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带血”的ICO最终以惨烈方式“硬着陆”,监管大棒下会不会有幸存者?这场末路疯狂将会往何处去?披着科技马甲,那些漏洞百出的项目白皮书又是怎么演绎一个个泡沫骗局的?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劳佳迪 张燕 丨 北京、上海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7期) 责编:陈惟杉 9月14日,作为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所之一的“比特币中国”宣布即日起停止新用户注册,并将于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业务。消息发出后,比特币价格跌破两万元。此前,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多种虚拟货币的价格经历集体下挫,其原因便是9月4日监管层重拳整治ICO。 在国内,ICO从极客圈子里的小众名词,到刀口舔血的投机品,再到街知巷闻的非法勾当,一共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大量区块链初创公司前赴后继抛出ICO这枝融资的橄榄枝,以一份份类比“招股说明书”的白皮书吸引着投资者入场。一直以来,小圈子里就流传着围绕它的争议,反对者称之为“反常和不可持续的凯恩斯选美大赛(指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上的投机行为)”,追随者则冠之以“颠覆性融资方式”的头衔。 9月4日,七部委联手重拳出击,将ICO明确定性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一夜之间,上百万市场参与者丢盔弃甲,纷纷溃逃。余下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