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至历来被称为尧舜之乡。县城古称尧城镇,据说尧帝私访在此,耕田的舜帝渡河于此,故城名尧渡镇,河谓尧渡河。 自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设县以来,先后沿用至德、建德、秋浦(别称兰溪)等县名,1959年由东流、至德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合成。 ![]() ![]() 距县城不远的梅城,看上去是个极普通的村庄,却是千年古县治之地。梅城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宋景佑二年(1035)县令梅尧臣。城以人姓,人以城传。 梅城原本无城,明嘉靖45年(1566)知县谭经始筑城,据山临河,立四门:东门为鸡鸣,西门名龙化,南门曰凤翔,东门称象驯。 旧时梅城城外有一条诗意的小河-------茹兰溪。终年丰沛的溪水滋润周边的禾田。从城池静静流淌,与尧河之水交汇,直泄万里长江。 沧海桑田,茹兰溪两岸渔舟唱晚的旖旎风光,已变成今日的农庄和新城。 与梅城结缘的梅尧臣,任建德县令三年。字圣俞,皖南宣城人,因汉时宣城称宛陵,世人又称“宛陵先生”。有梅都官之称。又因苏舜钦以诗齐名,时称“苏梅”。 ![]() ![]() 在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时候,他是诗歌方面是有力的支持者之一,深得器重和赏识,连欧阳修觉得自己的诗及不上尧臣。 官小家贫、仕途潦倒的生活,让他的诗得以反应民众的疾苦。反映了人民所遭受的赋税、徭役、天灾、人祸等等迫害,提出悲惨的控诉。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田家语》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麟麟居大厦。 ——《陶者》 除此之外,梅尧臣还有不少写景抒情诗,意境新颖,饶有情趣。他曾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回堤溯清风,淡月生古柳。 ——《忆吴淞江晚泊》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梦后寄欧阳永叔》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东溪》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谈艺录》说”花上有微阴,水边无近思,都官之好语也,亦颇似其诗境。“还是龚啸两句话最有分寸:”去浮靡 之习于崑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其文集中诗几百篇皆在任上此邑所作,后人以诗可见当时的风土人情。《建德县志》就有记载:梅公为人诚厚,清高自恃,颇能体察民间疾苦。 ![]() ![]() 在县衙附近,步行不过百余步,有一座叫做白象山的小山。梅公曾亲手在此建造朝峰亭,与城外玉峰山肃立拱立。闲暇之余,登亭望远,观山水,思世情,吟诗文。 梅尧臣三年任满去职。邑人民众百姓,一直追慕、景仰其为人。宋嘉定年间就在朝峰亭旧址始建梅公亭。 直至康熙十年历经三次重修。 民国七年(1918)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摹勒于亭基岩壁之上。 文曰:“一亭缥缈临秋浦,两岸波 涛送晚潮。”。梅公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梁雕栋,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周边种植着古松翠竹,风景宜人。 可惜此亭毁于抗战炮火,今仅存遗址。在一个萧飒的秋日下午,我携同寿柏兄再一次来到这遗址。望着满山的杂树乱草,思绪万千,心中不由地泛起无尽的怀想与感慨。 远远眺望县城新老城区一幢幢高楼平地拔起,街头巷尾人来车往,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千百年来,来此县域为官者不知其多也。为何独梅公一人能流芳千古、彪炳史册?我想:恐怕还是梅公心系天下黎民苍生。而且梅公大名寓意就是“尧帝之臣,尧民之臣”。不仅有卓越的才干,还有忠国爱民之心。 ![]() ![]() ![]() 梅城不大,感觉每次回来街上都是认识的人。今天下午我们再次走进梅城,跟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偶遇熟人吧? 你一定想去学校看看吧,走,快跟上~ 材料来源:《建德县志乾隆43年刻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