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西方名画看百年中国外销瓷代购潮

 RK588 2017-09-20

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看着我朝民众陷入那汹涌的西方代购潮中时,遥想百年前,中国瓷器作为西方的奢侈品被代购时的辉煌,不禁慨叹!

随着十八世纪,法国间谍“传教士殷弘绪”盗窃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外加在法国利摩日和德国萨克森地区发现了高岭土,技术加土壤,再加上歪果仁不断精进的制瓷技术的兴起,宣告了中国瓷器世界垄断地位的终结。

现在,JingJinget FanFan将带着亲萌,走进西方名画中,看看西方世界对中国外销瓷的澎湃代购潮。

作品:《诸神之宴》 作者:乔凡尼·贝利尼年份:1514年 尺寸:170cm×188cm

馆藏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是不是觉得眼熟?对了,初中历史书就出现过嘛,回忆下喽~

说起中国瓷器入画的经典案例,贝利尼的《诸神之宴》是一定绕不过去的。当时的中国瓷器,可是作为众神欢宴的“神器”来入画的。

贝利尼不仅是威尼斯画派的创立人和文艺复兴的领路人,更是一名地道的威尼斯人。中世纪后期的威尼斯是西方世界的商业重镇,是东西方商品及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莎翁名著《威尼斯商人》也佐证了这一点。贝利尼画中出现青花瓷,无疑是一种东西方贸易的信号。

这幅画是贝利尼去世前两年1514年完成的,在贝利尼死后的第二年,即1517年,葡萄牙航海家皮雷斯率领第一个葡萄牙使团来到广州,开始了欧洲国家第一次与中国官方正式接触,使团的人据说后来去了景德镇。所以,景德镇瓷器在葡萄牙人到达中国之前,是怎样进入欧洲的这还是个未知数。

到16世纪末期,意大利已经用瓷器代替了豪华的金银器皿的地位,成为真正的圣器。

据瓷器专家朱龙华教授考证画中这三只瓷钵的形体、风格、花纹,为明朝宣德成化年间之物(但此说法亦有争议)

欧洲对陶瓷的狂热起源于荷兰。

欧洲大规模输入瓷器,始于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录,1602~1657年,订购中国瓷器达300万件,其中主要产品是景德镇瓷器,1635年后,欧洲人也像当年印度洋国家那样自带样模送到景德镇定制欧洲贵族用瓷,也就是所谓的“来样加工” 。景德镇瓷器风靡欧洲,广泛影响欧洲国家的审美趣味和社会生活。

作品: 《有船蛸杯的静物》作者:威廉·卡尔夫(WillemKalf)

年份: 1660年  尺寸: 79.4×67.3cm 馆藏处:卢加诺市赛森·波密萨藏画馆

卡尔夫这幅静物画中的青花为典型的民窑青花瓷,纹饰特点以青花为主,呈现晚明风格,菱花形开光上贴塑八仙。

中国瓷器,作为一种东方奢侈品在当时的荷兰静物画中非常流行。

这与时尚达人们喜欢在朋友圈或INS上有意无意的晒大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看来卡尔夫很钟情画带有青花瓷的静物,画中的瓷器纹饰为博古花卉纹的圆腹罐,典型康熙民窑青花特征。

十八世纪的欧洲,在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交汇点,兴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作为艺术品,无论是直接从中国进口还是欧洲人模制,都受到极大的追捧。

作品: 《梳妆》 La toilette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

年份: 1742年 尺寸: 52.5 x 66.5 cm 馆藏处:提森美术馆,马德里

对,就是那个画蓬皮杜夫人的布歇,他不仅擅画女人,也非常热衷中国艺术元素,除一些画作外,他还创作了中国生活系列版画。版画其实起到模板的作用,可用于挂毯,编织,瓷器画等其他图像装饰。因此他的一幅版画可以在多种载体上呈现,中式风格也随之广布法国。

《梳妆》一画中出现了花鸟题材的屏风,典型的洛可可风格家具,当然还有镶了金边的中国瓷器(见梳妆台上烛台旁),还有冒着热气的中西合璧风格的青花茶具。

这要从十八世纪外销瓷的二次装饰说起,加以装饰后的中国外销瓷与中国本土瓷器的风格颇为不同,但这些累以珠玉或补缀金银的二次装饰也不失为外销瓷的一大亮点,以其装饰目的分类可归结加固瓷器皿、丰富用途或贴近购买者的审美。JingJing认为,在这幅画中的外销瓷,一定是迎合了洛可可风格的审美。

明清外销瓷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在乾隆以前,输往欧洲的外销瓷的销售对象是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商巨贾,到乾隆后期渐渐普及到欧洲中产阶级。因而,才有了画中这些中国瓷器。

看到这幅不那么莫奈的莫奈静物画,画中亲切的青花瓷盘,就不得不提到外销瓷中著名的“克拉克瓷”。

什么是“克拉克瓷”?

