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干货 | 六经扶阳小儿推拿穴位图大全!请您签收

 丹妮iluprwpxe8 2017-09-19



六师妹


穴位一:脾经

【位置】:位于拇指末节桡侧缘。

【作用】:用于脾胃虚弱,可健脾和胃,理气化滞。


穴位二:胃经

【位置】:位于手背第一掌骨,拇指掌指关节至指根。

【作用】:健脾和胃,用于腹胀、厌食、恶心、咳嗽、发热咽痛、鼻塞等。


穴位三:肝经

【位置】:位于食指末节腹面。

【作用】:1.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和气生血。用于治疗急慢惊风,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目赤,脾虚泄泻,腹胀等。

2.肝经宜清不宜补,如肝虚应补时,可来回推之,称平补。或以补肾经代替。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称滋肾养肝法。遗尿的、受惊吓的用平补肝胆。

附:肝经位于食指掌面近掌节。不单独使用,常与胆经一并推之。


穴位四:心经

【位置】:位于中指末节腹面。

【作用】:清心经能清热除烦,退心火。用以治疗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惕不安等症。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动辄气喘,睡卧露睛等症,则用平补心经治之。


穴位五:肺经

【位置】:位于无名指末节腹面。

【作用】:1.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以治疗感冒发烧、咳嗽、气喘、痰鸣、胸闷、便秘等症。

2.补肺经能补肺益气,止咳定喘。用以治疗肺气虚损,咳喘气短、虚寒怕冷、久泻脱肛等虚寒证。

3.清补肺经用于实证夹虚,或实证后期。


穴位六:肾经

【位置】:位于小指末节腹面。

【作用】: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强健筋骨,温养下元。用以治疗小儿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肾亏体软,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以治疗小儿膀胱蕴热,小便赤涩,淋漓刺痛等症,一般用清小肠代之。


穴位七:大肠

【位置】:位于手背食指桡侧,指尖到虎口的距离。

【作用】:用于腹泻、便秘、发热、咳嗽等。


穴位八:小肠

【位置】:位于手背小指尺侧指尖到指根。

【作用】:清热利尿,用于尿频、尿急、尿痛、口疮、咽痛等。


穴位九:板门

【位置】:位于手掌大鱼际中央。

【作用】:用于积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牙痛、胃性咳嗽。


穴位十:内劳宫

【位置】:位于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的中点。

【作用】:用以治疗心经有热(心火旺),致口舌生疮,齿龈糜烂,感冒发热,恶寒无汗,烦渴,便血等。


穴位十一:外劳宫

【位置】:位于掌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作用】:用以治疗风寒感冒,寒热往来,下寒腹痛,腹鸣,腹泻,完谷不化,疝气脱肛,遗尿及一切虚寒病症。


穴位十二:一窝蜂

【位置】:位于手背腕横纹中点。

【作用】: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感冒无汗。


穴位十三:总筋

【位置】:位于手掌面腕横纹中点。

【作用】:用以治疗口舌生疮、潮热、牙痛、夜啼等实热证。


穴位十四:外关

【位置】:位于手背腕横纹上 2 寸。与内关相对。

【作用】: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痄腮、湿疹等。


穴位十五:内关

【位置】:位于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用以治疗胃脘胀满,恶心呕吐,胃肠痉挛(肚子痛),惊悸失眠,咳嗽哮喘,发热咽痛,口疮呃逆,便秘尿赤,脱肛不收等症。


穴位十六:合谷

【位置】:位于手背食指与拇指指蹼间,拇指内收握拳,手背肌肉隆起的最高点。

【作用】:用于伤风感冒、头痛、牙痛。


穴位十七:咳喘

【位置】:位于手掌面,食指与中指间,掌指关节处。

【作用】:揉掐咳喘穴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泻火除烦,用以治疗咳嗽,哮喘,感冒无汗等症。


穴位十八:小天心

【位置】:位于手掌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

【作用】:1.揉小天心能清热(心热)、镇惊、利尿(清小肠火)、明目。用以治疗心经有热而至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烦不安,抽搐、惊风。或心经有热,热移于小肠,致小便短赤等症。对小儿黄疸、水肿、疮疖等亦有效。

2.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等症。对惊风者,眼上翻,向下捣。眼向右斜视,向左掐、捣。眼向左斜视,向右掐、捣。


穴位十九:胃肠痛点

【位置】:位于手掌,内劳宫与小天心连线的中点。

【作用】:揉胃肠痛穴能温阳散寒,补气行气,用于治疗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


穴位十:掌小横纹

【位置】:位于手掌面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作用】:用于肺热咳喘,顿咳流涎,咽喉肿痛。


穴位十一:大横纹(阳池、阴池)

【位置】:仰掌,大横纹位于掌后腕横纹处。近拇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指端称阴池。

【作用】:1.分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用以治疗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在操作时,如实热证,阴池宜重分,虚寒证,阳池宜重分。

