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湿性心脏病

 清茶清清 2017-09-21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受惊而心悸者,称惊悸;自觉心动数疾,甚至不能自主者,称怔忡;阵发性逆气上冲,心下悸动者,称奔豚气。
辨证论治
    无明显症状的风湿性心脏病,不必进行治疗。对有明显症状的风湿性心脏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治夕
    (一) 气阴两虚,血瘀气滞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心烦心悸,胸满气短,偶有咯血,失眠梦多,脉沉细涩。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活血。
 方药:逍遥复脉汤。
柴胡6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麦冬9克  党参9克  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降香9克  丹参9克  炒枣仁9克  生地9克。
(二) 瘀血阻滞,风邪外客证
临床表现:全身关节疼痛,胸满胸痛,心烦心悸,脉沉。
 治法:;栝血逐瘀,祛风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牛膝12克 地龙12克  羌活4.5克  秦艽4.5克 香附9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五灵脂9克  没药9克 红花9克 桃仁9克 黄芪15克 苍术9克 黄柏9克  丹参9克。
加减:  脉细涩,加苏木6克。
 (三) 心阳不足,水饮上冲证
 临床表现:气短心悸,活动或劳动时加剧,失眠,指趾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而润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化水,佐以安神。
 方药:真武汤加味(李翰卿法)。
附子2-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党参9克 炒枣仁9克 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加减:疲乏无力,失眠较重等兼气血俱虚者,养心汤加减:
 炙甘草12克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茯神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半夏15克  神曲15克  远志10克  肉桂10克  五味子5克  炒枣仁12克。
(四) 心脾不足,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失眠健忘,疲乏无力,食纳减少,心悸,舌苔臼,脉沉细弱或细缓。
    治法:益气养血:健睥养心。
    方药:归牌汤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   茯神9克  远志9克  龙眼肉9克  木香3克  炒枣仁9—15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七个。
    (五) 脾胃虚寒,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心烦心悸,疲乏无力,胃脘冷痛偶作,五心烦热,纳呆食减,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健中补脾。
    方药: (1)人参养荣汤。
党参9克    肉桂9克   黄芪15克   五味子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生地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远志9克  陈皮9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2)黄芪建中汤
    (3)定坤丹。 用法:一日一次,一次半丸至1丸。
    (六) 气阴两衰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自汗盗汗,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发热,脉虚大滑数。
治法:补气养阴。
方药: (1)生脉散加味。
党参12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2克  黄芪12克  炒枣仁12克。
    加减:五心烦热,舌质嫩红者,三甲复脉汤:
    龟板30克  鳖甲30克  牡蛎30克  炙甘草10克  人参10克  五味子10克  麦冬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白芍15克。
脉细数,舌红者,补心丹加减: 
炒枣仁15克   柏子仁15克  麦冬15克  天门冬15克   当归9克  生地15克  党参15克  丹参15克  元参15克  桔梗9克  五味子9克  夜交藤15克  黄连3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临床辨证时一般应注意下列问题:
    1.辨证的要点:脉象在本病辨证上占据主导地位,即:脉沉细涩,为气滞血瘀;滑,为痰热;虚大,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沉细无力,为气血俱虚;弦,为肝气郁滞;细缓之为心脾两虚。在症状上,一般具有身痛、胸痛者,为瘀血;指耻厥冷者,为心肾阳虚;面色萎黄,为气血俱虚;面色恍白,自汗盗汗,为气阴两虚等。
2.认真鉴别虚实寒热的多少:例如:口渴,肢厥,舌质嫩红者,为阴阳俱虚之中的阴虚多于阳虚等。
    (二)论治
在治疗上,不但要注意心,而且要特别注意肝、肾、脾、肺,即是说,肝气郁结者,当舒肝理气;肾阴亏损,心火上炎者,当首先滋养肾阴;肾气亏损,水饮上泛,凌犯心阳者,当温肾利水;肺气不足者,当补益肺气。其次,本病虚实夹杂证比较多,如气血俱虚兼瘀血,气滞血瘀又兼有气血俱虚,气阴俱虚兼有痰热等,在处方用药时,一定要善于调整比例关系。
无脉病及多发性大动脉炎
    无脉病及多发性大动脉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肢冷,脉微,甚至抽搐、昏厥者,称厥证;上肢脉微或无脉,臂痛者,称臂厥;偏瘫者,称偏枯;下肢无脉,间歇性跛行,甚至坏死者,称脱疽。
辨证论治
(一) 气血俱虚,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肩臂酸痛,阴天时加重,脉无或沉微欲绝。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散风。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当归15克  鸡血藤15克  片姜黄15克  全蝎6克  防风9克  生姜9克  大枣十二枚。
