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乡共生与在地化教育系统的初步探讨

 扫地僧一一 2017-09-20



宗旨:以球为本,和恊共生

志在: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立足:当代中国人做当代事

专注:中国社会自组织力成长、联合国改革与新世界秩序重建的哲学思考与趋零边际成本共生社会的制度建设,推动国际社会和联合国颁布继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后的又一部划时代历史文献——《全球共生宣言》

倡行:用“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live and let live)的思维方式,普惠 一种人人健康、简约、高尚、富有尊严而可持续幸福的生活方式

祈福:全人类各显神通,人人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襄生长,以超越权利智慧,及其自由主义、平等主义、民族主义、和谐主义,走向全球共生,实现永久和平


城乡共生与在地化教育系统的初步探讨

文/邱建生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全球共生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作者提交给第三届全球共生论坛(嘉义)的论文。



 

    摘  要:城市与乡村是一个国家的一体两翼,但近20年来,以城市为服务中心的物化教育体系日趋固化,城市日益膨胀,乡村日益衰败。尝试构建乡村社区大学,挖掘在地化教育体系,是回归城乡共生状態的有益探索。

    关键字:共生;城市;乡村;在地化教育

 

 一、社会认知水平的物化

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认知是在这么一些概念下逐步形成的:生产效率、更多的财富、进步、成功、发展、竞争……现在,这些概念汇集而成的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已经渗入到我们社会的每个毛孔。发展是硬道理,好好赚钱吧,赚不到钱是可耻的,好好消费吧,好好享受购物的乐趣吧。这个社会的绝大部分人群自愿不自愿地陷入到赚钱-消费、消费-赚钱这一单向度的物质化生存里,整个社会则陷入适者生存的动物逻辑中不能自拔。这是一个现代化的蛮荒时代,我们有高耸入云的高楼,有上天入地的高科技,有各种各样的高级人才,但你必须承认,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掩盖我们时代的野蛮和荒凉。这个时代无限制地刺激人们的贪欲,人们成为自己创造的各种物质的奴隶。人们不断地把自己区别于动物的精神的一面抹去,而彰显物质的一面,并且使自己相信,只有物质化的人才是高贵的。

发展文化的滥觞,使我们的社会认知水平逐步趋向物化,在有些地方和领域,人已和肉食动物没有什么分别。在这种认知水平下,我们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中国模式”的经验讨论。但另外的一面,我们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却被忽略不计了,而如果把这些代价计算进去,我们所谓的“经济奇迹”可能就是海市蜃楼了。生態环境的破坏是一个方面,人文环境的破坏是另外一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垂直下降运动使我们的地球和社会同时处在危险之中。

二、全球化知识系统

全球化知识系统的形成,可以上溯至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早期的殖民化时期。发生在英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是漫长的人类史在科学探索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科学技术与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率先从西欧开始的现代文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今天,人们已显然离不开科技,因为它已内化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人,你只要在这个社会上工作、生活,就离不开它。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舒适、健康、方便……等等,现代科技都可以加以满足。

以科学技术的革新为代表的全球化知识系统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迅速占据世界的各个角落。首先是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地,非洲和拉美,北美,印度次大陆。殖民者在这些地方烧杀抢掠,然后更新当地“落后”的文化,代之以“民主”的政治,自由的市场,西化的教育,开放的社会。殖民者以暴力手段将“民主”、“自由”的旗帜插在这些殖民地的土地上,大肆掠夺当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以满足宗主国上层社会的贪欲。

以满足人们贪欲为目标的经济学,也在这个时候走上历史舞台,并迅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睥睨一切。财富、竞争、市场、自由贸易,经济学鼓励人们不择手段去积累财富,然后尽情消费,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大大的赌场,人们在这里竞争、算计、掠夺、压迫、剥削,少数人和少数地方成功了,大多数人和大多数地方却失败了,而所谓的成功,是建立在多少人和自然的血泪悲歌上的啊。

全球化知识系统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了世界的主宰,它以科学和经济学为双翅,遨游天际。其它一切学科都仰首是瞻,臣服在它的淫威下,并加入到其扩大再生产中。

在这种知识系统的统治底下,我们看到的是每年有一千余万儿童在饥饿和缺少必要的医疗下死去,世界上最富的五百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约有20亿人缺少基本的公共服务;当现代科技能让人坐飞机,上网,甚至去太空旅游,每天晚上却有上亿人只能饿着肚子睡觉。这种知识系统制造出太多矛盾,它带来舒适、科技与财富;同时又制造出太多的贫穷,太多的不幸;它甚至不只想摧毁人类,更想消灭自然。从这个知识系统形成的四五百年来,成千上万的动物和植物物种被消灭了;各地的森林越来越小,臭氧层正在消散;我们目睹了气候变迁,我们那些永远有积雪覆盖的山头正在消失。

三、在地化知识系统

如果任由当前的知识系统横行下去,地球和人类将进入万动不复的境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的,我们应该参与到构建在地化知识系统的工作中来,以修复自然,涵养人类。

