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R I 从工程角度看原料药中试放大过程(二)

 留在家里 2017-09-21



上一期TR | 从工程角度看原料药中试放大过程(一)讲了几个问题:API放大阶段总体论述以及相关基础知识介绍,放大过程的工艺设计的实施步骤,以及采用一个实例分析说明放大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上文提到工艺设计是工艺放大的起始,下面我们接着说生产线的小修或改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实施中试放大的生产设备流程确定,所需的设备或仪表安装部件到货后,就可以实施生产线的改造了。改造过程大概分为设备安装、工艺管道安装、公用系统安装、电气自控安装等阶段。这四部分中因为除工艺管道部分,其它三部分相对专业性更集中一些,例如设备安装按照通用要求以及该设备的专门安装要求即可;公用系统以及电气自控安装都有比较通用的规范要求,按照规范安装即可;下面简单说一下工艺管道安装的注意事项:


  • 管道安装规范性:一般工艺管道连接方式以焊接为主,热熔、丝扣等方式相对少一点。安装的焊接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规范这是基本的要求;


  • 管道洁净程度:管道安装好之后,按照规范进行吹扫、试压、试漏、清洗、钝化等是必须的。规范里面只提到了清洗方法和要求,但没有具体说那些管道具体做哪些项目,采用哪种方式做,这就需要根据管道适用场合有针对性的选择了。特别注意,有的工艺管道有洁净要求,这部分管道的清洗是必需的,工艺部分的不锈钢管道的钝化是必需的。



  • 管道的排空和放净是否符合要求:高点排空,低点放净。要理解这句话需要好几年的工作实践。放净主要考虑工艺和清洗的要求,在管道最低点设置合适的放净口。排空主要考虑工艺和排出不凝性气体的要求。排空常见的有氢气、氮气等管道的排空(放空)管,管道大小需达到流量要求,材质(要关注阀门阀体以及密封面材质)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出口接至室外的按要求做好防雨(可采用弯头、45°坡等方式),管道上根据需要设置消声或阻火部件。排出不凝性气体的排空一般用在冷凝器上面,也常在液体管道的最高点加排气阀排出液体中的气体,防止形成管道气阻。


  • 特殊工艺管道必须要检查是否符合工艺要求。例如工艺上蒸馏、回流、分水器进出等管道,其管道高度、坡度、长短距离、存液弯距离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 检查每段管道的起始和结束位置,确认是否和设计图纸一致。特别是对于图纸中一根管道分别连接到多个设备,或者多跟管道汇总到一根管道,这种情况更要检查管道的起始和结束位置,防止施工人员错接。


生产线改造和调试过程中,相关的确认或验证是必需的。虽然很多企业未把原料药中试过程严格纳入GMP体系,国家对API中试阶段也未要求严格执行GMP管理,但相关的工作我们不能不做。简单的说就是:该做的事情还得做,文件做到哪个程度按照企业标准即可。生产线改造我们就说这么多,下面我们接着用实例说明放大过程的化学反应问题。


  1. 通气体反应:某氢化反应,考虑在500L不锈钢氢化釜内做一项扩产,氢化时装料体积约为300L。其催化剂为干钯碳,投料过程已考虑过相应的安全措施。对于氢气的前、后置换也有完善的操作方案。氢化釜为双层搅拌桨,上层搅拌桨为自吸氢式,下层搅拌桨为下压推进式。氢气从反应釜上面通入,通氢气管道没有深入液面下。氢化压力为1.2~1.5MPa,氢化时间6~8小时。实施前,因反应的原料较贵,担心放大失败物料损失太大,将投料量变为原计划的1/3,装料体积只有100L左右。放大操作中发现吸氢较慢,取样检验发现氢化不完全,延长氢化时间也没效果,物料几乎报废。


事后生产部分析氢化失败的原因,经过多次分析后没有得到信服的结论。一次闲聊时,设备部工程师了解到这件事请。设备部工程师认为是装料太低的原因。并且直接指出。该反应釜自吸氢搅拌桨在上层,只有装料超过上层搅拌桨10cm以上,自吸氢搅拌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在100L装料情况下,虽然下层搅拌桨也能搅动物料,但氢气不能进入液体以及催化剂内部进行反应。后期做了一次装料300L的放大,果然吸氢正常,收率正常。


点评:


  • 对于投干钯碳这种比较危险的操作,建议进行采样HAZOP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一般HAZOP分析主要关注生产操作中的安全风险,其实生产操作中的质量风险也可以顺带一起分析。HAZOP是工具,不仅仅是安全方面的工具;


  • 实施放大之前,没有让相关工程师参与这件事情是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参与讨论的时候需保证讨论人员专业背景的全面性。有时我们觉得某些人不必参与这个过程,可能会遗漏必须要参与的专业;


  • 放大投料量临时变成原投料量1/3是这件事请的直接原因。有的时候好的想法(减少物料损失风险)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回报。并且根据墨菲定律,越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 该氢化釜的设计是有问题的,一般自吸氢式搅拌桨应设计在下层(下层钯碳等催化剂比较集中,是主要反应区域),而不是上层。当然如果反应设备直径较长,主要反应区域,将自吸搅拌桨放在中部靠下位置,也是可行的。


  • 国家要求13类危险反应强制设置自控,氢化反应也属于其中一类。对于氢化自控的设计,虽然本例中未提到,但实际上其自控设计也是很关键的,这样设计能达到实际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并且投资节省,这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大家感兴趣可以以后接着聊。


  • 本反应为有固体催化剂的非均相反应,氢气要经过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反应——脱附三个过程。一般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过程都比较慢,是该