(二) 血虚寒滞,络脉不通证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肩臂酸痛,脉微欲绝。
治法:养血通阳,兼散寒邪。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5克  鸡血藤30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木通9克   细辛6克 
甘草9克  大枣20枚  蜈蚣5条  白酒少许为引。
(三) 肝肺气郁,络脉不通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重,胸满心烦,肩背酸痛,脉沉细或沉伏。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10克   枳壳10克  赤芍10克  丝瓜络10克  玫瑰花10克  代代花10克  香橼10克  佛手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加减:  口干,心烦较重者,加栀子10克。
(四) 胸阳痹阻证
  临床表现:胸闷胸痛,手厥冷,脉沉弦涩。
  治法:通阳行痹。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枳实9克   半夏9克   薤白9克  桂枝12克  陈皮10克   杏仁9克
生姜12克  瓜蒌15克。
(五) 肝郁气滞,胸阳痹阻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目视昏花,胸满胸痛,心烦口苦,胃脘痞满,手指冷,但偶而手心反热,舌苔白或黄白,脉沉伏或沉弦紧。
 治法:舒肝理气,温通胸阳。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0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大黄3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六) 肝肾俱虚,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腰酸腰痛,头晕头痛,胸胁苦满或串痛,心烦易怒,口干,脉弦。
 治法:滋补肝肾,理气活血。
 方蓟:逍遥、六味地黄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生地10克   山药10克 
肉苁蓉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栀子10克   丹皮10克   薄荷3克 
生姜三片 丝瓜络9克。
(七)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肩背沉重酸痛,疲乏无力,口干,脉虚大,但患侧脉微。
 治法:益气养阴,通络。
 方药:生脉、二妙汤加减。
 黄芪15克  麦冬9克  党参9克  五味子9克  苍术9克  黄柏9克  石斛9克  桑枝15克  木瓜10克  菖蒲15克  丝瓜络9克。
 (八)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肩臂酸痛,心悸怔忡,口干,脉结代。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党参10克  生姜10克  桂枝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生地30克  麦冬15克  黑芝麻9克  大枣20个。
 (九) 阴虚风动证
 临床表现:全身酸痛,颤抖,口干,舌质嫩红,面色恍白多油,脉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龟板30克  鳖甲30克  牡蛎30克  麦冬12克  生地12克  白芍12克 
五味子12克  阿胶(烊化)9克  元参15克  火麻仁9克  鸡子黄3个(冲)  知母3克。
(十) 脾胃虚寒,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腰背酸痛,下肢沉重,腹部悸动,偶而冷痛,手心时则烦热,指趾反厥冷,脉沉细弦,或一侧沉细,一侧弦大尤以尺脉为甚。
 治法:益气养血,健中补脾。
 方药:十四味建中汤加味。
 黄芪15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肉桂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附子9克   麦冬9克   半夏9克  肉苁蓉20克  元参10克  大枣五个  生姜三片。  
 (十一) 肾气不足,上热下寒证
 临床表现:腰腿酸痛,尤以小腿酸痛为主,口鼻眼干,脉弦大或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益精,清上温下。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24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肉苁蓉10克  麦冬10克  白芍10克  元参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十二) 肾气不足,复受风寒证
 临床表观:头晕头痛,腰背酸痛,五心烦热,头部1白风,脉弦大或沉细尺大。
治法:补肾散风。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池24克   山药12克   枸杞子15克   山萸肉15克  杜仲15克  牛膝15克  鹿角胶10克(烊化)   麦冬15克  龟板15克  菟丝子15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白芍10克  独活10克  细辛3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是一个比较顽固而复杂的疾病。临床时,必须善于将有无外邪, 以及气滞、血瘀和气虚、血虚、阴虚等证进行区别,才能确定轻重缓急的用药方法。
期   前   收   缩
期前收缩,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心悸为主者,称怔仲或心悸;因惊而发者,称惊悸。
 辨证论治
 (一)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心悸,口干,舌嫩红,苔薄白,脉结代。
 治法:养心阴,通心阳。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党参9克   桂枝9克   麦冬9克   阿胶9克(烊化)  生地15克  丹参15克  生姜9克  远志9克  大枣十个 火麻仁15克
加减:大便不干,去火麻仁,加黑芝麻9克;
