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人为什么要把南边说成西?

 思明居士 2017-09-18

实话实说,题主有点认识误区,古人确实很分得清东南中西北,至于《西游记》为何不名曰《南游记》、“郑和下西洋”而不是“郑和下南洋”,这是有其各自缘由的。

1.《西游记》为何不名曰《南游记》

众所周知,唐三藏取经的目的地是印度。今之印度,古称天竺,单纯从地理位置上考量,其在中国的西南方向。

唐三藏从长安出发,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他一路向西,先到达的是西域诸国,然后才辗转到达了印度。

综上所述,所谓“西游”或“西天取经”,可认为是一种大致的方向或简略说法,其实质都是去往印度。

2.“郑和下西洋”而不是“郑和下南洋”

咱们中国古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认为华夏神州是天下的中心,并由此衍生出相关的地理概念。

“西洋”一词,正是这样一种地理概念,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郑和下西洋”以前,即元、明时期,“西洋”一词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之后,即明朝中后期,“西洋”一词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交趾、柬埔寨、暹罗以西,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小巽他群岛、以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为西洋;甚至已经把哈列、撒马儿罕、土鲁番、哈密等西域诸国称为“旱西洋”。

到了晚清,“西洋”一词特指欧美国家,可作“西方世界(不含日本)”理解。

推荐扩展阅读:南洋、北洋

“南洋”一词,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泰西各强敌,越国鄙远而来。今而南洋各岛,悉为占据。则边鄙已同接壤,郊坰无异户庭也。”
茅盾《过封锁线》:“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

“北洋”一词,最早出现于宋朝时期,主要指黄海、渤海区域。

清末至民国时期,一般称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各省为南洋;江苏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各省为北洋。

北洋水师(北洋舰队、北洋海军)之“北洋”,正是由此得名。

推荐扩展阅读:东洋

“东洋”一词,最早出现于宋朝时期,在元人陈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中,又将东洋分为大东洋与小东洋两部分:大东洋指今之加里曼丹岛以南至澳洲的海域;小东洋指今之靠菲律宾诸岛与加里曼丹岛海域。

“东洋”与扶桑、东瀛等词,为大家耳熟能详,主要代指“日本“。


欢迎订阅我的头条号——坯逆翘楚的盗闲居

盗闲居中无佗,唯有坯逆翘楚之芜词拙笔:小说、诗歌、杂文等。 用心写作原创文学精品,致力弘扬传统文化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