  • 反应的控制步骤,采用激烈且能加强氢气停留时间的搅拌桨是比较合适的。对于此种搅拌,不锈钢等金属反应釜建议采用自吸氢式搅拌桨,氢气从上部通入。对于搪玻璃反应釜建议采用涡轮推进式搅拌桨,氢气从底部通入(设计上要防止倒吸),或者从上部用四氟通氢管通入反应釜。下面左图片为搪玻璃双层桨,下面为涡轮式,上面为下压桨式。氢气从底部通,在涡轮桨处能得到尽量多的停留时间。右图为不锈钢自吸氢搅拌桨的性状。自吸氢的原理利用的就是水泵叶轮在中心产生吸力的原理,你可以理解成一个高速旋转的闭式叶轮,旋转时中间会产生吸力,恰好搅拌轴带中空的结构,和反应釜上部的气体联通,于是气体被吸到这个旋转部件的中心处,随着旋转而发散开来。


反应过程可能涉及到的面非常宽,上面举了两个例子只是常见问题的两方面而已。实际工艺放大过程中,加热或冷却介质选取不合理、温度计不能反应真实温度、反应釜死区影响(最底部为加热和搅拌的死区)、投料精确度、温度控制不合理等等都可能导致放大失败。


除了上述问题,其它难于想到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而导致放大失败也是很常见的。这种问题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个:


  1. 员工工艺操作偷懒;

  2. 试产前设备清洗不干净;

  3. 和设备本身制造存在关键缺陷。


前两个问题是人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管理者一定要想到: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比如SOP要求的投料顺序是ABC,假如A比较臭,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员工更愿意把A放到最后投料,减少暴露在臭味中的时间。比如一项操作刚好在吃饭前或下班前,其操作时间很可能被认为缩短,其操作质量很可能会降低。单从监控角度而言,生产车间内增加温度记录或摄像头已经是非常必要的。关于设备本身制造存在的缺陷,下面图片供大家参考。



回到反应釜的问题,那怎样的反应釜比较适合中试放大,或者说中试放大应选用何种类型的反应釜,下面的图片供参考。


上面的图片信息量太大,我按照从上到下逆时针的顺序依次为大家解读一下:


  • 反应釜上增加喷淋头:主要考虑清洗的要求。反应釜的清洗不是喷淋头一个部件就可以解决的,需增加全套的清洗部件。如果设备有其它方式可保证清洗效果,喷淋头不是必需的。设置喷淋头需要反应釜制造时预留额外的管口,且这个管口比一般的管口更靠近反应釜中心,设置喷淋头应对称设置,推荐采用2个。喷淋头建议采用可旋转的小口径类型,其喷淋釜盖区域应包括整个反应釜需清洗的部分。喷淋头接的清洗液可以是水或其它溶剂,但清洗液必须保持一定的压力(根据喷淋头的压头要求),压力不足的清洗液清洗效果是很差的。另外,清洗过程需考虑是否需要循环、清洗温度、清洗时间等参数。


  • 变频电机:中试反应釜的转速需要变化,采用变频电机是个较好的选择。有的客户为节省成本采用普通电机,一些情况下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普通电机的频率可调范围比较窄(各个电机厂家不一样,一般大概60%~120%)。普通电机的散热风扇和电机转速是一致的,低转速下电机散热较差容易烧毁。


  • 搅拌通用性和刮底设计:径向加轴向的搅拌器比单一流形搅拌器运用场合广?何谓径向,像锚式桨类型的;何谓轴向,像电风扇一样类型的;何谓组合,简单来讲,反应釜可采用锚式桨+下压桨式搅拌,或采用轴流桨+刮底部件的搅拌桨,或采用折叶桨+刮底部件的搅拌桨。那什么是折叶桨,折叶桨图片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但折叶桨的设计就不好百度了,这个桨国内用的不多,设计也很有讲究。


  • 搅拌表面光滑:很好理解,好清洗,不积料。怎样实现呢?注意加工制造细节,至少把普通螺栓换成圆头螺栓吧。


  • 底阀:对于中试反应釜,这个常用的选择主要有超短球阀、上展式阀门和下展式阀门三种。在使用过程中个人觉得,好一点的上展式球阀(有四氟套,几乎不泄露)价格较贵,还是超短球阀性价比高。当然,超短球阀是有残留的,搅拌是有死体积的。如果资金较充足,可以选择无残留密封性好的上展式底阀。


  • 反应釜配置:按照2:13:1左右配置搪玻璃和不锈钢釜是比较合适的。搪玻璃适用性广,价格实惠。不锈钢釜对于强碱性物料、深冷物料以及对于搅拌桨或夹套需要做特殊处理的场合会很适合。


  • 夹套换热效率:对于不锈钢釜,可采用半管夹套、夹套加导流板等做法加强传热。搪玻璃釜,半管夹套也有比较难加工一点。夹套加导流板也可以加工。除了上述办法,夹套加强制循环、增加外部换热器、采用换热效率更高的介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不锈钢釜,还可以在反应釜内部做文章,比如可以增加换热盘管,或者加带加热功能的导流筒都可以达到加强釜内换热的效果。就加热盘管来说,釜内可以加不同直径的多层盘管都可以,将盘管内走的介质分开或者做介质切换都是可以的。


  • 夹套材质:中试反应釜选择耐低温-20℃的夹套材质是有必要的。


  • 挡板:挡板对于高速轴流式(或者说推进式)搅拌桨是必要的,可以加强搅拌效果。上文提到了搪玻璃挡板,不锈钢挡板可以有多种做法,直接焊在釜内是常见做法、可拆上插式也是可以选择的。


  • 管口问题:多开口开大口是比较好的选择。多一个管口可以用盲板盲上,少一个管口可能在使用中就会引起很大的麻烦。开大口也是很好的选择,一个大的管口可以接多跟小的管道。


声明:以上文章是北京齐力佳特邀作者3.7°编辑。感谢大家的阅读。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