在地化知识系统是在全球化知识系统这几百年来的凯歌高进中被逐渐边缘化的,它的命运和乡村的命运一样,逐步被排挤而日趋萎缩。所幸的是,它尚未被完全削灭,它还存在于我们广袤的乡土社会,尽管已变得支离破碎,但一息尚存;它也在我们丰厚的传统文化中,透过漫长的历史,向我们这些不削子孙致意;在世界范围内,在原住民地区,在地化知识系统仍有它的生命力。其特点,我们可以试着进行如下的概括:

在地化知识是有敬畏之心的。这种敬畏之心的形成,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的主要生产和生活是围绕着自然世界来展开的,受大自然的影响很大,人们在自然面前往往无计可施,而逐渐形成敬畏之心和相应的文化,人们拜天敬地,祈求丰收和平安,其谦卑的质量也由此养成。而工厂的产生,使人们开始与自然界脱节,干旱和内涝一点也不会影响我的生产和生活,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于是变得越来越淡薄,甚至在自然面前,变得趾高气扬起来。当人类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自然面前,他的眼里就只有了利润。

它是朴实的。正像泥土的芬芳和劳动人民的质朴一样,扎根于大地的在地化知识有纯朴的芬芳之美。它来自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为劳动人民服务;它衣着简朴,乐意在农家小院里品偿粗茶淡饭,而不屑于高楼华堂的锦衣玉食;它赤脚走在乡间的田埂上,对城市的水泥地面和车水马龙保持警惕。

它是合作的。与全球化知识对竞争顶礼膜拜不同,在地化知识尽管不回避竞争,但更强调合作。因为它深深知道,竞争在现实世界的实践,更多地带来的是没有秩序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竞争是动物界的生存法则,而人的生存,应该有更高的法则,这种法则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强者对弱者的关爱和责任,强调生命共同体。这种法则可称之为合作法则。

它是多元的。正像自然界的多样化存在一样,在地化知识系统承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社会应该有多样性的存在。特别是在发展文化一面倒的今天,以乡土文化为代表的其它弱势文化更应彰显并具有应有的地位。

四、城乡共生与社区大学建设

显然,在全球化知识系统统领下形成的今天的社会认知状况下,城乡要实现共生可实在是太难了。比如,按照全球化知识系统中的效率原则,乡村的一切在城市看来都是没有效率的,所以要消灭乡村,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所以,要实现城乡共生,根本的方面是要提升社会的整体认知水平,丰富和发展在地化的知识系统。其路径之一,即是发展以社区大学为载体的在地化教育。

在地化教育不是孤立的、就教育谈教育的概念,它是广泛而综合的社区重建的概念,教育是自始而终的手段,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其内容和目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恊助地方在经济上组织起来,发展在地经济,鼓励本地生产和本地消费,修复人与社会的关系。长久以来,以乡村为主的弱势区域,在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鼓惑下,欣欣然投入现代化的怀抱,他们撇妻弃子、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工厂,接受资本的盘剥。多少年以后,在他们的青春耗尽时,城市遗弃了他们。他们拖着病弱之躯回到农村,此时的农村,在物欲的追逐中,乡情已荡然无存;在化肥农药无限度的使用以及污染工业的进驻下,土地已板结,山川已污染。这是一幅典型的图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是无数农民和自然的悲苦命运。今天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背井离乡、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地化教育有自己的经济主张,那就是发展在地的合作经济。

恊助地方在文化上组织起来,发展地方文化,促进地方认同,重建乡土价值,修复人与人的关系。为适应工业对规范、效率的要求,从教育开始,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人像工业产品一样,被置于标准化的范式中,其丰满的个性被忽视和压抑,每一个人都被视作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工。体现在文化上,是大众文化特别是传统的乡土文化遭到遗弃,因为它不产生经济效益,没有效率。而整个社会,被工业化的文化充满,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表演或欣赏,都带着浓重的机械和铜臭的味道。这实在是非常要命的景象,文化的物化,将使我们的民族变成一个怪物。所以,如何恢复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摆脱工业化对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在地化教育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恊助地方发展生態农业,倡导公平贸易,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物化意识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也就从此被打破了。在人的眼里,自然就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成了可以变现为金钱的对象。不谈世界,单就我们这个有五千年农业文明史的国家,在最近的三十年,由于化肥农药的无节制使用,对土地造成的伤害就超过了过去几千年。更严重的,这近百年有毒农业的发展,已使人类的健康陷入到危险之中。而其化解之道,在人类自身,在每一个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当消费者树立起责任意识,愿意担负农民进行生態农业种植的风险,我们的农业就会有不一样的未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将得到缓解。

“当工业革命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时”,在地化的教育重建将重申人的尊严,恢复真正的人的完整存在,从而使“人的解放”成为可能。这个时候,乡村和城市,这对孪生兄弟,将被自由的充满人性的纽带连结起来,不分彼此,患难相携,共生共容。



图片来源:全球共生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