 失眠者,加炒枣仁15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李翰卿法)。
 (二) 心阴不足,虚而生热证
临床表现: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脉细熟兼促或虚大而促。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2三甲复脉汤加减。
龟板15克   鳖甲l5克   牡蛎1 5克   炙甘草12克   生地12克   白芍12克  麦冬12克  火麻仁10克  阿胶10克(烊化)  五味子10克。
(三) 心阳不足,神不安舍证
临床表观:心悸,手足厥冷,口淡乏味,舌苔薄白,脉沉细结代。
治法:温通心阳,佐以安神。
 方药:真武汤加减(李翰卿法)。
 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附子4.5克  肉桂4.5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白薇9克   茯苓5克。
 加减:  下肢浮肿,气短者,加生姜三片  茯苓3克,去白薇。
 (四) 心肾不足,阴阳俱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腰酸痛,夜间五心烦热咽干,白天时而足冷,脉沉细结代。
 治法:补肾益精,清上温下。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李翰卿法)。
 生地25克  山药15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参15克
 附子5克  肉桂5克  麦冬12克  白芍12克。
 (五) 气血俱虚,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心悸,时而胃脘冷痛,口干,指冷,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养血,温中健脾。
 方药:—十四味建中汤加减。
黄芪15克   肉桂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川芎10克   生地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10克  附子l0克  麦冬15克  半夏10克  肉苁蓉15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六)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心悸胸痛,胃脘痞满,口干,舌有瘀班,脉沉细结代。
洽法:活血逐瘀,佐以理气和胃。
方药:丹参饮 
丹参30克  檀香10克  砂仁10克。
(七) 肝郁血虚证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或串痛,心悸心烦,头晕头痛,脉弦结代。
治法:养血舒肝。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10克  当归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丹参15克 
薄荷3克  生姜3片  甘草6克。
加减:  脉虚大弦滑而结者,宜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青皮10克  黄芩10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八) 气虚痰郁,清阳不升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全身酸痛或关节肌肉疼痛,口苦口干,胸胁苦满,糟杂,时而脘腹疼痛,大便不调,小便黄,脉弦滑而结。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益胃。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30克  党参15克  半夏15克  炙甘草10克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防风10克  白芍10克  陈皮10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柴胡9克  黄连9克  生姜三片  大枣4个。
(九) 气滞痰郁,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失眠心烦,心悸气短,胸胁苦满或疼痛,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涩结。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安神。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生姜10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大黄3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的辨证要点是:一脉象,二症状,三面色,四舌苔舌质。
 1.面色:面色恍白,多汗者,为气阴两虚;面色呈忧郁状者,为肝郁气滞;面孔呈冷而瘦削状,为阳虚寒盛。
 2。舌苔舌质:舌质淡者,为阳虚;舌质淡而暗者,为寒盛;舌有瘀斑者,为瘀血;舌嫩红者,为阴虚;舌苔白润,为寒;黄润,为寒郁化热;黑润,为寒盛。
 3。脉象:首先要将结、代进行鉴别,然后再注意相兼脉。即结脉为无规律的间歇脉,代脉为有规律的间歇脉。结脉主实,代脉主虚。沉结,为气滞血瘀;弦结为寒凝气滞;滑而结为痰郁气结;涩而结,为寒凝气滞或气滞血瘀;结代,为气阴俱虚,阳虚气滞。
4。症状:胸胁串痛,为肝郁气滞;胸胁刺痛,为寒凝气滞,瘀血阻滞;胸闷,为肝肺气郁、心阳虚衰、痰热阻滞;脐腹或胃脘悸动,逆气上冲,为寒饮奔豚;面色萎黄,为气血俱虚;指趾厥冷,为心肾阳虚。
(二)论治
 在处方用药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须按照不同的病位、病性用药。
2、      注意病位、病性之间的比例和药物配合的方法。
阵 发 性 心 动 过 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心悸为主者,称心悸或怔忡;因惊而发者,称惊悸;阵发性逆气上冲,心悸者,称奔豚。
辨证论治
 (一) 肝郁气结,痰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心烦急躁,时而背部有寒热,胸满,头项部发胀,时而突然心悸,逆气上冲,口干,脉弦细,发作时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泻火。
方药:奔豚汤加减。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  半夏9克  桑白皮15克  生姜三片。