这是一种基于青花瓷的景德镇民窑瓷器,自万历至清初,扩展到福建等地。因专供外销,其花样器型专门为欧洲市场设计,与中国内销瓷器多有不同。“克拉克”(Caraack)是葡萄牙语“船”的意思,因最初多由葡萄牙商船运输,荷兰人抢占海上通路后,不知瓷器之名,就用葡萄牙语“商船”来命名。

早在明代,中国产的克拉克瓷如同今天美国产的Iphone一样,风靡全球。

克拉克瓷的主要特征是分格开光绘饰,以折沿宽边大盘最为典型,盘之折沿留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卉、吉祥文字或阿拉伯文等。盘内底心纹饰常见有人物、山水、瑞兽、花鸟或文字书法,书法字体有楷书、行、隶、篆,也有率意挥洒的手写体。

《静物之白色罂粟花》《Still life with flowers .white poppy》

莫奈除了画睡莲、画雾霾中的伦敦,他的罂粟花田系列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这幅白色罂粟静物画中,出现的花瓶,有可能是黄地青花瓷,但也可能受了环境色影响的青花瓷。

小补下黄地青花瓷的知识

始烧于明代宣德时期,此后历朝历代均有烧造。由于黄色为皇家严控的垄断色彩,故而凡以黄为地的陶瓷皆为皇室用器,清代乾隆以后,随着对黄地彩瓷逐步解禁,这才在民窑瓷中出现。      

清代乾隆以后所产的黄地青花瓷,绝大多数黄釉底色黄中偏灰,有的甚至偏白。在整个清朝时期,烧造最好的黄地青花要数雍正朝,尽管如此,它与明代早中期的黄地青花瓷相比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向日葵》《Sunflowers》

看来喜欢画向日葵的不只是梵高。从花瓶的器型上看,似乎和上一幅的白色罂粟花,用的是同一个花瓶。

花瓶类型有些类似象腿瓶,下面也顺便小补下“象腿瓶”的知识吧~

象腿瓶又名一统瓶,清代创烧的一种瓷器造型。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静物.苹果和水罐》《still life with apples and pitcher》

画中的水罐器型有些像变异的”胆式瓶”瓶身为西方花卉纹样。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南宋龙泉窑创制。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方丹.拉图尔画中出现的青花器型应该属于直筒花觚。

再小补一下器型的知识----

直筒花觚的口是弧形外翻的,叫撇口。如果删掉撇口,就成了一个直筒,矮的是笔筒,高的叫帽筒瓶。帽筒再加个直颈和小盘口,形似洗衣用的棒槌,就是棒槌瓶。

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到了近代,中国的瓷器并不像以前那么稀有、难得了,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情调蔓延在西方人的生活中。

《有玫瑰和银莲花的日本花瓶》《Japanese vase with Roses and Anemones》1890

众所周知,日本对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影响很大,梵高画中的日本花瓶,让我想到了外销瓷中另一个种类“伊万里”,但从梵高该画花瓶的构图中来看,应该不属于伊万里风格。

说到这里,涉及到了300年前中日瓷器的贸易之争——

“中国伊万里”VS日本“伊万里”

中国正值明清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这些战乱给中国瓷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景德镇产量锐减,无法满足出口需要,荷兰人也需要倒卖中国瓷器去欧洲,日本就趁机研究烧制,从朝鲜抓工匠,跟中国学技术。

日本制瓷技术在1650年后有了飞跃,实现了量产化,有能力承接荷方需求。

由于瓷土质量问题以及工艺水平有限,日本生产的瓷器大盘都“塌腰”,就是底部塌陷,然后他们就用支钉弥补技术缺陷。

仿制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日本称之为“芙蓉手”,

日本同样模仿中国的五彩,但由于瓷土本身质量不够洁白,所以底子发黄,而这也成了日本瓷器的“乳白”特色。以“柿右卫门样式”为代表。

渐渐地在仿制景德镇风格的同时,慢慢有了自己的风格,就是那种红蓝金彩,金彩的大量运用于中国风格迥异,叫做“金襕手”。

因为都是从伊万里港出口,所以被叫做伊万里瓷器。

康熙22年开放海禁,荷兰东印度公司又开始从中国进口瓷器了,欧洲人有喜欢日本风格的,就拿着图样让中国景德镇加工,就有了中国伊万里。

《Nature morte à la mandoline》1885年  奥赛博物馆藏

高更画中的这枚碗的风格,让JingJing 联想到外销瓷的中广彩瓷,如有错误,请专业亲多多赐教。

最后,小补下“广彩瓷”

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

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

研究外销瓷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诚如美国学者SHIRLEYGANSE所说,“中国外销瓷,作为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和文物考古的概念,在国内和国际其内涵都处于模糊状态,有待厘清。”中国外销瓷的概念,不应局限在克拉克瓷、欧洲皇室来样订烧的纯外国样式等类的出口瓷这样狭小的范围内。

 Jingjing et FanFan这篇小文不足以囊括全部,仅从西方名画中出现的中国瓷器素材,加以延伸,有错误及不足之处, Jingjing et FanFan还望专业亲萌多多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