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究竟什么是禅?

 昵称47398077 2017-09-18

禅宗未起前印度便有“瑜伽”,梵文为yoga,此字是印度文与日耳曼文之混合语,在英文中为牛轭,引申为管束之意,即如何才能管束我们之心,训练我们之心,使心完全向某方面走,而能于身体上、精神上和知识上发生好的结果。

在印度未有佛教以前,即两千五百年前,已有许多人做这种“瑜伽”,释迦牟尼想到名山去学道之时,遣人出外导道者二人,即为瑜伽师。古代“瑜伽”在印度很流行,佛家苦修,即用“瑜伽”之方法,后来佛教走上新的智之道路,于是“瑜伽”遂变成了佛教之一部分,无论任何修行之人,都免不了“瑜伽”之方法,后来佛家给以名字,便是“禅”。

“禅”字起源很早,在小乘大乘以及各种小说里,都有“禅”字。

佛教有三大法门:“戒”,“定”,“慧”:“戒”是守戒,最低限度为十戒,后又有和尚(比丘僧具足二百五十戒),尼姑戒(三百五十戒),居士戒(即菩萨戒,重十,轻四十八)等,所谓“定”就是禅,也就是古代“瑜伽”传下来之方法,使我们能定住,不向外跑。第三部分“慧”就是了解,用知识之了解,帮助我们去定,表面看禅在第二,其实禅实包括定慧两部分,如说禅是打坐,那禅很浅,用不着多说,因要用慧来帮助定,定来帮助慧,所以合称慧定。在中国禅宗,慧包括定,慧的成分多,并且还包括戒;在印度,则定包括慧,定的成分多。

印度禅之方法有五种:第一个法门最浅显,便是“调息”,佛书中叫做“安般”法门,“安”是“入息”,“般”是“出息”,“安般”之意思,就是手和脚都有一定之方式,如盘膝打坐,使人坐着舒服,以调和呼吸,调息之方法,分为四项:“数”,就是从一到十地来回地数着自己之呼吸,以避免四围环境之扰乱,使心能够专一;“随”,便是心随鼻息跑,所谓“念与息俱”,使心不乱;“止”,就是看鼻息停止在什么地方,即同中国道家向有所谓“祖息丹田”;“观”,就是客观一点,把自己之元神提出来,看看自己到底怎样。这便是安般法门,方法有“数”“随”“止”“观”。

印度禅之境界计算有几种:

第一是“四禅”,也叫做“四禅定”,最初用种种法门帮助你消除种种烦恼欲望,到无忧无欲之境界,便是初禅;初禅还有思想,还要用脑,再把一切觉观都除去,自然得到一种欢喜,便是第二禅;但第二禅还有欢喜,连欢喜也不要,只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乐”之境界,便是第三禅;到舒舒服服之乐都没有了,即得“不动处”,只是一种“调”,即安稳调适,便到第四禅。第一禅还用思想,第二禅还要高兴,第三禅还觉舒服,第四禅则只有调和,要如何便如何,驾驭我们的心,好像马师之御良马,随所指挥,无不调适。

四禅之外,还有四种境界,即“四念处”:“空无边”,就是想到空处。如眼是空的,鼻是空的,一一的想,想到只有空,譬如藕,只想其孔,越想越大,全不见白之藕了,想到全世界,也作如是观;“识无边”,“空无边”还有想,便是一种印象,想到未了,不但是空,连这空之印象都没了,便到“识无边”处;“无所有”,一切皆无所有了;“非想非非想”,到“无所有”处,你也没有了,我也没有了,连想都没有了,连“没有想”也没有了,此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常言说“想入非非”,不是想,也不是非想,此理难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四禅和四念处都是解放人之心灵,以便得到五种神通,合称“五神通”:天耳通就是顺风耳;天眼通就是千里眼(上观三十三天,下观一十八层地狱,一切都可看见);如意通就是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像孙悟空之七十二变一样;他心通就是他人心里所想的,都可以知道;宿命通不但知道现在和未来,而且知道过去无量劫前生之事。印度之禅粗浅说法,从数息到空无边处,都是“入定”,都是用一种催眠方法,达到“入定”。

印度禅要专心,不受外界任何影响;中国禅要运用智慧,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打破障碍,超脱一切。印度禅重在“定”;中国禅重在“慧”。

印度佛教变成中国佛教,印度禅变成中国禅,非达摩,亦非慧能,乃是道生!

5世纪慧远有个弟子,同时是鸠摩罗什之弟子,叫做道生,很聪明,得南北两派之真传,以为佛教还要简单化,他相信庄子所说“得鱼可以忘筌,得意可以忘象”,以为只要得到真之意,只要抓住佛教之要点,几千万卷半通不通之翻译经典都可丢掉。他创了几种很重要之教义,如“顿悟成佛”、“善不受报”、“佛无净土”等。“善不受报”是反对那买卖式的功德说;“佛无净土”是推翻他老师慧远所提倡之净土教;至于顿悟说,更是他极重要之主张,与顿悟相反则是渐修。

佛家从数息到四禅定,从四禅定到四念处,都是渐修。只抓住一个要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听惯了不觉得,其实在当时是一句大逆不道之话!因为如此,十二部大经典完全无用;所有一切仪式,如礼拜、忏悔、念经、念佛,以及寺观佛像,僧侣,戒律,都成废物;佛教起了大的革命!主顿悟的,叫做顿宗;主渐修的,叫做渐宗。那时《涅槃经》从印度输入,仅译成了一半;道生以为《涅槃经》小,说“一阐提人(即不信佛教的)皆具佛性”,是更为极端之顿悟说,因此旧日僧徒便说他“背经邪说,独见忤众”,把他驱逐出去。他临走在四众之中起誓道: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身之时,据狮子座!后来《大般涅槃经》传入中国,全部译出与道生之说相合,于是道生仍返江南,后来讲经于庐山,踞狮子座而逝。刘宋太祖文帝对于顿悟说也很赞叹提倡,从此顿宗渐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