(二) 肝郁气结,水饮上冲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满心烦,或偶而胸胁串痛,阵发性心悸,胃脘常有悸动感,  口苦口干,手指冷,舌苔白或薄黄,脉弦紧。
 治法:舒肝理气,温阳化饮。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6克   半夏9克  党参9克  黄芩9克  桂枝18克  茯苓1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黄3克  大枣5个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三) 肝郁血虚,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满或串痛,心悸心烦,手心热,妇女月经不调,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舒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10克  栀子10克   丹参10克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茯苓10克  生姜三片  薄荷3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四) 脾胃虚寒,木邪上冲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肩背沉重,阵发性心悸,发作前先感胃脘悸动,继而逆气上冲,冲至胸咽后即发生晕厥,面色萎黄,脉右弦,左缓。
治法:健牌抑木。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
黄芪1 5克  白芍18克  桂枝9克  当归9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十个  红糖少许(冲)
加减: 若面色萎黄者,宜十四味建中汤。
(五) 寒饮上冲证
临床表现:脐腹、胃脘悸动,逆气上冲,冲至心下则悸,至胸、颈则蹩胀,至头则晕眩,舌苔白或黄白腻,脉沉细弦。
治法:化饮降冲。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李翰卿法)。
 生龙骨10克  生牡蛎10克  桂枝8克  肉桂5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六) 肾气不足,水饮上冲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心悸或发作后难于停止,口干,腰酸痛,舌苔白,脉沉弦尺大。
 治法:补阴益阳,化饮降冲。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0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元参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的要点是:一脉象,二症状。
1。脉象:弦细稍数,为肝郁血虚,郁而化火;弦细而涩,为阳虚寒饮;尺大而弦,为肾阳亏损;弦滑,为痰火郁结;弦细无力,为气血俱虚或阴阳俱虚;两脉弦,为肝经自病;左脉弦,右脉不弦,为肝病;右弦左缓,为脾虚木乘;虚大,为气阴两虚。
    2。症状:发作时,逆气上冲,寒热,口干,为肝火夹痰;腹部悸动,逆气.上冲,或为热气,或为冷气,为阳虚寒饮;肢冷,腰酸,为肾阳不足,水饮上泛;胃脘有空虚感,面色萎黄,为脾阳虚。
    (二)论洽
    处方用药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病以肝郁气滞,痰饮阻滞者为多见,因为肝病多善行数变,痰病多伏潜而突发,所以治疗时,应多从肝气郁结、痰饮蕴伏去考虑。
    2.肝郁气滞引起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有血虚、痰热、水饮、肝火的不同;因此治疗时,除注意舒肝外,还应根据血虚、肝火、痰热、寒饮的不同,配入养血、泻火、化痰、温阳化饮的药物。
3、      饮所致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有痰热、寒饮和在脾、肾、肝、心的不同。因此,
治疗时,除化痰清热、温阳化饮外,还应根据证候特点,配合温补肾阳,健脾和胃、利水化痰等法。
4、      本节叙述的治法并不全面,应参考各种书籍中的奔豚治法。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房室传导阻滞,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串痛者,称郁证;因惊而悸者,称惊悸等。
辨证论治
除注意原有心脏病的治疗外,若束枝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为主时,从临床体会看大致有三种:
(一) 阳虚湿盛证
临床表现:突然头晕不能站立,心悸,口淡乏味,脉迟缓。
治法:温阳燥湿。
方药:《近效》术附汤。
附子9克  白术12克  甘草9克  生姜9克  大枣七个
(二) 胸阳痹阻证
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心前区刺痛或隐痛,胸微满,脉沉弦涩。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壳9克  薤白9克  桂枝10克  瓜蒌10克  厚朴9克
(三) 肝郁血虚,血络阻滞证
临床表现:头晕心烦,胸满时痛,口干,时而五心烦热,妇人月经不调,脉弦。
    治法:养血舒肝,理气活血。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l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l0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加减:心烦较重,加丹皮9克,栀子9克;  心悸较重,加丹参15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的重点是分清阳虚寒凝和气滞血瘀。其中阳虚寒凝者,必见指冷;气滞血瘀者,手心多热,并兼头晕头痛。
    (三)论治
在治疗上,阳虚寒凝者,治宜温阳,如附子、桂枝等为必用之药;气滞血瘀者,治宜理气活血,柴胡,川芎等尤为重要。
心房扑动与心房纤维性颤动
心房扑动与心房纤维性颤动,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除分别按照主证命名外,对心悸为主者,称怔忡;逆气上冲者,称奔豚。
    辨证论治
    (一) 心阴不足,虚阳扰动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胸满心悸,头晕气短,五心烦热,潮热或骨蒸劳热,自汗盗汗,脉虚数或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
