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湘江一桥是这么建成的!长沙80万人肩扛手提一整年,全城放假4天…

 lix1954 2017-09-18


湘江一桥,如今已改名橘子洲大桥

但很多长沙市民仍习惯性称其为湘江一桥

它承载了长沙几辈人的大桥情节

它使长沙彻底告别了

千百年来依靠轮渡过往湘江的历史


目前为止

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


祖籍安徽的吴崇实老人196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港口桥梁专业,他在长沙生活工作了23年,而令他毕生难忘的是他1971年参与建设长沙湘江大桥的全过程。



1250米湘江一桥17跨正桥全部采用双曲拱桥,使用预制拱肋的施工方式。图为在五一路上预制好的拱肋。


当年33岁的吴崇实在湘江一桥建设项目做技术员,图为他在现场留影。


回想起当年的建设场景,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当时建设一桥时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工程师,都是技术员,而且这些技术员都是30岁至35岁的大学毕业生。”



当年五一路从湘江边至五一广场这一段都被用做建设工地,图中还挂着一个灯泡,说明当时是日夜赶工,有时晚上彻夜无眠。


吴老回忆说,湘江一桥于1971年9月开工修建,到1972年国庆便竣工通车,前后用了1年时间,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吸引了业界广泛关注。



17米长一根拱肋通过船被运至河中,然后进行现场吊装拼接。



湘江一桥不仅是长沙市横跨湘江的首座桥梁,还是到目前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


在谈到双曲拱桥的选择上,吴老认为这个拱形是非常必要的。


“双曲拱桥的建造有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造价低和承受能力强等优点,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桥梁形式。”


“当时我们采用预制拱肋的施工方式,但是不可能一次做这么长的拱啊,只好分三段分别浇筑,再用船运到河中进行吊装。”


吴老说,1250米的大桥17跨正桥全部采用的双曲拱桥,最大宽径76米。


80万人次

肩挑背扛手提建起大桥


提及往事,最让吴老难忘的便是在修建一桥的过程中,全体长沙市民都积极地参与到建设过程中的场景。


工人们正在对拱肋进行吊装。



工人们正在对拱肋进行焊接。吴崇实老人回忆,当时工人们行走在几十公分宽的拱肋上,都不系安全带,说明大家技术都很娴熟。


“当时我们一共三支工程队,每支队伍仅10名技术人员加100名左右施工员,一共才300来人,怎么把这么大的桥建起来?”


“当时一共有80万人次的机关干部、厂矿工人、大中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说湘江一桥是大家通过肩挑背扛手提的劳动集体修建出来的。”


最让吴老感动的是,当年全体长沙市民都积极参与到建设过程中的场景。


吴崇实老人回忆说,湘江一桥当时的预算是1800万元,主要都是用在购置材料和设备上了,建设用工则主要来自长沙市民的义务投入,每天都有上千市民自发前来帮忙挑土运石子讲到动情处,吴老声音一度哽咽。


当时为了修建大桥两头的楼梯,用木头搭建起来的支架。


“当时我们每名技术员身后都跟着一群市民组成的义务施工队,技术员指挥做什么,大家就毫不犹豫地立马投入工作。”


“施工高峰期,我们每天6点就起来施工,一直到第二天2点才睡觉,设计人员也和我们时刻守在工地,大家是凭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在工作。”


起吊机将拱肋吊至船上,然后运送至河中央。


湘江一桥将作为

历史保护建筑进行保护


湘江一桥的建成使长沙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依靠轮渡过往湘江的历史,它也因此承载了长沙几辈人的大桥情节。


图为吴崇实老人珍藏的湘江一桥老照片


吴崇实老人说,湘江一桥建成后,当时长沙市放了四天假。东西南北四个区每个区的市民都安排一天时间到大桥上来参观


大桥两头的楼梯在全国是首次采用悬挑式楼梯,当时很多人怀疑这种楼梯的安全性,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楼梯仍十分牢固,没有任何安全隐患。


当年这种悬挑式楼梯建成后,吸引了全国很多建筑师过来参观学习。


长沙市民为长沙终于有了第一座湘江大桥而欢欣鼓舞,场面非常感动,有老人甚至当初落下了喜悦的泪水



如今,湘江一桥已岿然屹立于湘江上40多个年头,承担着长沙主要过江通道的职能,几乎每个长沙人都有跟它的合影~


46年前它是长沙第一座跨湘江大桥

46年后它是所有长沙人的共同记忆



来源:掌上长沙、长沙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