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经方解读(七十六)

 AB向往神鹰 2017-09-19


 

【组      成】乌梅三百枚(15克);细辛六两(5克);干姜十两(10克);黄连十六两(10克);当归四两(10克);人参六两(5克);附子六两炮去皮(15克);蜀椒四两出汗(5克);桂枝六两去皮(10克);黄柏六两(10克)。


注:原方为丸药方。


【煎 服 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为制丸及用法,煎服以括号内用量为一剂,加水500毫升,煎至约200毫升,分温二次服。


【讲      解】乌梅丸温脏安蛔,为治疗厥阴蛔厥的主方并治久痢、反胃等,是治疗寒热错杂类证侯的主要方剂,用法甚广。方中乌梅具极酸之味,用之为君,以虫得酸则静。黄连苦寒降下,干姜辛热走窜,用此二味为臣,辛开苦降,而虫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再以细辛、川椒、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当归为佐,其中细辛、川椒助干姜之辛以行窜,桂枝、附子壮干姜之热以通阳,合而有伏虫行气之力。黄柏以苦寒降下之性佐黄连以下虫降气,人参、当归以益气养血之品调中气而和肝血。综合全方,有温脏驱寒、安蛔止痛之功,而酸苦辛温互用,故又能治厥阴寒热错杂之诸证。


乌梅丸方中寒热互佐,药性虽相反而实相成,用于寒热错杂,症状烦杂交错确有奇效。但亦正因其药性杂错,故若非寒热互见,主在一偏者,若不加调整,则不宜滥用。用于温脏安蛔之蛔厥固宜,用于冷热久痢亦佳,但不可误用于痢疾初起,湿热尚盛,只宜清化而不宜固涩者。


【临证应用】本方的临床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蛔厥与久痢。


蛔厥,属厥阴证。以手足厥逆、腹痛呕吐、时作时止为主要见证。病作则诸症见,病止则诸症缓,但腹痛处仍有畏按压的现象,舌脉之表现亦不执一,或见苔白滑、脉弦缓的寒湿象,或见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滑而数的湿热象,大便或常或秘,故运用时亦须灵活。前者可加香桂枝、附子用量以温阳化湿,后者则可去桂枝、附子,而酌加茵陈。若见身、目黄染,便秘溲赤,热与湿相结者,可加川军、枳实、茵陈以通腑热,退黄疸。若病势初起,体气素强,则补益之品反增留邪之虞,可于本方中去人参、当归。


又:本方之力,重在温脏安蛔,而驱虫之力不大,若不继用驱蛔,则症虽暂缓,难免复发,故为根治计,应在运用本方,症情稳定后数日,及时运用驱蛔之方,如苦楝根皮,槟榔,使君子、鹤虱、芜荑(即化虫丸方)给服,或于本方中加入驱虫之品,以求虫去而病得到根治。


久痢,痢本多实,但若病痢日久,病邪未净,正气已虚,证见痢疾时作时止,常因劳伤之气、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而引发,腹痛喜温,痢下脓血,四肢厥逆,渴饮烦躁,属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可用本方丸服或汤剂服,此外尚有:


产妇患痢,久下不止,寒热混杂者,亦可用本方。


反胃呕吐,多日不止,既有呕物酸苦,嘈杂心烦等热象,又见手足厥逆,纳呆便溏等寒象,木盛土弱,寒热错杂者,可用本方。


厥阴下利,稀水频频,成人则神倦烦躁,儿童则啼弱面白,兼有四肢厥逆,舌淡苔白,脉象弦细而弱者,亦属寒热错杂,土衰不运,本方加赤石脂、禹余粮、诃子肉等止利固脱。


【文献摘录】“乌梅溃醋,益其酸,急泻厥阴,不欲其缓也。桂、椒、辛、附、姜,重用辛热,升达诸阳,以辛胜酸,又不欲其收敛阴邪也。桂枝、蜀椒通上焦君火之阳,细辛、附子启下焦肾中生阳,人参、干姜、当归温中焦脾胃之阳,则连、柏泻心滋肾,更无亡阳之患,而得厥阴之治法矣。合为丸服者,又欲其药性逗留胃中,以治蚘厥,俾酸以缩蛔,辛以伏蛔,苦以安蛔也。至于脏厥,亦由中土不得阳和之气,一任厥阴肆逆也。以酸泻肝,以辛散肝,以人参补土缓肝,以连、柏监制五者之辛热,过于中焦而后分行于足三阴,脏厥虽危,或得温之散之,补之泻之,使之阴阳和平,焉有厥不止耶?”(《绛雪园古方选注》)



包潘良——在线辅导

浙江省东方中医信息化技术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