    龟板30克  鳖甲30克  牡蛎20克  麦冬12克  生地12克  五味子12克  人参9克  炙甘草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白芍15克  火麻仁10克。  
    (二)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胸闷气短,手心热,脉细而促。
    治法:益气养阴,温通心阳。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人参9克   桂枝9克  麦冬9克  阿胶9克 (烊化)  五味子9克  黑芝麻9克  生地30克  生姜9克  大枣十个。
    加减:心前区疼痛,舌有紫斑,逆气上冲,加苏木9克;心烦失眠,加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三) 心肾俱虚,虚阳扰动证
    临床表现:气短心悸,口干或咽痛,腰困痛,下肢浮肿或不浮肿,指趾厥冷,舌苔白,脉细数兼促。
    治法:滋阴益阳,纳气归肾。
    方法:十味地黄汤加味。
熟地24克  山药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五味子10克   麦冬10克   白芍10克   怀牛膝10克 
元参15克  炒枣仁15克。
    (四)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观:面色恍白,心烦心悸,胸满胸痛,气短微喘或喘, 口干,舌苔薄白,脉虚而滑数促。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奔豚、生脉合方。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克   半夏10克 
桑白皮15克  人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甘草6克  生姜2片。
    加减: 浮肿,咳喘严重者,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地骨皮10克   紫菀10克  人参10克  茯苓10克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肉桂10克  甘草6克。
    (五) 心肾阳虚,水饮上泛证
    临床表现:浮肿尿少,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细数而促。
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减。
  附子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人参9克  杏仁9克  厚朴6克  生姜三片。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的要点是:一脉象,二面色,三症状。其中脉象是本病辨证的关键。常见的脉象有:促、结、代、疾、散,并常和沉、滑、虚、微、细、弱、弦等合并出现。其含义是:
    促:为数而时止,主热盛和真元败绝。
  结:为缓而时止,主寒凝、气滞、积聚和真元衰弱。
    代:为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和有规则的间歇,主脏衰危恶、脾土败坏,中寒不食。
    疾:为脉流薄疾,一息七至八至,为真阴欲绝,阳邪极盛。
散:为举之浮散,按之则无,去来不明,漫无根蒂,主元气离散。
以上脉象必须认识清楚,不可混淆,否则以代作结,以虚为实,必然戕害元气,形成不救。
    面色:常见的有恍白多汗、瘦削青黯、浮肿而紫暗三种,其中恍白多汗为气阴俱衰;瘦削青黯,为阴阳俱虚、寒水上泛;浮肿紫暗,为阴阳俱虚、寒水上泛、瘀血阻滞。
    症状的分析,可参考临床各科书籍。   
    (三)论治
    临床治疗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补益阴阳:本证阴阳俱虚者多,因此补益阴阳是本病的主要方法。
    2.治主证:在其他证候为主时,应在治疗其他证候的同时兼治本病,不可本末倒置,抛弃原来主证,单纯治疗本证。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特点,分别将胸部憋闷,疼痛者,称胸痹;胃脘部偏心窝处疼痛者,称心痛或胃脘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者,称真心痛;胸满,气短者,称短气;浮肿,气短而喘者,称痰饮:心悸不安者,称怔忡;胸胁苦满,串痛,心烦心悸者,称肝郁;阵发性逆气上冲,心悸者,称奔豚。
辨证论治
(一)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胸部刺痛或心前区一片闷胀,舌苔白有瘀斑,脉弦或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
方药:丹橘汤。
丹参15克  赤芍9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降香9克 青皮9克  橘叶9克。
(三) 痰气郁结,胸阳不振证
临床表现。胸闷胸痛,尤以胸之上半部为甚,短气,脉沉细迟缓,关脉紧或沉涩。
    治法:温通心阳,蠲饮降逆。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30克  薤白15克  半夏15克  桂枝15克  陈皮12克。
    加减: 舌质暗或有瘀斑者,加降香9克桃仁9克  红花9克  川芎9克。
(三) 肝郁气结,痰热不化证
病床表现:降阵寒热或无寒热,胸满心烦,头晕,口苦咽干,纳呆,脉弦稍滑。
治法:舒肝解郁,清化热痰。
方药:柴胡陷胸汤加减。
柴胡9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枳壳10克  生姜9克  瓜蒌30克。    
加减: 阵阵逆气上冲,冲则心烦心悸者,奔豚汤。
(四) 肝郁血虚,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胸满胸痛,心烦心悸,头晕头痛,妇女月经不凋,肩背重痛,五心烦热,时时叹气,脉弦细稍数。
治法:养血舒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味。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丹皮10克 
栀子10克  薄荷3克  生姜三片  甘草6克  瓜蒌15克  丹参15克。  
(五)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些前区疼痛,并向左臂放射,心悸心烦,脉弦滑结代。   
治法:滋养心阴,兼以通阳。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党参10克  桂枝10克  阿胶10克(烊化) 麦冬15克  生地30克  黑芝麻9克  生姜9克  大枣十个,
