,临床辨证越深入,越细微,治疗针对性就越强,治疗效果也就会不断地达到新的高度。

三、宜调护:慢肾衰极其复杂,变证危候丛生多变,尤其后期,多脏器皆衰,故合理调护不可少。如严格控制高蛋白、植物蛋白、非必需氨基酸的摄入;适时辅以补液,纠酸,平衡电解质,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急则治其际”,积激处理外感,湿热、高血压、水肿等症:避免肾毒药,如西药氨基甙抗生素等,亦包括已知对肾脏有损害的中草药如木通、斑蝥、雷公藤、蜈蚣、蜂毒、益母草(大量)、三黄片、中华跌打丸、草乌、苍耳子、天花粉、二丑、土贝母、马兜铃、土荆芥、巴豆、芦荟、使君子、大枫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