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代京杭大运河为什么会被称为运粮河?

 daixh3 2017-09-20

京杭大运河虽然在隋朝正式开凿,但是在隋朝之前就已经初具规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古代,运输物资,尤其是长途运输,最有效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曾经详细的计算过军队出征所需要的军粮,随着军队出征距离的增加,军粮耗费呈指数级增长,因为靠陆地运输,负责运粮的驼马和民夫也需要吃饭,大量的粮食在路上耗费掉了。最后甚至到了五个民夫负责运输才能供养一个士兵的地步。

相比之下,水运就高效的多了,几个水手控制一艘船就可以运输大量的粮食。所以为了长久运输考虑,历朝历代都想着要开凿运河。不仅运输粮食,运输士兵和其他物资也一样,水运是最高效的方式。

随便以前,大运河各段主要是为了军事需求修建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可是到了魏晋南北朝,农民起义,五胡乱华,中国的北方打成了一锅粥。尤其是五胡乱华以后,永嘉南渡,大量的世家大户举家南下,让南方得以迅速开发,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到了隋朝,虽然天下统一,军事需求减弱。但是中国经济中心南重北轻的大格局已经形成,而帝国的首都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处于中国的北方,为了对南方经济区加强控制,隋朝决定修建大运河。

所以民间传说什么隋炀帝为了游幸江都而修建大运河,不能说完全错误,至少是不够正确的。

从隋朝开始,江淮和江南的物资就开始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的供给洛阳的朝廷和北方边境,成为了维护帝国运转的大动脉。

可是隋朝大事儿干的太多太集中,征高丽发动了三百多万人,修运河发动的人数更是无数。加上隋炀帝游江都,两岸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隋文帝时期开皇盛世攒下的家底被迅速败光,完全属于用力过猛。这是隋炀帝的决策失误,而大运河本身是没有错的。

到了元朝,中国南方的经济地位提升的更高,可是政治中心却更往北移,为了将鱼米之乡的物资运输到北京。元朝将隋朝通到洛阳的大运河改道到了北京,在南方则将大运河向南扩展到了杭州。

这次运河扩建,同样敲响了元朝的丧钟。天下的民夫因为修运河断了生路,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朝也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毁灭了。

但是运河修成了。

明清朝不过在元朝的基础上将运河不断进行疏浚,大运河继续将南方的物资供给北方。比如《红楼梦》里贾府就总有南下南京去采购和运物资的船。大运河兴盛了无数的沿岸城市,比如北运河和南运河交汇的直沽镇,后来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天津卫。

大运河的衰落,是从海运兴起以后,海运兴起后大运河的地位逐渐下降,海港的地位取代了漕运河港,所以当年的苏杭地位不如从前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