加减: 脉细数,加丹参15克。
(六) 气阴两虚,肝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头晕心悸,气短汗多,舌质红而少苔,脉虚大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舒肝理气。
方药:奔豚、生脉合方。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克  半夏10克  桑白皮15克  党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加减: 脉虚大滑数,喘而痰多,浮肿,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鳖甲15克  党参10克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地骨皮10克  紫菀10克  茯苓1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桔梗10克  桑白皮10克  肉桂10克。
(七) 寒邪客于心脾证
临床表现:胸、脘憋痛,逆气上冲,手指厥冷,素恶冷食,脉弦紧或沉细弦。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附桂理中汤加味。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干姜10克   甘草10克
枳实10克。
加减; 胸脘闷痛严重,按压时气短加重者,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薤白10克  桂枝10克  半夏12克  瓜蒌15克。
(八) 寒邪直中少阴,阳气闭塞证
临床表现:突然剧痛不止,四肢厥冷,舌暗,脉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急。
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9克  附子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9克  陈皮9克  半夏9克  射香0.3克(冲)。
(九) 心肾阴阳俱虚证
临床表现:心前区疼痛,气短乏力,心烦心悸,口干,腿重或浮肿,脉细数兼促。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2克  五味子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l0克  麦冬15克  白芍15克  元参15克。 
(十) 心肾阳虚,水饮上泛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平卧则咳喘加重,浮肿,指趾厥冷,脉沉细数而无力。  
治法:温养心肾,佐以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味。
附子3-6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杏仁9克   人参9克  茯苓4.5-9克
生姜三片。
(十一) 气血俱虚,气滞血瘀,痰湿不化
临床表现:胸满或心前区憋闷,或疼痛,腹胀腹满,口干,舌苔白或黄白厚腻,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化痰。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
人参9克  黄芪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白术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柴胡10克 
苍术15克  薄荷3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时的要点有四;一脉象,二症状,三面色,四舌苔舌质。其中脉象是本病辨证的关键,其表现和主病有如下几点:
    沉:为重手乃得之脉,主气郁、里证。
    滑:为如珠之状脉,主痰、食、热。
    涩:为往来艰涩之脉,主血少精衰、寒、湿、血虚、瘀血、气滞。
    虚:为形大力薄之脉,主气虚、脾虚和气血俱虚。
    微:为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之脉,主气血俱虚。
    细:为细如丝之脉,主血气衰。
    濡:为浮细如绵之脉,主阴虚、湿盛和胃气不充。
    弱:为沉而细小,举之则无之脉,为阴阳俱虚。
    紧;为紧如弹绳之脉,主寒盛。
    弦。为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之脉,主肝胆经病,寒、痛、积等。
    症状、面色、舌苔舌质的主病,可参考其他各节。
    (三)论治
    在治疗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l。注意药物的配伍比例:几种脉象同时存在时,往往是同时存在着几种发病原因,所以用药时,也必须按照证候的不同比例用药。
    2。注意不同的脏腑:治疗时,要分别按照肺、心、肝、肾、脾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药物,例如:肝郁气滞者,当舒肝理气;,肾阳亏损者,当温补肾阳;脾胃虚寒者,当温中健脾;肺气不足者,当补益肺气等。   
2.      注意社会倾向:本病虽然胸阳痹阻、瘀血阻滞者较多,但不可全部认为是两
种原因引起的,因此,也不能将瓜蒌薤白白酒汤、活血逐瘀方做为冠心病的万能灵药。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气短难于接续者,称短气;浮肿,咳喘不能平卧者,称痰饮之水气凌心、水气凌肺。
辨证论治
(一) 痰浊壅滞,上盛下虚证
临床表观:喘咳痰多,不能平卧,头汗出,口干口苦,足冷,胃脘痞满,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寸大尺弱。
治法:降气化痰,纳气定喘。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苏子9—12克  橘红9克  半夏9克  当归9克  前胡9克  厚朴9克  人参9克  肉桂5克  沉香3克  芡实30克  黑锡丹3克(送服)。
加减: 肾虚较重,头汗出,足厥冷者,加蛤蚧一对(去头足,研末,冲服)。
(三) 心肾阳虚,肾水上泛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平卧时气短加重,下肢轻度浮肿,手足厥冷,舌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沉细数无力或促。
治法:温阳化饮定喘。
方药:真武汤加减(李翰卿法)。
