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题】高龄妊娠?专家教你怎么做

 莫言今日无知己 2017-09-18

“邹丽颖·“全面二孩”时代  如何应对高龄妊娠,[517].医师报,2017-9-14(2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  邹丽颖教授


高龄孕产妇是指分娩年龄达到或超过35岁的孕产妇。据调查,2011年我国高龄孕产妇的比例约为10.02%,其中,≥40岁的高龄孕产妇约占1.75%,稍低于WHO的研究数据。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高龄孕产妇比例接近20%,较前明显增加。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我国符合政策的育龄女性中,约60%为高龄,其中40~49岁者约占50%。


高龄孕产妇增加,使妇产科医生对高龄妊娠带来的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16年上半年各地孕产妇死亡率均有所增加。进一步了解高龄妊娠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是妇幼工作者近几年工作的重点。


高龄妊娠带来的风险

1.不孕促使辅助生育技术蓬勃发展


随着年龄增加,女性生殖器官逐渐衰老,受孕能力下降,辅助生育技术的需求比例也进一步增加。以北京市为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IVF-ET术)由2013年的0.6%增至2015年的1.1%,其中高龄孕妇比例明显增加。


高龄、辅助生育也是多胎妊娠常见的高危因素,多胎妊娠孕产妇出生缺陷发生率及早产、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单胎妊娠。


2. 自然流产和畸形风险增加


高龄妇女随着年龄增加,卵巢功能下降,卵母细胞内DNA受损日渐累积,使卵子质量下降,最终直接影响受精卵质量,导致自然流产率增加,以及胎儿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率增加。


35岁以上女性自然流产率可达到25%,而40岁以上的女性则可以达到35%以上,而非高龄孕妇自然流产率仅有10~15%。


25~29岁适龄女性21-三体发生率仅为1/1500,而35岁以上女性可以达到1/250,40岁以上女性发生风险可达1/100。当然,随着孕产妇年龄增加,21-三体等染色体异常发生的风险还会进一步增加。


3. 孕前基础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孕前存在基础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如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子宫肌瘤等。与非高龄者相比,高龄孕产妇合并糖尿病机率增加3.8倍,合并高血压增加5.6倍,合并子宫肌瘤增加5.1倍。


4.妊娠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


随着孕产妇年龄增加,母儿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增加,如: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早产、死胎、胎儿生长受限、产后出血等。与非高龄孕产妇比较,高龄孕产妇妊娠糖尿病增加2.6倍,子痫前期增加3.4倍,早产增加4倍。并且,高龄也是孕产妇死亡率的高危因素。来自欧美的研究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5. 剖宫产率及带来的问题皆增加


高龄孕产妇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非高龄孕产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由于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的高发生率;高龄孕产妇盆底组织弹性下降,易宫缩乏力导致难产,使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增加;因高龄孕产妇IVF-ET术后双胎妊娠比例增加,导致剖宫产手术比例增加;部分高龄孕妇对于阴道分娩信心不足,而坚决要求剖宫产。


我国既往高剖宫产率带来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问题,也是目前“全面二孩”时代许多高龄二孩孕产妇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再次妊娠时,子宫瘢痕妊娠及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另外,孕产妇出血率、子宫切除率、抢救率、用血率、新生儿住院率均有所增加。


6. 关注高龄孕产妇心理健康


除了身体健康外,高龄孕产妇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关注。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很多高龄孕产妇会意识到怀孕风险,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产前焦虑、害怕。而产前心理障碍导致产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婴儿的存在,而出现产后焦虑和抑郁。另外,孕妇产前焦虑是改变孩子神经发育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可能导致其子代多动症和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分娩镇痛开展的尚不普遍,分娩对于女性还是疼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容易使高龄孕产妇产生针对分娩的顾虑和压力,进一步加重心理问题。


产科医生的对策

以往研究显示,重视孕前评估,加强产前检查及保健,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MMR),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在我国,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孕产妇年龄的增加,孕产妇死亡原因变得复杂化。因此,针对高龄孕产妇的管理,除了加强政策支持外,还需优化管理,做到更加细致与全面,以保障母儿安全。

1.做好孕前检查及评估


孕前检查通过对计划妊娠妇女从病史到体格检查的全面评估,作出是否适宜妊娠的评价。尤其针对有合并症的女性,根据合并症的种类及严重程度,评价是否适宜妊娠,以及妊娠后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对于有传染病、遗传病或不良孕产史的女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关于是否适宜妊娠、预防再发措施、妊娠后的筛查及监测方法、母儿预后情况等方面的指导。


孕前检查及评估有利于计划妊娠,提高妊娠的安全性,降低MMR,改善母婴预后。


2.规范产前检查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出台的“2011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1版)”,对产前检查内容按照不同孕周给了较为详细的推荐意见,是针对所有孕妇产前检查的范本。针对高龄孕产妇,应规范产前检查,保证高龄孕产妇至少按照指南中规定的最低要求定期产前检查。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注重高龄孕产妇的营养及体重管理。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多,常常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等。

◆加强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强化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管理。


3.分娩方式的评估及分娩期管理


建议孕37周时做出分娩方式的初步评估,强调高龄不是剖宫产指征,但确定分娩方式时,仍要考虑高龄带来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孕妇的基本条件,如一般情况,是否存在并发症/合并症,是否存在头盆不称等,还要考虑到孕妇自身的意愿,做出综合评价。


4.重视孕产妇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指导


对于高龄孕产妇的管理应关注高龄孕产妇的心理状态,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心理测评及心理指导,减少妊娠期及产后抑郁症的问题。研究显示,从孕期尽早开始保护和引导孕妇的抑郁情绪,以及尽早建立孕妇与胎儿间的情感联系,有利于预防产后抑郁、以及产后与新生儿适应不佳等情况的发生。


5.产后管理与产后康复


由于高龄孕产妇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率高,应针对高龄孕产妇存在的合并症/并发症制定个性化的产后随访方案。此外,高龄孕产妇的盆底问题直接影响远期生活质量,而血栓相关性疾病是高龄孕产妇不良预后的重要相关因素,均应加以重视。


随着“全面二孩”时代到来,高龄产妇在我国人数剧增,所带来的问题也很多,需要所有妇产科医生同心协力,群策群力,共同解决这一时代难题。



《医师报》9月14日24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