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里孔子说的天命指的是什么?

 若荷9p16ojzsov 2017-09-21

短短一部《论语》,粗粗数来至少有七、八处讲到“天命”,足见孔子对天命的重视了。孔子的天命观作为他的又一个重要思想,贯穿于整部论语的始终。

首先,孔子是从自身的经历,肯定天命的客观存在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2·4)。意思是:我十五岁起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了;四十岁做到了不被外界所迷惑;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可见,孔子在五十岁之前,并不知道“天命”一说,这可以用孔子五十岁之前的所践所行来佐证。五十岁之前的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用自己的仁义道德那套道理周游列国,四处游说,结果却是到处碰壁,弄得灰头土脸,只得自己嘲笑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原来,直到孔子五十岁,学生商瞿告诉孔子去学周易,他才从周易中悟出道理:原来是“天命不可违”啊!孔子感叹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7.7》)如果再给我多活数年,用五十岁学习《易经》得来的思想处世待物,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呀!从此,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见《论语·子罕》9·1 与:赞同、肯定),不仅极少谈利益,而且对天命和仁德赞赏有加。

今人多有引用“五十而知天命”者,误以为每个人只有活到了五十岁才会知道什么是天命,其实不然。“五十而知天命”,只是孔子对自己一生主要几个时间段的深刻总结。从孔子发出的感叹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于自己迟至五十岁才知道“天命”一说是颇为后悔的,以至由衷地发出再让他多活几年的呼声。孔子真是一个可亲又可爱的老头儿!

然而,对于何为“天命”,论语却始终未作正面述及。只是在《子罕9.9》中讲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相传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出世。河图之说是指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负图而出。尽管河图来历无从靠证,或许是假托于神话为之,但据笔者研究后认为,河图是易经八卦的初始状态却是成立的(后面将有专文论此)。

孔子说:“假如凤鸟不飞来,黄河也不出图,我这一生怕也就完了!”可见孔子是将自己的命运同易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易理告诉人们一些什么呢?一部《易经》不仅清楚地说明天命的客观存在,还教给人们如何去认识天命!这正是孔子为何要孜孜不倦地钻研易经,以至“韦编三绝”,多次把穿书的绳子都翻断了。他日以继夜地为周易作系辞,就是要使《易经》这部“天书”能够为天下人所知悉,以教化万民。因此,在老先生内心,是将自己五十岁以后的生命看作是活得最值得的,以至要求老天爷再加他数年。

正因为建立起了牢固的天命观,所以孔子一次闲聊时对他的学生子贡说:“莫我知也夫!”(“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何为其莫知子也?”(“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14·35)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万世师表的豁达心境,也看到了一位人间圣人对上天的敬畏。

孔子不仅自己对上天抱有敬畏之心,也劝导周围的人要敬畏上天。一次他听学生子服告知,他的另一位学生公伯寮在季孙面前诽谤子路,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宪问》14·36)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意(客观)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这里孔子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天命观:“道”最终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子还强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16·8)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因不懂天命而不敬畏,也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并且轻侮圣人之言。在孔子眼中,大人、圣人都是因天命而降生于世,所以他是将这两者与天命并提而论的,并以此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

《论语》最后一节《尧曰》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可以说,这是孔子对君子的最高度概括了。不懂得天命,就不能称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就不能识人。 即“知命”、“知礼”、“知信”,成了君子立身处世之“三要”,而“不知命”自当其首。不知命者连君子都谈不上,更遑论“知礼”和“知信”了。

芸芸众生,有暴戾杀戮者,有温和谦让者;有聪敏伶俐者,有愚钝不化者;有贪婪成性者,有自奉廉节者;有洁身自好者,有淫荡放纵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后天的影响固然不可否认,然而鸡蛋和石头谁能孵出小鸡,正是准确表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所以孔子强调“知”命,而不是“信”命。知与信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在孔子看来,命既是客观存在,就不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而是知与不知的事。一样的环境,一样的受教育,却有着不一样的结果,何也?本性使然!本性即天命,即客观存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天命所致,泾渭分明。为恶者虽一时不显,或抑过从善,或有所收敛而已。

可笑的是,今世不少所谓的“君子”,对天命无所敬畏,以至口吐狂言,胡作非为,结果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千夫所指的下场。孔老夫子如在天有灵,也当嘲笑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