附子4.5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杏仁9克 人参9克。
加减: 腹胀,加厚朴4.5克;身酸痛者,加麻黄1.5克。
(三) 心肾阳虚,肾水上泛证
临床表现:咳喘不能平卧,头汗出,足厥冷,腰腿酸痛或仅腰痛,舌苔白,质暗,脉沉弦尺大。
治法:温肾化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李翰卿法)。
生地15克  山药12克  五味子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车前子10克(布包)  怀牛膝10克  蛤蚧一对(去头足,研末,冲服)。
加减:气短不能接续,加黑锡丹3克(送服);
逆气上冲,腹满,吸气不能下,加沉香3克。  
(四)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 咳喘气短,胸满胸痛,心烦心悸,手指时热时冷,面色恍白,汗多,下肢轻度浮肿,舌苔白或光剥无苔;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党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紫菀10克  黄芩10克。
加减: 时时逆气上冲,冲则心烦心悸,咳喘气短,头晕, 烦热汗出,舌苔白,脉虚大弦滑,宜奔豚、生脉合方: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克  桑白皮15克  麦冬10克  人参10克  五味子10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五)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疲乏无力,浮肿(下肢或全身浮肿),胸胁苦满,心烦心悸,身热,汗多或无汗,舌苔白腻,或黄白腻,或白,舌质红或嫩红,脉虚大弦滑数或促。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地骨皮9克   柴胡9克   紫菀9克   党参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知母10克  生地9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肉桂9克  甘草6克  桑白皮15克。
(六) 脾胃虚寒,水饮上泛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饮食之后胃脘满胀和咳喘均加重,按压胃脘时气短亦加重,腹满浮肿,舌苔白腻,脉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化饮定喘。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李翰卿法)。
紫苏9克 枳壳9克  厚朴9克  杏仁9克  陈皮9克 茯苓4.5克 半夏9克。
加减:口苦口干者,加黄芩3克;痰多者,加白芥子3克  苏子3克  莱菔子3克。
(七) 水湿阻滞,脾肺升降失职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腹胀腹水,浮肿尿少,身重懒言,纳差口淡,手足厥冷,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理气行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厚朴10克  白术10克  木瓜10克  木香10克  草果10克  大腹皮10克  茯苓10克  附子10克  香附10克  干姜3克  炙甘草6克。
(八) 脾胃虚寒,水饮不化证
临床表现:咳喘不能平卧,浮肿尿少,胃脘满胀,食后咳喘加重,手足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
治法:温中健脾,化痰祛饮。
方药。理中化痰丸加减(李翰卿法)。
附子10克  干姜l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甘草10克  半夏10克 
枳实10克  杏仁10克  莱菔子6克  苏子3克  陈皮lo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由于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阳,肺主降阴,脾居中焦主气升降,所以肺、脾、肾、肝等都对呼吸吐纳有一定支配作用,因此,临证时必须注意那一个脏腑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二)论治  
1.注意脏腑的不同用药: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时,宣肺定喘,清化热痰固然重要,但因本病往往是一个五脏俱病、虚实互见、寒热同居的夹杂证,所以单从肺治必然药不中的,损伤正气,而病加剧。   
2.注意宣肺定喘、清化热痰法的反应:应用宣肺定喘、清化热痰后,病情加重的原因,一般有二,一为肾不纳气,二为气阴两虚。肾不纳气者,虚阳上浮而不归蛰于肾,皮用宣肺助其升浮,则气短难续;气阴两虚者,过用祛邪,肺气败伤,则失其肃降之能而喘咳增加。应用宣肺定喘法无效的原因,有肝肺气郁、痰郁中焦、心肾阳虚、虚实寒热的用药比例不当等数种,例如:肺肝气郁、痰饮阻滞、气阴两虚等数种病因引起的肺原性心脏病,本应益气养阴、理气化痰同施,但却采用宣肺化痰、清热定喘,药非治其病之所在,故而不愈。
3.注意正气:例如:心肾阳虚,水饮上泛之肺心病,兼有表证时,必须在温阳化饮之真武汤的基础上加入麻黄、甘草,否则,但予解表,其病必然不除。
4.注意麻黄的禁忌证:肾不纳气者,不可用麻黄之升浮,但用补肾纳气之剂,其喘自定。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自觉心动数疾,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者,称怔忡;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者,称咳喘;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者,称水肿或水气;水液停积,不得输化,喘而不能卧者,称痰饮。
  辨证论治
    (一)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不能平卧,心悸,指趾厥冷,下肢轻度或中度浮肿,尿少,口干或不干,舌质暗,舌苔白,脉细数无力或促或疾。
治法:温阳化饮,佐以益气定11端。
方药:真武汤加味。
附子3-6克  茯苓6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杏仁9克 人参3克  厚朴3克。
加减: 紫绀严重,胸痛,舌有瘀斑,加苏木3克  丹参9克;
鼻塞,身酸痛者,加麻黄1.5—3克  桂枝3克  甘草3克。