2.和阴阳能行痰散结,用于痰结喘嗽,胸闷等症。


穴位十二: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位置】:位于手掌面,拇指指根至小指指根,沿手掌面边缘形成一条弧形曲线。

【作用】:1.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用于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疳积、便秘、遗尿等症。

2.运土入水能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利尿止泻。常用于新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小腹胀满,小便赤涩、痢疾,吐泻等症。


穴位十三:命门

【位置】:位于手掌面,自小指梢至小指根。

【作用】:补命门能温补肾阳。用以治疗一切下元虚寒,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背痛等症。


穴位十四:两扇门

【位置】:位于掌背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掌指关节两侧夹缝中。

【作用】:揉掐两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是发汗的有效之穴。用于风寒外感,身热无汗,劲风抽搐等症。


穴位十五:一扇门

【位置】:位于掌背食、中两指,掌指关节间夹缝中。

【作用】:掐揉一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镇惊除烦。用于伤风感冒,痰喘气粗,呼吸不畅。亦为保健穴。

附:揉一扇门对咳喘穴:一扇门与咳喘穴,分别位于手掌与手背。在推拿中,用对穴疗法。对伤风感冒,发热无汗,咳喘、哮喘,胸闷憋气,呼吸不畅等症有奇效。


穴位十六:十宣

【位置】:位于两手十指尖端,指尖内赤白肉际处。

【作用】:掐十宣能清热,醒神,开窍,解痉除烦,安神。主要用于高热惊厥,烦躁抽搐,神志恍惚,两目上视,昏厥急救等。


穴位十七:五指节

【位置】:位于手掌背面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掐、揉、捻揉五指节能安神镇惊,通官窍,祛风痰。用以治疗惊风、不安、咳嗽风痰,胸闷痰喘等症。


穴位十八:列缺

【位置】:位于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下方,手腕两侧凹陷处。

【作用】:拿列缺能祛风镇惊,发汗解表,宣肺降逆,用以治疗感冒无汗,急慢惊风等症。


穴位十九:肾顶

【位置】:位于小指顶端。

【作用】:揉肾顶(所有汗症)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用以治疗自汗。盗汗。大汗淋漓及解颅( 2 岁以后囟门未闭者)。


穴位三十三关

【位置】:位于前臂桡侧,由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作用】:三关为温、热穴。推三关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补气行气,主治一切虚寒病症。用以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而引起的四肢不温,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症,对非虚寒症慎用。


穴位三十天河水

【位置】:位于前臂掌面正中,自总筋至曲择成一直线。

【作用】: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用以治疗热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外感发热,夜啼,惊风等一切热证。


穴位三十二六腑

【位置】: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作用】:推六腑性寒、凉。能清热,凉血,解毒。用以治疗高热,烦渴,咽痛、中耳炎、重舌,鹅口疮,大便干结,腮腺炎,惊风等一切实热病,对平素虚寒者慎用。

附:推上三关与退六腑,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也可合用,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临床上可根据病人情况,侧重某一穴位,如热为主则侧重六腑(腑三关一),以寒为主则侧重三关(关三腑一)。


穴位三十三四横纹

【位置】: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关节横纹处。

【作用】:1.掐揉四横纹能退热除烦,散瘀消结。用于治疗疳积,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口唇破裂,惊风气喘等症。

2.推四横纹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用以治疗气血不和,消化不良,腹胀积食等症。


穴位三十四精宁

【位置】:位于手背,第 4、5 掌骨岐缝间。

【作用】:掐精宁能行气,破结,化痰。用以治疗痰喘气吼,痰食积聚,干呕等症。对体虚者慎用,可用二马。


穴位三十五 威灵

【位置】:位于手背食指与中指掌骨夹缝间。

【作用】:掐威灵有除厥逆,止惊搐,开窍醒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惊风、昏迷不醒。


穴位三十六肾纹

【位置】:位于小指末节腹面横纹处。

【作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瘀结,能引内热外散。用以治疗目赤肿痛,鹅口疮,或热毒内陷,内热外寒及瘀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穴位三十七二马

【位置】:位于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作用】:用以治疗先天不足,虚热喘咳,小便赤涩,虚火牙痛、脱肛、疝气、瘫痪等病症。


穴位三十八夜尿

【位置】:位于手掌面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中点。

【作用】:用于遗尿、多、尿频、尿急、尿痛。


穴位三十九 外八卦

【位置】:位于手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

【作用】:运外八卦能宽胸理气,通滞散结。用以治疗胸闷、腹胀、便秘等。


穴位四十内八卦

【位置】:位于手掌内劳宫四周,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的 2/3 处为半径所作圆周上,内八卦是指八个方位而言(南为离,北为坎,东为震,西为兑,西北为乾,东南为巽,西南为坤,东北为艮)。

【作用】:1.顺运内八卦可使胃气上逆,秽液吐出。另可用于脾虚作泻,食后即便,中气下陷,脱肛等,可用以敛中气。

2.逆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降胃气,止呕吐。用以治疗恶心呕吐,乳食内伤,心烦内热,食欲不振,痰结喘咳,胸闷腹胀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