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兴市〗文生修道院、天主教堂、三塔、马家浜遗址

 轻风无意 2017-09-20
〖嘉兴市〗文生修道院、天主教堂、三塔、马家浜遗址

嘉兴去过若干次,不过多为旅途中转,时间匆匆,看了些零碎的东西。鉴于照片不能白拍,这里把今年两次短暂嘉兴之行的东西放到一起,胡乱凑一篇先。


南湖、壕股塔和烟雨楼。一直不明白,嘉兴一大会址不是艘船吗?那么国保保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是作为“见证者”的烟雨楼?总不会是那艘假船吧?


这不是政治口号,这其实是景区宣传词……


记得四年前第一次来嘉兴,就去了月河街。当时的月河街刚刚一期竣工,招商尚未完成,非常冷清,甚至为其未来担心。


没想到如今居然盘活了。熙熙攘攘,店铺林立,逛之,感觉不错。


江南古镇或历史街区的最大硬伤,十有八九是水。太污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所造成的水网碎片化和水道死水化,难道就真不不可逆了吗?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管怎样,总比某些地方建假洋古董强。


落帆亭。已列入大运河嘉兴段申遗预备名单。原为杉青闸旁一处供商客休憩用的小亭,后扩建为园林,今所见大部分为复建。


用卫星地图制作街头示意图,不错的主意。若是来此探访文生修道院,可以很容易在上面找到包围老建筑的那一片绿荫。


这次时隔四年重访文生修道院,主要是听说此处申了国七,并且入选希望很大,想看近况如何。


没想到,居民倒是迁出了,但建了围墙,朝内窥去,宛若鬼屋。比有人住的时候更破败。


对浙江的财力和古建修复水平还是有信心的,特别是一旦入选国保,银子应该就哗哗的了。只是担心走不出“要么自生自灭,要么修旧如新”的怪圈。


小插曲一则。据2009年一篇名为《长期租住不肯搬离 文生修道院修缮遇阻》的新闻,“强行搬离工作比预想的顺利。执法人员敲两户租住户的房门,屋内却无人应答,两户租住户的人均不在租房内。“破门!”随着一声令下,执法人员先后将这两间房打开,随后早已就位的搬家公司工人,对屋内物品打包、装箱、搬走。”……壮哉,建议派遣这批执法人员赶赴钓鱼岛执行打包任务,苏岩礁也行。


双魁巷也迁走了居民,关上大门,升华为孤芳自赏之地。


不得不感叹,浙江城市在城市细节和卫生保持上还是有一套的。


让大家选择住处,恐怕都会果断选择上一张那种房子而不是这一张吧?秀州北弄石库门住宅,市保。其实打理一下还是很有韵味的,只是,不能太过分……大家猜猜它上个月被刷成什么颜色了?


子城,省保,据说是浙江省“现存城墙上唯一的古城楼”。 应该是可以从北面的某医院住院部进去的。不过还是应该早日还古迹于市民为上。


天主堂,和文生修道院一起捆绑了申国七。还是那副老样子。


本人不是任何宗教信徒,甚至对某些宗教谈不上好感,但绝不会对宗教建筑文物漠不关心或者怀恨在心。我来这里,是把它当作一座纯粹的建筑来看的。


“远东第三大教堂”,如今已坍圮了屋顶。


旁边这栋神父楼倒是修复了,不知用途为何。


想进建筑内部拍张仰视,不过看门的老人表示无能为力。


老人还说,文物部门多次来考察,很快就要动工整修。不过我还是希望保持这种残垣断壁的模样,就像“大三巴牌坊”。


继续PART2,三个月之后……大运河边,曾经矗立着一座——哦不,三座标志性建筑。这就是:运河三塔。


明知道是假的还要来特地一看,实在是因为它太有代表性。三塔,位于嘉兴西门外京杭古运河畔。原茶禅寺前。塔初建于唐代,旧时舟子遥见三塔,遂谨慎行驶,塔实起航标作用。民国十五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三塔作为大运河的唯一代表刊出,民国十九年,日本出版的《世界文化风俗大系》,三塔被用作书的封面,亦被作为大运河的代表刊出。


塔旁是新立的“溪山半远”碑和《重修碑记》。


塔前两根石柱比新修的塔本身有意思。


看这槽痕,就知道其功用了。


佛号。看不懂……


佛号柱。这几根石柱不知是否为旧物。


1971年三塔被拆除造水泥厂,1999年拆水泥厂重建三塔,就这样折腾着,轮回着,创造GDP着。半个世纪前,梁思成曾痛哭流涕的说:“北京拆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50年后你们会后悔的”。林徽因也曾说:“你们拆掉的是800年的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帝都如此,全国各地自然上行下效。梁林二先生不幸一语成谶。


“茶禅夕照”原为“嘉禾八景”之一,如今只有一座新建的牌坊。一路之隔的血印禅寺没去看倒是很遗憾。


接着来到去年底刚启用的嘉兴新客运中心,以此为节点去高铁站,中途顺便逛个国保。新车站很气派,有火车站的感觉。广场中这尊雕塑可不是随便立的,它的原型是马家浜遗址出土的玉玦,而这里距离大名鼎鼎的马家浜遗址,只有几百米的距离。


从车站沿圣堂路向南,标志很清楚,顺着走就是了。


拐入马家浜路。


有家马家浜农庄,不过和遗址不在一起。


在路边看到块开阔地,远处即是马家浜遗址所在了。


马家浜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于1959年3月被发现,随即对其抢救性发掘,发现有上下两个文化层,墓葬三十多座,房屋遗迹一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年代距今约6000~5500年。其文化特征鲜明且典型,被命名为“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是当时这个区域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存,所以,有关人士认为“江南文化源头只能是马家浜文化”。


“江南文化之源”。金庸题的。


石条小道和图腾木柱。


中间这根木柱的顶上,很明显是个石锛的造型。


倒是“图腾柱”本身有些奇怪,不知其原型是哪件文物。


2003年11月,江南文化节暨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嘉兴举行,嘉兴市文化部门组织策划了“寻访江南文化之源”的活动,“江南文化之源”碑、遗址保护标志、图腾木柱以及石条小道就是当时所建。当时还规划了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其定位为“江南文化之源,中国稻文化之乡”。不过至今似无动工迹象。


没什么好拍的,发现个“文物保护界”碑都如获至宝。


看到一堆乱石簇拥下的一块碑,直觉告诉我,这碑必不寻常。


国保碑?


只看到一个“国”字……


从新车站有公交直达嘉兴南站,回沪。


写到此,发现漏了嘉兴博物馆,那就再追补几张相关展品。


嘉兴天主堂模型。


七塔八寺,几经磨难,现在居然只剩下一件实物遗存——真如塔刹。


就是它了。想像下真如塔曾经的模样。再想像下那座拥有“七塔八寺”的旧时嘉兴。真如塔刹原立于嘉兴人民公园内,高11米,直径为2.5米,重约10吨,由铁铸的覆钵、相轮和铜制葫芦构成,2008年迁入市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文物部分,嘉兴博物馆最出名的应该是崧泽文化的那件人首陶瓶。不过与本文无关,所以不放上来了,放几张马家浜的。


穿孔石斧。国保碑的造型灵感应该就是来源于此。


石锛和石凿。图腾柱造型来源于此。


玉玦。车站雕塑造型来源于此。


兽面器耳。“江南文化之源”碑造型来源于此。


一堆熟悉的国保名:马家浜、谭家湾、罗家角、绰墩、三星村……


最后两张应该放到“盐官海塘和海神庙”那篇博文里的。


海盐县古海岸变迁示意图。命苦的海盐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