(二) 脾胃寒湿,水邪上泛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水,浮肿尿少,四肢厥冷,食后咳喘气短加重,气短而喘,甚至不能平卧,舌苔白,质暗,脉沉细数而无力或促或急疾。
治法: 温阳化水,理气除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
附子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木瓜9克 甘草9克  木香9克  槟榔9克 
草果9克  干姜1.5克。
加减: 服上药后,心悸,尿少不改善,加桂枝9克。
(三) 气阴两衰,痰郁气结,水湿泛滥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胸闷胸痛,口干,咳则全身汗出或遗尿,身热或五心烦热,烦躁易怒,苔少或质嫩红,脉虚大滑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人参10克  五味子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青皮10克  紫菀10克  黄芩10克。
加减:  阵发心悸,烦热冲逆,头晕躁汗,奔豚汤、生脉散合方;
面、唇、爪甲紫暗,加苏木6克。
(四) 气阴两衰,痰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劳动或走路时加重,甚至夜间咳喘不能平卧,或昼夜咳喘不能平卧,浮肿尿少,神疲欲寐,面色恍白,胸满隐痛,心烦心悸,口苦咽干,汗多或无汗,身热或骨蒸劳热,或五心烦热,有或无腹满痛,舌苔白,脉虚大滑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茹: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鳖甲9克   地骨皮9克   紫菀9克   党参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麦冬9克   肉桂9克 
甘草9克  桑白皮9克。
(五) 肾阳不足,肾水上泛证
临床表观:咳喘气短,腰酸,下肢浮肿,指趾厥冷或趾厥冷,舌苔白,质暗,脉沉细数尺大或促。
治法:阴阳双补,利水化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0克   五味子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车前子10克(布包)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六)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口干,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而时见结代或促。
治法:滋养心阴,佐以通阳。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党参10克  生姜10克  桂枝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生地30克  麦冬15克  黑芝麻12克。
(七) 脾胃湿郁,肺气不降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胃脘满胀,食后胀满和呼吸困难加重,纳差,口苦口粘,舌苔黄白腻,脉滑数。
治法:理脾化湿,化痰定喘。
方药:葛苏二陈汤(李翰卿法)。
紫苏叶4.5克  杏仁9克  党参9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葛根10克  茯苓10克。
加减: 脉细数,加丹参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9克;
失眠严重,加竹茹10克  远志10克  菖蒲10克  炒枣仁10克。
(八) 气阴两虚,痰湿阻滞证
临床表现:气短微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失眠心悸,胃脘痞满,舌苔白,脉虚大滑数或促或兼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安神。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麦冬10克  党参10克  五味子10克 竹茹10克  半夏10克 枳实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9克  菖蒲10克  远志10克。
(九) 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饮阻滞证
临床表现:气短微喘,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消瘦乏力,腹胀腹水,下肢轻度浮肿,肝脾肿大,口唇、爪甲、舌质均紫暗,苔薄白,脉虚大滑数或兼结涩。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饮。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党参9克  黄芪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当归10克  苍术1 5克  白术9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柴胡10克  砂仁10克  莱菔子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薄荷3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是一个以虚为主的虚中夹实证,其虚者,表现有气虚、阴虚、阳虚三种:实者,表现有痰饮、瘀血、气滞三类。其主要辨证要点有:脉象、症状、舌苔舌质、面色四种:
 l。脉:虚大,为气阴或气血俱虚;沉细促或沉细而疾,为阳脱;代,为元气大衰或阴阳极微;结,为气滞血瘀或阳虚;弦,为肝郁气滞;滑,为痰热。
 2。症状:肝肿大,为瘀血;浮肿,为水饮不化;指足趾厥冷,为心肾阳衰;手心热,为阴虚或瘀血。
 3。舌苔舌质:舌苔白润或水滑,为寒饮;舌苔黄,为胃热;舌质紫暗,为寒或瘀血;舌有瘀斑,为瘀血。
 4.面色:青紫而干,为瘀血而气血俱虚;面色白润有汗,为气阴两衰;面色青黯薰黄,为湿热瘀血。
 (二)论治
 处方用药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真武汤证的重点是:①指趾厥冷;②喘而下肢浮肿或全身浮肿;⑧无腹水或仅有少许腹水;④脉促或疾。
   2。实脾饮证的重点是:①腹胀腹水明显;②指趾厥冷,而紫绀却比较轻;⑧舌质淡黯而润。
     3.补气养阴化痰止咳法证的重点是: ①脉虚大滑数; ②五心烦热。其中黄芪鳖甲散加减的适应证重点是:骨蒸劳热和咳喘,咳嗽遗尿方的重点是:不发热和心悸、胸痛。
3.      参芪丹鸡黄精汤证的重点是:肝肿大、腹水、紫绀。朱进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