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痢疾的临床治疗【324期】

 秦岭之尖 2017-09-19


今日练习

患者泄泻已有半年余,每日5~6行,大便带血,色鲜红,大便前腹痛里急,泻后痛解,稍冷即泄泻无度。其形体瘦削,神疲倦怠,面带菜色。纳呆。


腹诊:脐左右拒压。脉沉弦,按之不弱。

 

处方:__加味,三剂。


药后便血减少,色泽淡红,脉仍弦,脐左右压痛消失。改痛泻要方加减3剂。


服上方后腹痛止,大便日行一二次,便中无血,纳增,精神恢复。后以理中汤加味善后。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一期:痢疾医案【323期】


上期原医案

于某,女,16岁,学生。经常感冒,每感冒体温总达39℃~40℃,前次感冒发热,余用凉膈散治愈。


昨又患痢,赤多白少,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候诊间,竟如厕三次。


但热(39℃)不寒,面颊红赤,口干口苦,不欲水饮,心下满闷。见食生厌,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滑数。


观其脉症,此湿热壅盛,表里俱热证也。治当表里双解,以祛其邪。


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30g,黄芩10g,黄连10g,白芍15g,大黄10g,甘草6g,当归10g,木香6g,二剂。


二诊:服药当晚,体温降至37.1℃,下痢日减至3~4次,仍有脓血,里急后重轻,胃纳已醒。舌苔黄腻,脉滑略数。


此表证已解,里邪未净。拟黄芩汤加味:黄芩10g,白芍30g,甘草6g,黄连10g,川军10g,槟榔10g,木香6g,当归10g,二剂。


三诊:大便日行二三次,无脓血,它无不适,惟困倦而已,舌苔薄黄,脉沉滑。原方减川军。三剂。


按语


痢疾,兼发热头痛等表证者,宜先解表。表实无汗者,葛根汤治之;表虚有汗者,桂枝加葛根汤治之。


皆须以葛根、桂枝表散药为主,且用量宜大。表里俱盛者,宜表里双解。若无表邪,则应专事攻下。攻下之用,务使湿热得尽,以免死灰复燃。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伤寒论》第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 

各家论述

葛根黄芩黄连汤

《金镜内台方议》: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


《伤寒附翼》: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纳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之法迥殊矣。


《古方选注》:是方即泻心汤之变,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芩、连肃清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无非取其通阳明之津;佐以甘草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则喘定,清下则利止,里热解而邪亦不能留恋于表矣。


黄芩汤

《注解伤寒论》: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医方集解》:黄芩以彻其热,而以甘、芍、大枣和其太阴,使里气和则外证自解。


《霍乱论》:黄芩清解温邪,协芍药泄迫血之热,而以甘、枣奠安中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