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行1〗福州:上下杭、白塔和文庙

 轻风无意 2017-09-19
〖福建行-1〗福州:上下杭、白塔和文庙

对我来说,福建是个颇具神秘感的遥远省份。尽管这些年晋江服装和沙县小吃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对福建的认知却也仅限于闽南、客家、妈祖、华侨、土楼、鼓浪屿等支离破碎的文化符号。越是不了解,就越是想去亲眼看看,于是很早就做了大量功课,规划好本次元旦前后的八闽沿海行。十二月是铁路淡季,事先预测上海南到福州的K163会比较空,但没想到会如此空。一个人一节车厢,随便睡,爽!


到达福州站时,天还没亮,候车室居然不通宵开放,好在南国的天气比上海暖和许多,正好在站前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天亮后至景点开放前这段时间里,先去闽江畔的苍霞公园走走。


站在解放大桥上,遥望闽江南岸。


向东望去。


对岸的仓山区,是鸦片战争后各大列强领事馆的所在,因而留下了不少老建筑。有人评价道:“以乐群路为中心的仓前山,有着和鼓浪屿、八大关一样的气质。”将来若有机会,很想去走走。


中洲岛上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了与基督教堂风格匹配,居然也修成了西洋风格。


离开江滨大道,向北进入一片老城区。沿街是很有福州地域特色的一开间住宅。


这片区域叫做“上下杭历史街区”。“上下杭”,即是上杭路和下杭路之意。


上下杭街区曾是全省闻名的商业区,福州的富商巨贾云集于此,在清末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分布着13家会馆和大量商行。下至流动小贩,上至南洋大贾,都曾在这里享受繁华,堪称“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


几多变故,如今的上下杭街区,却沦落为福州的边缘地带,安静而萧条。


上杭路比下杭路窄的多。曾经的福州市工商联大楼就坐落在这里,现在早已闲置。文保牌上写的是“福州商会八角亭”。


斑驳的围墙。


褪色的标语。


时间匆匆,没有走完历史街区全部,错过了采峰别墅和其它较大建筑,不过走在这样的街巷中,已经是一种很放松的体验。


也许这里的平静生活,很快就会因开发而被打破。下次来时,不知会是怎样的面孔?废墟,还是新天地?


来到五一广场,登上于山堂前的观礼台,眺望城市天际线。


领袖在挥手。


福建第一高楼——世茂国际中心。


福州明代古城墙遗迹,位于于山堂西侧。


城砖为什么会凹进凸出?


于山风景区有不少景点,不过此行只是进白塔寺看看白塔。


白塔寺是白塔于唐天二年(905)闽王王审知所创建,后改名为“万岁寺”,是五代时期福州名寺之一。不过现在看到的白塔寺,乃是不久前按清光绪年间旧貌重建,因此没有细逛,直奔白塔。


白塔,正式名称是报恩定光多宝塔,唐天祐元年(904),威武军节度使,后来的闽太祖王审知为超渡父母亡灵而建,塔外表素面,并涂有白灰,故俗称“白塔”。现存建筑重建于明代。塔为楼阁式,共七层,高41米,塔身呈八角形,塔心砖砌,外包木构,顶部有相轮塔刹,塔壁、门面绘金佛像。


一个字:白!


白塔侧面的佛龛。


不能登塔,只好望塔兴叹了。


省保碑。


第一次在寺院见到西式铁艺座椅。


白塔的倒影。


这白塔寺,其实看上去更像个小游园。


离开于山,向西寻找福州文庙。这圣庙路,顾名思义,自然就是文庙所在。


福州文庙初为培育生徒的学宫,兼祀孔子,位于城西北。唐大历七年(772),福建观察使李椅迁至于今天的圣庙路。五代闽国时期,闽王王审将其改设为四门学,后来废止。到了北宋太平兴国中期,转运使杨克让开始将其作为孔庙,规模百余亩。明洪武七年(1374)建大成殿与明伦堂,永乐四年(1406)以学厅为乡贤祠,成化十三年(1477)大修庙学,凿泮池,并于池上修桥,弘治初年,改作棂星门,以石料代替木材,嘉靖十一年(1532)称先师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大修庙学、棂星门。历史上文庙三次遭到火焚。咸丰元年(1851)八月初三,福州文庙遭火灾被毁后,于是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重建,即为今日所见文庙。1949年后,曾被改作学校、红卫商场、少年宫等场所。本世纪初,少年宫搬出文庙,文物部门随之对文庙进行了修缮。


2006年,福州文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不过没看到国保碑,问保安,保安说:“碑?可能是文革砸掉了吧?”


棂星门。立于明代弘治年间,为三门并立的二柱石坊,中隔以墙,两侧翼墙上嵌有“金声玉振”和“江汉秋阳”匾额,均出自《孟子》。匾额原嵌在跨街屏门上,1951年拆除屏门及照壁“万仞宫墙”后移置于翼墙。


泮池和大成门。


文庙的固定程式,不用介绍大家也能猜到。接下来自然是大成殿。大成殿位于宽45米、纵深38米的石坪之后,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面宽35米,进深30米,殿柱48根,柱径0.8米。与网上看到的1926年老照片相比较,“仰之弥高”匾额已经不存,屋脊也有所不同。


月台正中的青石雕刻龙纹。


重檐间的五跳斗拱。


回看大成门。


大成殿内景。


殿中原存祭器、圣贤塑像和匾额等均毁于文革,现在看到的都是后来所复原。


仰视。构架、斗拱与枋纵横交错,共形成大小不同的15组叠井。


河图洛书。


垂花。


侧面。


庑廊。


东西庑廊分别是“福州古代教育史展”和“孔子圣迹展”。


在庑廊内看大成殿。


另一个方向。


当年的乡贤、名宦诸祠及明伦堂早已不存,现在的福州文庙,规模大大缩小,残喘于繁华闹市中。


奇怪的是,尽管不收门票,又位于交通方便的市中心,却始终只有我一名游客。不知该是喜是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