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境导致教育差异的真相:同辈才是影响孩子人格的关键

 夏1289辉 2017-09-18

环境导致教育差异的真相:同辈才是影响孩子人格的关键

01

之前我们聊过史上最惊人的教育观点,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没有特别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揭晓答案,作者朱迪斯.哈里斯认为,孩子的人格是被家庭以外,与同辈在一起相互塑造的。

为此,作者还特别提到群体社会化理论。指出社会化不是指那些只发生在大孩子身上,与小孩子无关的过程。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孩子一旦迈出家门,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社会化过程就开始了,这个过程早在两岁出现同龄社交和互动时就已经开始。

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从三岁开始。人类学家、生态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差异。尽管如此,全世界的儿童都是一样的。在每一个社会里,孩子们都与其他孩子在一起。至于他们在一起做什么,在世界范围内看来,不同历史时期基本上都一样的。

正如作者的观点: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社会化不是家长帮助完成的,是被同辈社会化的。

02

本书推荐者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同意并支持哈里斯的理论。比如说,一些先天聋哑人的健康后代,几乎没有办法和自己的父母交流,即使家中大人不跟小孩说话,但小孩听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说话,也能学会语言。虽然孩子没有接触到大人具有规范语法的语言,但他们可以创造出合乎语法规范的语句。

传统的社会模式认为儿童是一组条件反射和一个空白的大脑皮层构成,等待心底善良的父母对他们进行编程和设置。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孩子是演化的产物,必须在适者生存的过程中努力拼搏,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下去。尽管孩子在年龄很小时,对家长的奖赏、惩罚、榜样、唠叨表示了顺从,那是因为他们还小,除了顺从别无选择,但他们的人格不会永久受到影响。

人类是群居物种,在群体中获得成功,意味着得益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享集体的成果;意味着要遵守一种看起来是任意的但被大家共同遵守的当地的行为规范。

当然,每一个群体都有着与其他群体相冲突的共同利益,因此,群体之间也意味着会参与不同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今天,孩子在群体中赢得或失去,都意味着他们是否获得成功的能力。孩子要与同伴竞争,长知识,长才干。

03

有这么一个故事,或许可以看出端倪。

中国古代齐国有一个著名学者叫淳于髡,他博学多才,能言善变,被任命为齐国大夫。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下举荐了七位。齐宣王好奇让他说明情况。淳于髡表示,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这是因为天下同类事物,总是相聚在一起的。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士,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

现实生活中,确实是你跟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有句话说的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

其实孩子在小学阶段,我们己经能看到群体雏形了。那些喜欢与学习好的孩子呆在一起的孩子,都是拼搏向上的。而与学习差的孩子混在一起的孩子,大都不爱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从一个群体转换到另一个群体,你就会发现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很快变得跟周围群体成员一样了。

青年畅销书作家特立独行的猫,曾有过从一所二本院校交换到北大学习的经历,她有一篇刷爆网络的热文《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的差距,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实则是对名校的学习气氛和同龄人环境的感叹。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社会化不是家长帮助完成的,是被同辈社会化的。

那么是不是说,父母没有能力塑造孩子的性格,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那是不是父母对孩子根本就没有任何影响呢?

作者则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养仅仅是在家里起作用。

04

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有相同的行为模式倾向,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基因的作用。

基因与你如影随形,但是只是你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相处时习得的模式,只有当你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有用的。

孩子从父母的群体传到孩子的群体文化,传递的媒介不可能是家庭。假如你把一个家庭从一个社区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个社区,这时孩子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就会附和和认可新社区中同伴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甚至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

作者还非常敏锐地进行了自己的观察,提出孩子在家庭中遭遇父母离婚是否会发生严重变化,其实应该到孩子在外面的生活是否受到父母离婚的影响去判断,而不是仅在家庭内部环境来看待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者就会发现,父母离婚对孩子在家庭以外的行为,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所以对他们的人格也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

孩子往往不会逼迫将自己以前习得的行为吃力地带到新的情境中,他们完全有能力根据目前的环境习得新的行为。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只是在家庭环境中起作用,并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人格。

读完本书,我个人倒是觉得,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家庭中父母的教养都走向了极端化。

但作者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作为孩子的人格是在家庭以外,与同辈一起社会化过程完成的这一研究发现和论证,是具有深刻影响的。

它其实讲的是一个更长时间状态的话题,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一切所带来的长久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